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帕司他与前列地尔联合用药方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评价
2017-07-25邢丽艳
邢丽艳
依帕司他与前列地尔联合用药方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评价
邢丽艳
目的 分析依帕司他与前列地尔联合用药方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研究对象选取辽宁省朝阳市中心医院2014-04—2016-03收治的106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通过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53例。所有患者接受相同的基础治疗与护理,研究组患者联合依帕司他与前列地尔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依帕司他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血液生化指标以及神经传导速度等指标。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6.2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36%,对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CRP为(2.19±0.98)mg/L、GSH-PX为(145.84±11.36)μg/mL,指标优于对照组的(3.42±1.15)mg/L和(121.84±12.62)μg/mL,对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变化情况优于对照组,对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依帕司他与前列地尔联合用药方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优于单独应用依帕司他。
依帕司他;前列地尔;联合用药方案;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糖尿病患者体内的前列腺素E水平下降,而生理拮抗剂的血栓素A2水平上升,导致血管显著收缩进而造成组织器官血流受阻,加重缺氧缺血症状,进而导致周围神经病变[1]。作为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对其感觉神经、自主神经以及运动神经均产生较大的危害,是导致患者残疾、死亡的重要原因,且目前并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常用的治疗方法为使用神经营养因子治疗,但是效果相对较差。本文探讨依帕司他与前列地尔联合用药方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现将方法与结果总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选取本院2014-04—2016-03收治的106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所有患者均满足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以及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标准[2];排除合并有免疫性疾病的患者、肝肾功能异常的患者以及由于外伤等其他因素造成的神经病变患者。通过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53例,研究组中男性30例,女性23例;年龄49~85岁,平均为(62.5±7.1)岁;病程8个月~6年,平均为(2.8±0.5)年。对照组中男性31例,女性22例;年龄47~86岁,平均为(63.1±7.5)岁;病程8个月~5年,平均为(2.6±0.7)年。将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年龄、病程等基线资料录入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对比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接受相同的基础治疗与护理,入院之后使用常规降糖药物对血糖水平进行控制,研究组患者给予前列地尔注射液(商品名为曼新妥)进行治疗,将10 μg药物溶于质量浓度为0.009 g/mL的生理盐水中,一次静脉滴注;同时给予50 mg依帕司他口服治疗,3次/d。对照组患者给予依帕司他50 mg口服治疗,3次/d。两组患者均以2个月为1个治疗疗程,1个疗程后对临床疗效做出评价。
1.3 评价指标
1.3.1 临床总有效率 显效:患者自觉临床症状得到明显的好转,腓浅神经运动传导速度(MNCV)、腓浅神经传导速度 (SNCV)改善2 m/s以上或者恢复到正常水平;有效:自觉症状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MNCV、SNCV较治疗前有所增加;无效:患者自觉症状无改善或加重,MNCV、SNCV无改善[3]。
1.3.2 血液生化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C反应蛋白(CRP)、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进行观察对比。
1.3.3 踝反射 统计两组患者的踝反射抑制率。
1.3.4 神经传导速度变化 对两组患者的MNCV、SNCV进行分析。
1.4 数据处理 相关数据均录入SPSS 16.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统计学分析时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比较以t检验。P<0.05的情况下提示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对比 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对比[n(%)]
2.2 两组患者血液生化指标及踝反射抑制率对比 研究组53例患者中发生踝反射抑制的有50例(94.34%)、治疗后发生抑制的有24例(45.28%);对照组患者中发生踝反射抑制的有48例(90.57%)、治疗后发生抑制的有35例(66.04%)。通过治疗,研究组患者的CRP、GSH-PX指标优于对照组、踝反射抑制率低于对照组,对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患者血液生化指标及踝反射抑制率对比(±s)
表2 两组患者血液生化指标及踝反射抑制率对比(±s)
组别 CRP(mg/L) GSH-PX(μg/m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组(n=53) 3.79±2.14 2.19±0.98 115.42±11.09 145.84±11.36对照组(n=53) 3.85±2.08 3.42±1.15 116.53±11.46 121.84±12.62 χ20.146 5.927 0.507 10.290P0.884 0.000 0.613 0.000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变化
2.3.1 MNCV 两组患者治疗前MNCV指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指标结果均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NCV变化(±s,m/s)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NCV变化(±s,m/s)
组别 正中神经 腓总神经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组(n=53) 38.36±5.36 50.85±5.79 33.85±5.08 47.07±5.63对照组(n=53) 38.47±5.64 42.85±5.77 33.96±5.11 41.64±5.35t0.103 7.125 0.111 5.090P0.918 0.000 0.912 0.000
2.3.2 SNCV 两组患者治疗前SNCV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正中神经与腓总神经的传导速度变化结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NCV变化(±s,m/s)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NCV变化(±s,m/s)
组别 正中神经腓总神经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组(n=53) 32.85±4.75 47.08±4.98 31.65±4.26 47.74±3.95对照组(n=53) 32.96±4.96 40.86±5.16 31.86±4.57 40.95±3.68t0.117 6.314 0.245 9.156P0.907 0.000 0.907 0.000
2.4 两组患者的用药不良反应对比 研究组患者用药期间出现2例皮肤发红的现象,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77%,对照组出现1例注射局部疼痛,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9%。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根据相关资料报道[4],周围神经病变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发病率占50%以上,对其健康和生活质量构成极大的威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主要机制在于高血糖引发的多元醇代谢紊乱、氧化应激作用以及神经营养障碍等,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会激活人体多元醇通路的活性,大量的山梨醇以及果糖在周围神经细胞四周堆积,最终导致纤维变性坏死、周围神经的传导阻滞[5]。基于这一机制,抑制还原酶的活性、减少山梨醇以及果糖的合成是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重要手段。前列地尔属于前列腺素E1制剂[3,6],属于具有高效生物活性的物质,能够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局部组织炎症与免疫反应的发生,同时还可以激活脂蛋白酶从而促进三酰甘油水解、抑制血管交感神经末梢对于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具有明显的改善糖代谢和微循环的作用[7-8]。依帕司他属于新型的醛糖还原酶抑制剂,直接抑制醛糖还原酶,进而减少山梨醇与果糖的产生[5],避免在周围神经组织内堆积。有研究发现[9],即使单独应用依帕司他治疗也能够显著增加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指标,延缓病情发展的速度。本文研究发现,联合依帕司他与前列地尔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CRP、GSH-PX指标优于对照组、踝反射抑制率显著下降、神经传导速度明显提升,对比治疗前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联合依帕司他与前列地尔对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着较好的疗效,对于血液生化指标、神经传导速度、踝反射抑制等均具有积极作用,且效果优于单独应用依帕司他治疗,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1]吴清萍.依帕司他联合前列地尔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同型半胱氨酸、神经功能的影响[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6,22(2):248-251.
[2]张晓英.依帕司他、α-硫辛酸联合甲钴胺、前列地尔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药物作用及安全性研究[J].陕西医学杂志,2011,40(7):876-878.
[3]段宇芬.依帕司他、硫辛酸、前列地尔联合治疗老年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4例[J].中国基层医药,2016,23(5):695-698.
[4]黄云飞,黄春,宋玉玲,等.依帕司他联合前列地尔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神经病变主觉症状、血管功能、神经功能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11):31-33,36.
[5]王丹华.依帕司他、甲钴胺、前列地尔联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2,24(6):736-738.
[6]陈恩福.依帕司他、硫辛酸、前列地尔联合治疗老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4例[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2):2871-2872.
[7]何启胜.依帕司他联合前列地尔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4,39(3):318-319,323.
[8]吕淑云.甲钴胺、前列地尔联合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J].中国医药指南,2011,9(28):21-22.
[8]李凡.老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行依帕司他、前列地尔联合硫辛酸治疗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7):170.
2016-09-29)
1005-619X(2017)03-0309-03
10.13517/j.cnki.ccm.2017.03.039
122000 辽宁省朝阳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