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格教育与中学教学

2017-07-24沈雁南

读天下 2017年20期
关键词:人格教育美育德育

摘 要:中学教育要通过美育、德育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知识欲望来塑造学生的良好人格,在对学生常规管理中逐步渗透对学生的人格教育,使中学生把优化人格作为做人的根本,提高自己的人格档次或提高自己的人格品位,不断追求理想的人格。

关键词:人格教育;美育;德育

人格教育是最基础的素质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心灵塑造和品格养成的教育。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敏锐地意识到目前学生人格培养的必要性和艰巨性,以崭新的视角进行认识,发现并掌握学生人格培养的一般规律和具体操作策略,努力培养健全的人格。

一、 人格概念的定义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这一简单的人格定义,包含了许多的内涵,它反映了人格的多种本质特征。一个人的人格是在遗传、成熟、环境、教育等先天后天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不同的遗传环境、生存及教育环境,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心理特点。人格是做人的资格与为人品格的总和。为人的态度要正直诚实,待人的态度要忠实信义,处事的态度要主持公道,这些都是人格的基本要求。一个真正的人,必须重视自己的人格、尊严、名誉和气节。

每个中学生都应加强自己的人格修养,要把优化人格作为做人的根本,提高自己的人格档次或提高自己的人格品位,不断追求理想的人格。

二、 人格教育对当前中学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由于存在升学的压力,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格教育,致使学生在一种畸形的教育环境中形成了很多的不良习惯,人格低下不仅没有成为一种耻辱,更变相地成了个别学生张扬个性的借口。逃避责任,行为懒散,自我为中心,无视他人和纪律,缺乏自尊,由强烈的自卑引发了过度的自负,学生的心理问题日趋严重,而非是人们想像中因为有压力而降低。简单地进行一下调查,我们不难发现现在学生的思想状况着实令人担忧:学习差的学生不思学习,不求上进;而有些学习好的学生不少是只顾学习,不问他事,以至于教室无人扫,垃圾没人倒,自私和势利充斥着他们的心灵。当问及他们的理想的时,大多数的回答是“挣大钱”,理由是有钱可以享受,当问他们会不会像雷锋那样去助人为乐时,大多数是满口否定,认为人只有活着才能享受,助人为乐太傻了。其次,当今的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上各种观念混杂、碰撞。由于学生自身发展的不成熟、辨别能力相对较差,模仿心理、流行心理、攀比心理较强,很易受到社会中消极因素的影响。比如,劳动观念淡薄;劳动习惯差,把自己看得过重,在处理个人与集体,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中存在着较大的偏差,有些学生甚至缺乏最基本的社会责任感及道德感,对人无感激之心,做事不尽力,甚至漠不关心,对公共财物甚至自己的财物不知珍惜,不去注意克制自己言行。古人云:“学好千日不易,学坏一日有余。”如果教师不在这些方面加以注意和进行正确引导,会使教育效果出现偏差。教师应当把学生的人格教育摆到重要的位置。

三、 如何在中学教育中实施人格教育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萨瑟兰强调,塑造应该是构造人格的过程。只有当学生的人格发生了变化,由低下变成良好,真正意义上的塑造才能得到实现。那么有哪些有效方式呢?

(一) 通过美育来塑造学生的良好人格

学生的良好人格的塑造就是首先从学生的内心培养起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美丽的心灵开始的。要想把学生培养成为有外表美更有内在美的人才,必须把美育教育与塑造学生良好人格教育结合起来。例如:培养学生注意礼貌语言,不说粗话、脏话,运用美育这一手段,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礼貌用语,注意语言的纯洁、文明,是一个人美的具体体现,是一种风度,是一种荣誉,这样能引起学生对美的追求。这样也能使学生在内心深处得到熏陶,继而能外化其良好的人格。其次运用美育的手段,要让学生明白妩媚并不等于美,停留在感官愉悦和形体美感并不是或起码不是最高的审美享受。这样,学生正确地认识和理解了美,问题就容易解决了。如果这点把握不好,在审美上出现歧误,进而能影响到学生人格的塑造。

(二) 通过日常德育塑造学生的良好人格

在德育内容方面,对学生教育被片面地理解为对社会的顺应,而很少强调把学生培养成塑造社会的主体,具有创造性的独立人格。在德育方法上,不注重积极疏导并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将批评与惩罚作为常用的教育手段。其結果,我们所培养的人常常表现为处在被人支配的地位。这些都在很大程度影响了学生的健全人格的形成,致使学生走上社会后缺乏独立的人格和创新精神。在德育教学中要把对学生人格的教育放在核心的位置上,通过改变内因,真正做到从根源上塑造学生的良好的人格。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是将伦理道德知识转化为学生道德人格的过程。

(三) 通过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知识欲望来塑造学生的良好人格

教育对学生良好人格的塑造就在于提升学生在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发展能力。而人的能力是被知识激活的。在人格塑造中,知识能够转化为能力。教育与社会实践的结合是发展学生能力的根本途径。学生在学习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他们的人格也必然得到塑造。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我们普通中学教师首先应当关心的是,必须使知识永远进入每个学生的精神世界,转化为他们的情操和志向。”这段话对于学生良好人格塑造来说同样是真理。

(四) 在对学生常规管理中逐步渗透对学生的人格教育

对中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光有美育教育、德育教育以及智育教育是不够的,上面三者只是从内心信念和人格的内容进行充实,如果不通过现实的引导和训练肯定是不能完成整个完善的人格教育。故在具体的生活中,在社会实践中逐步地渗透对学生人格的教育,无疑在内心完善和外在行为两个方面都会起到最佳效果。对人格教育的实践主要是首先要制定学生在校一日生活的行为准则,包括自行车排放、出勤、自习、早操、眼保健操、教室、责任区卫生、校园礼仪、公物保护等。通过对正确的价值观念的宣扬,通过对各种问题的处理,通过组织集中规范的训练、各位教师的身体力行,有意识地塑造中学生形成健康、文明、公正的人格。

参考文献:

[1]林文树.学生人格培养论略[J].教育评论,2000(05).

[2]张引,魏腾飞.人格培养与素质教育[J].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1(05).

[3]范才谋.自我表现效能感与学生人格培养[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5(05).

作者简介:

沈雁南,江苏省泰州市,江苏省泰州中学。

猜你喜欢

人格教育美育德育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初中语文教学中怎样强化人格教育
浅谈小学作文教学与人格教育
幼儿健康心理教育和人格教育的策略探究
美育教师
浅论小说教学对于中学生人格塑造的意义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