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江城子》与弥尔顿《梦亡妻》的对比分析
2017-07-24张寒梅
摘 要:生活在两个不同的国家,处于历史长河中的不同时代,中国诗人苏轼和英国诗人弥尔顿都在爱妻离世后满怀悲痛而深情款款地用诗歌写下对妻子的怀念,几百年来感动无数读者。本文将从不同的方面对这两首诗歌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对比分析,并深层挖掘相似与差异背后的原因,使得读者可以对中西方文化中的悼亡诗有更多的了解。
关键词:悼亡诗;相似性;差异性
一、 引言
约翰·弥尔顿是英国著名诗人,也是奥利弗·克伦威尔上台后的公务员,由于任务繁重,他不得不日夜工作,眼部出现疾病都不听医生的劝告,一直勤奋工作。最终,1652年,他双目完全失明。后来,妻子病故,给他留下了三个嗷嗷待哺的小女孩,最大的才6岁,这对于弥尔顿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最亲近的妻子竟然离开了自己。
苏轼,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是中国宋朝大文豪。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当初年方十六的王弗嫁给了十九岁的苏东坡,少年夫妻情深义重,所以王弗的年轻离世,对苏轼造成了很大的打击,十年后再回忆起来,悲痛之情溢于言表。
二、 两首诗歌的相似性
(一) 相似的诗歌主题
1656年,弥尔顿与妻子凯塞琳·伍德考克结婚,生活幸福美满,但不幸的是,他们的幸福生活两年后就以妻子的难产而死告终,怀着悲痛的心情,弥尔顿写下了这首诗。而对于苏轼,同样遭受失妻之痛。他的妻子王弗仅仅在27岁就因病离世,苏轼在十年以后回忆起妻子,创作了这首诗诉说分离之苦。
(二) 相似的写作背景
十年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颇受压制,心情悲愤;到密州后,又逢凶年,忙于处理政务,生活困苦不堪。
弥尔顿于1658年创作《梦亡妻》时,早已经双目失明;而且更糟糕的是,同年护国公奥利弗·克伦威尔死后,新生的英吉利共和国面临被推翻的危险,许多清教徒在保皇派回归后频频遭受迫害。他的房子被搜查,所有的财产都被没收。然而所有这些遭遇都融入到了诗歌中,最后一句“我醒了,她走了,白天又带来了黑夜漫漫”,字里行间弥漫着深深的悲伤和绝望。
(三) 相似的写作手法
两首诗都采取记梦的方式,形成了现实与梦想的鲜明对比。在苏轼的《江城子》中,下篇“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描述的是梦中的场景,其余为对现实的描写。同样地,在弥尔顿对他已故的妻子的描写中,除了最后一句,都为对梦境的刻画。梦境和现实的切换,既给读者带来了情感上的冲击,又让人感受到梦境越美丽,现实带给他们的痛苦和绝望就越多。
三、 两首诗歌的差异性
(一) 不同的感情基调
同为悼亡诗,同样怀念自己离世的爱妻,苏轼的《江城子》充满诗人深深的思念之痛,而弥尔顿的《梦亡妻》则在悲痛之余,还留给自己,留给读者一丝希望。
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苏轼更看重现实世界与妻子的幸福生活,把生与死的距离看作永远不能跨越的鸿沟,认为妻子已经永远地离开了自己,所以悲从中来,绝望忧伤,不复希望。但弥尔顿作为基督教徒,看待生死更加豁达,人死肉体幻灭,但善人灵魂永在。如诗中所言,“她穿着她心地那样纯净的白衣,正如我相信我会无拘无束,有一天在天堂里面遇见她那样”,使得整首诗悲伤里有慰藉,痛苦中有希冀,无望时有憧憬。
(二) 不同的表达风格
苏轼的诗含蓄质朴,贴近现实生活,而弥尔顿的诗直抒胸臆,充满浪漫气息。
“小轩窗,正梳妆”一句将日常生活妻子打扮的场景简简单单描绘了出来,“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更是刻画了在梦中与妻子相见时的激动与悲伤交织的复杂心情。全诗多为白描,不粉饰雕琢,不渲染铺陈,却意境无穷。相反,《梦亡妻》全诗大多数都在谈论妻子,从衣服到举止行为到细微表情,如“她虽然蒙着面纱,我好像看见她全身透出亲热,淑善,和温纯”,把妻子的形象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出来,直接表达自己对妻子的赞美和爱恋,富有浪漫情怀。
(三) 不同的文化体现
在《江城子》中,诗人运用了唐代诗人孟启的《本事诗·徵异第五》中的记载,说的是一名张姓男子在妻子孔氏去世后另娶一妻,但继母常常虐待孔氏的孩子,孔氏伤心至极,于是灵魂出现,赠夫诗曰:“欲知肠断处,明月照孤坟。”
《梦亡妻》中有两处用典。一个是根据希腊神话,阿尔塞斯蒂是阿德墨托斯的妻子,为免去丈夫的死,她愿意替他牺牲。但赫拉克勒斯前来营救,与死神决斗,最终把阿尔塞斯蒂夺回了阳间,得以回到她丈夫身边。另一处用典,“旧法”指“圣经旧约”,运用了希伯来法典中“洁净礼”这一典故,对于生产的妇女,到了洁净的日子需要举行洁净礼。用典之处既是文化的体现,又加深了诗人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四、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很清楚地了解到这两首诗相似的主题,写作背景及手法,和不同的感情基调,表达风格及文化体现,当然还有其背后的个人经历,宗教信仰等。通过它们的相似性,读者能體会到爱无国界,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同时,不同的文化背景又会对诗人的感情表达方式以及生死观产生影响,带给读者不一样的情感触动。
参考文献:
[1]谢燕红.同一主题 两样情怀——《江城子》《梦亡妻》比较谈[J].常州师专学报,2002(03):92-93.
[2]张志敏.苏轼的《江城子·记梦》与弥尔顿的《致亡妻》[J].广西社会科学,2003(08):113-115.
[3]沈耀峰,陆爱英.苏轼选读[M].北京:线装书局,2007.
[4]董辉,杜鹏.Comparative Analysis of John Miltons On His Deceased Wife and Su Shis Dreaming of My Deceased Wife[A]. Overseas English,2010(11):192-195.
[5]吴伟仁.英国文学史及选读[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
张寒梅,河北省保定市,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