“中枢神经系统
——脊髓”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2017-07-25乔梅
乔梅
(珠海市卫生学校,广东珠海519020)
“中枢神经系统
——脊髓”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乔梅
(珠海市卫生学校,广东珠海519020)
依据本节课设计理念,对教材及学情进行分析,制定切合的教学目标和突破重难点的教学方法,设计4个教学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加入3个临床知识点,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
脊髓;教学设计;教学评价
1 设计理念
(1)在正常人体学基础课程中,神经系统概念多、内容抽象复杂,是最难讲最难学的章节。为了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进而理解和掌握,本课“中枢神经系统——脊髓”教学尽可能多地展示图片、模型和视频,以求学生有更直观的认识,感受到学习的趣味。
(2)为了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本着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的宗旨,本课教学更多地引入与理论内容相关联的临床知识,让学生体会到所学知识的实用性,达到学有所用的目的。
2 教材分析
2.1 教材知识体系(见图1)
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正常人体学基础》教材,第十二章为“神经系统”。在前节课已经对神经系统进行了概述,学生对神经系统的组成有了初步认识。本节课40分钟,将深入学习“脊髓”,并从脊髓的位置、内部结构和功能3方面讲述。
图1 教材中神经系统知识体系
2.2 学科价值
学习低级神经中枢“脊髓”为下节高级神经中枢“脑”的学习做铺垫,是之后“传导通路”的结构基础,体现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
2.3 社会价值
随着经济的发展,脊髓损伤发生率呈逐年增高趋势,且患者逐渐年轻化,如青少年不正确使用电脑、手机导致椎间盘膨出压迫脊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脊髓的重要性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保护脊髓。
3 学情分析
卫生学校一年级学生在第一学期学习正常人体学大部分内容,对人体其他系统有了清楚的认识,对学习最复杂的神经系统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但是因为神经系统结构复杂、概念多、内容抽象,学生学习时仍会感到有难度,对于脊髓的上传下达功能难以理解。
4 教学目标
4.1 认知目标
要求学生能说出:(1)脊髓的位置;(1)脊髓的内部结构;(3)脊髓的功能。
4.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勤于分析、思考问题和大胆假设的习惯,用所学知识对生活中的现象以及临床病例进行分析。
4.3 情感目标
使学生认识到脊髓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逐步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护脊髓。
5 教学方法及解决重难点的途径
5.1 本节课的重难点
重点:(1)脊髓下端的位置(成年人在第1腰椎下缘,新生儿在第3腰椎下缘);(2)脊髓灰质前角和运动后角的功能。
难点:脊髓灰质前角和运动后角的结构与功能。
5.2 教学方法
采用PBL教学法导入新课,课堂上不断设置情景,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通过视频、病例等启发学生联想,运用实物和模型增加感性认识。
6 教学过程
6.1 复习旧课,承上启下
PPT展示,提问:神经系统由哪些部分组成?引出“脊髓”(板书)。
6.2 通过问题导入新课
PPT展示,根据图片提出问题:(1)腰穿或腰麻的位置在哪里?(2)小儿麻痹症的发病机制是什么?(3)为什么截瘫患者会出现大小便失禁情况?
6.3 讲授新课
6.3.1 脊髓的位置(1)脊髓位于椎管内:展示人体骨骼模型,指出脊柱、椎管的位置;出示椎骨模型,演示脊髓位于椎管内并提示椎间盘。
(2)脊髓上端在枕骨大孔处:请学生在模型上找出枕骨大孔的位置。
(3)脊髓下端的位置:出示临床病例,某患者,发热、头痛、呕吐,疑患脑膜炎,需腰椎穿刺抽取脑脊液进一步检查,请问腰椎穿刺在什么位置进行?观看腰椎穿刺视频(1分20秒),小组讨论,得出答案:腰穿位置在第3~5腰椎棘突间隙,解释原因并得出成年人脊髓下端的位置在第1腰椎下缘,新生儿在第3腰椎下缘。
6.3.2 脊髓内部结构观察脊髓横切面模型,找到灰质和白质。(1)灰质:观看并分析“膝跳反射”,得出脊髓灰质前角与运动有关,后角与感觉有关,并由此引入临床知识“小儿麻痹症的发病机制”,弄清为什么小儿麻痹症会引起小儿下肢运动障碍,服“糖丸”是预防和消灭脊髓灰质炎的有效手段。(2)白质:PPT展示,白质由上、下行神经纤维束组成,起到上传下达的传导作用。
6.3.3 脊髓的功能正是白质的结构特点使脊髓具有传导功能,也正是灰质的结构特点使脊髓具有反射功能。PPT展示“排尿反射”,通过解释,进一步理解脊髓传导和反射两大功能,并根据脊髓的功能讨论:为什么截瘫患者会出现大小便失禁情况?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临床应用相结合。
PPT展示常见脊髓损伤椎间盘突出,使学生认识到脊髓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逐步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护脊髓。
6.4 课后小结及作业布置
将本节课内容以板书形式进行小结,并回答引入新课时的问题,前后呼应,以达到对知识的巩固和运用。本节作业在难易程度上有3个层次,根据最后小组得分的高低分层次布置。
7 板书设计(见图2)
图2 “中枢神经系统——脊髓”板书设计
8 教学评价与反思
8.1 教学评价
8.1.1 本节课亮点(1)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生活和临床紧密结合,达到了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的教学目的,打破了学科界限,促进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实用性和高效性。(2)本节课采用分组学习方式并分组布置作业,课程结束时统计各组学生在回答教师问题时的总得分,分数高的小组作业相对轻松简单,分数低的小组作业难度大,并且要自学因时间问题本节课未讲的内容(脊髓的外形),下节课进行讨论。这种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踊跃回答问题,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活跃了课堂气氛。
8.1.2 本节课采用的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教学法(PBL教学法)提出问题导入新课,学生带着问题学习,目标明确,有针对性;(2)通过病例设置情境,引入新内容,使学生将枯燥的理论知识与生活及临床联系起来,并运用到工作中,学习兴趣浓厚;(3)遇到有争议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学生间取长补短。
8.1.3 本节课使用的教学资源教学资源有教材、多媒体课件、人体骨骼模型、椎骨模型、脊髓模型、椎间盘模型、脊髓横切面模型、腰椎穿刺视频、小儿麻痹症的发病机制视频。
8.1.4 本节课教学目标制定合理根据中职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学习规律,运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轻松突破重点和难点,顺利实现三大教学目标。
8.2 教学反思
(1)精心设计是上好课的前提和保证[1]。本堂课以“容量大、效率高、方法多、理念新”获得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主要归功于前期精心的教学设计。首先,在深度解读课本、细致分析学情的基础上,设计清晰的教学思路——脊髓的位置、结构、功能,并根据教学思路提出3个临床问题:腰穿或腰麻的位置在哪里?小儿麻痹症的发病机制是什么?为什么截瘫患者会出现大小便失禁情况?围绕这3个问题对脊髓的位置、结构、功能进行讲授。其次,对教学内容大胆取舍,将“脊髓的外形”作为自学内容布置成作业留给上课得分较低的小组,不在本节课上专门讲述。最后,以小组为团队回答问题,分数高低决定布置作业的数量和层次,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2)职业院校在基础课教学中融入专业课知识,做到教与学有机结合,使学生学以致用,首先要提高教师的知识水平,因此职业学校课程改革任重道远。
[1]白建娥,张观成.“金属与酸和水的反应”教学设计和课堂实录[J].化学教育,2012(11):34-36.
G424.2
B
1671-1246(2017)13-006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