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园歌剧的人才培养及推广模式

2017-07-24邵燕

歌剧 2017年5期
关键词:推广模式人才培养

邵燕

内容提要:校园歌剧主要是由艺术及相关专业的师生,以实践化教学为目的,在以学校为主的环境下排演的歌剧形式。本文通过对厦门、天津两所高校的校园歌剧调研发现,校园歌剧在人才培养及推广模式方面,较之专业歌剧院团具有教育教学、专业协同创新和文化建设三个层面的功能性意义。

关键词:校园歌剧、人才培养、推广模式

歌剧是17世纪初诞生于意大利的综合性舞台艺术。作为内部复杂而精密的系统工程,一部歌剧需文学作者、脚本作者、作曲、指挥、导演、演员、乐队、舞美等各部门高度配合才可完成。另外,歌剧的时间成本还与排练流程息息相关,如果缺乏总体规划,排练效率就会大打折扣。如果使用科学流程,那么排练时间会因效率提高而大幅缩短,也将会加快歌剧舞台推陈出新的步伐。

近年来,我国部分高校推出以师生为主要力量排演的歌剧。它们从形式到内容相较于专业院团呈现出一定的独特性,本文称为校园歌剧。

一,校园歌剧的形成与特点

在音乐表演专业教学中,专业课程通常是教师根据学生程度自定曲目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往往导致教学成果的碎片化。此外,排演一部校园歌剧不仅涉及到音乐表演专业,还涉及戏剧表演、舞蹈、艺术管理等专业,因此,作为一种高效、整合的实践教学形式,校园歌剧已被更多的高校所接受。

近年来,部分高校的校园歌剧陆续面世。笔者对其中两部——厦门工学院郑小瑛歌剧艺术中心(下文简称“厦门艺术中心”)的歌剧《紫藤花》(下文简称《紫》剧)和天津音乐学院(下文简称“天津院”)的歌剧《岳飞》(徐庆东编剧、黄安伦作曲,下文简称《岳》剧)。本文将在“校园”这个特定场域中,通过解构校园歌剧,探寻其在人才培养和推广模式方面的功能性意义和可行性途径。

二,校园歌剧的人才培养环节

1.一度创作

(1)题材选择

在一度创作的首要环节中,校园歌剧可选择符合当下校园集体审美倾向的歌剧题材。

歌剧《伤逝》是根据鲁迅先生的爱情小说创作的同名歌剧,厦门艺术中心选择该部歌剧并将其节编成《紫》剧,是希望在学子中传承这部文学及歌剧精品。这部歌剧的经典之处在于:剧中的爱情在当今校园中仍时有“上演”。所以,指挥郑小瑛教授期待以此启发当代年轻人能对“美好的爱情如何面对现实生活”这一命题有更深入的思考。

歌剧专家刘诗嵘先生认为:在我国原创歌剧中,抵御外敌侵略题材的作品非常少……而《岳飞》则是一部鲜明的民族抗争题材作品,是最具中华气概和豪迈之魂的磅礴之笔。天津院选择该部歌剧则对高校和社会都具有教化意义。

可见,校方通过推动校园歌剧的实践活动,既可活跃校园人文气息,也能促使艺术类师生“深挖”经典、演绎经典。

(2)作曲

施光南在歌剧《伤逝》中的音乐风格清新、抒情,全剧采用西洋歌剧的表现形式,用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的45首歌曲串联而成,声乐艺术表现形式十分丰富。《岳》剧是黄安伦从70年代末至1986年完成并获得耶鲁大学“最佳毕业奖”的歌剧作品。著名乐评人景作人先生认为:《岳飞》采用了歌剧形式中的所有声乐类型……最大的亮点是乐队部分,精致且充满交响性,配器层次清晰,特色鲜明。

参与校园歌剧的师生首先需要做音乐案头工作,如:了解作曲家及歌剧创作背景、通过对自身和其他角色之间关系熟读并处理各自角色的音乐部分、熟悉钢琴缩谱和总谱间的音色对应以及练习乐队分谱等等。

在校园歌剧的排演过程中,师生们通过接触不同时代和个性的作曲家的歌剧作品,亦可对专业大有助益。这个阶段可以提高师生的音乐分析能力、读谱能力、音乐协作力等,对音乐专业的碎片式教学具有整体性意义的补充。

2.二度创作

(1)指挥

因歌剧是以音乐为主的综合性舞台艺术,指挥(特指交响乐与歌剧指挥家)便成为这项工程的“中心”人物。首先,指挥要对歌剧全本做细致的研究,再对助理指挥与音乐指导详解总谱和钢琴缩谱,这也是歌剧的第一轮音乐作业。助理指挥和音乐指导再按照剧中角色的主次顺序分别对演员及乐队进行第二轮音乐作业(包括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⑤等)。最后,由指挥带领助理指挥、音乐指导进行全剧钢琴联排、乐队合乐、彩排至演出。

本文中的两部校园歌剧,均为指挥家郑小瑛教授执棒。郑教授在这两部歌剧中培养出的助理指挥高嵩现已可独立完成多部歌剧和交响乐的指挥工作。作为天津院《岳》剧的音乐指导之一的张曦认为:通过与指挥的作业,让自己清楚地了解到钢琴缩谱中的每个音符都代表了不同的乐器,具有特定的意義指向,并加深了对钢琴伴奏的认识。

由此,具备指挥及音乐指导专业的高校邀请指挥家担当歌剧指挥时,校方可推选或外聘上述专业的师生担任助理指挥和音乐指导。一旦他们在与指挥的合作过程中不断实践,将可迅速成长为校园歌剧的“中坚力量”。

(2)导演

在歌剧二度创作中,中外歌剧界存在两种见解和做法:一是指挥中心论,一是导演中心论。笔者虽主张指挥中心论,但这并不能否认导演在歌剧排演中的重要地位。

我国著名歌剧导演李稻川老师在担任厦门艺术中心《紫》剧总导演时,首先与负责该剧各部门工作的校园“新手”们召开工作会议:介绍剧情、分析背景、阐述导演的总体构思、提出各部门的工作要求以及执行的时间节点等等。

作为当时的参会者之一,并负责《紫》剧服装设计与制作监管环节的笔者认为,在导演的具体要求和耐心启发下,让未曾涉足过歌剧排演的师生们在严格的日程安排中完成每一项工作任务,也是对参与师生领悟力的试炼及对部门间配合度的考验。

(5)演员

学校出品校园歌剧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艺术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所以,校园歌剧的参演者主要是来自师生队伍。为了提高整台歌剧的艺术水准,校方通常还会邀请个别优秀的歌剧专业演员担纲主演,以加强校园歌剧的总体艺术质量。

以下是笔者通过《紫》剧、《岳》剧中关于特邀演员、教师、学生的参演比例图来说明,校园歌剧在综合型高校和音乐学院中对人才培养的不同侧重点,并由此反向地影响学校对校园歌剧的选择标准。

通过图1和图2的对比可见:《紫》剧和《岳》剧的演员总人数分别为32人和105人。笔者认为:作为音乐院校,天津院的角色力量充足,所以演员基数大,专业师生比重大,特邀演员比重相对较小。作为综合性高校,厦门工学院郑小瑛歌剧艺术中心是一个以“工作室”和“大师班”教学机制为主的歌剧培训机构,所以《紫》剧特邀演员比重明显更大,师生之间的比重差距较之《岳》剧也小很多。

由此可见,综合性高校的校园歌剧邀请歌剧演员加盟演出,一是为提升歌剧的专业质量,二是为本校师生提供一次向专业演员学习的机会。所以,笔者更倾向于选择演员数量小、室内乐队编制、低成本制作的小型歌剧,而音乐院校可以结合本校各专业力量,共同完成较“庞大”的实践作业。

作为厦门艺术中心《紫》剧特邀演员之一的阮余群,是来自中央歌剧院的著名青年歌剧演员,她认为:自己出演《紫》剧的最主要原因是出于对郑老师的敬仰之情。她在和郑老师的歌剧作业中,依然深深感受到郑老师对待艺术事业的那份执着、严谨的精神。在谈到排演校园歌剧对个人教学的启发时,2015年出演过天津院《岳》剧的天津音乐学院声歌系苑璐老师认为:一位有丰富歌剧经验的声乐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有好声音,更应注重学生用声音去匹配不同“声场”。冯硕是唯一一位同时参加过《紫》剧和《岳》剧的演员,从《紫》剧时的学生到《岳》剧中的特邀演员,冯硕认为: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开始阶段,首先要树立科学的方法、正确的观念,而这都离不开舞台实践,毕竟在“戏”中做到“真听真看真感受”的同时再唱好自己的角色,才可迅速提高专业水平。所以,校园歌剧作为一种集中、有效的实践教学方式和具有专业整合性的教学成果汇报,可极大地获得校园及社会方面艺术人才的专业认同感。

(4)乐队

不具备乐队的综合性高校,可通过社会招募的方式组建室内乐队。如厦门艺术中心《紫》剧在排练前,郑老师将原60人左右的乐队规模缩减为12人的室内乐队⑦,并借调专业乐团的乐手,如此改法,也是为了校园歌剧便于输出推广。另外,具备乐队的院校,在面对歌剧任务时,同样也需要经过一番艰苦的排练。天津音乐学院管弦系教师、《岳》剧乐队首席曲克老师认为:校园歌剧对管弦专业的师生来说,不仅要关注指挥,还要在排练中关注复杂的情感起伏、演员的气口等“不确定”问题,力求与所有部门准确协作。承担《岳》剧的乐队任务,对学生既是宝贵的机会,也是很好的锻炼!

在以独奏和重奏为主的器乐教学形式下,校园歌剧提供的“坐”歌剧乐队的合奏机会,不仅让器乐师生能体验与音乐各部门之间的协作感,亦可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和就业途径。

(5)舞美

校园歌剧中的舞美工作也为艺术管理、造型设计等专业提供了“大显身手”的平台。

厦门艺术中心《紫》剧的舞台设计亦颇有特色:一桌两椅、两棵紫藤树。参演者在表演中完成移动道具,充分体现“校园”化的理念。天津音乐学院马梅老师在幕后采访时谈到:“《岳飞》这么多(幕后)工作就靠这些包括艺术管理系在内的孩子们共同完成的,甚至参加合唱的学生一下台也都会主动帮忙做各类舞台工作。”

校园歌剧的舞美通常邀请舞美设计师担纲,由师生们在歌剧各部门中去参与了解、熟悉其专业规则和工作内容,可使各专业的师生建立专业协同发展的长远目光。

三.校园歌剧的推广模式

笔者根据对厦门、天津两地的实地调研发现,校园歌剧也可以试行“别开生面”的推广模式。

1.集中培训模式

厦门因倡导国际通行的、科学的歌剧排演流程,厦门艺术中心曾在两年内推出五部歌剧。2012年,湖南省歌舞剧院派出歌剧《茶花女》剧组前来接受“军事化”作业,九天便可准确地完成全剧音乐。这种集中培训模式不但可以迅速推广科学的歌剧理念,还可促成学校和歌剧院团产生更多的歌剧成果。

2.演出交流模式

因校园歌剧来自教学单位,难以通过频繁演出来推广歌剧。笔者就厦、津的经验,总结出校园歌剧根据不同的演出平台而开启相应的资金筹集渠道。

首先,在本校演出的校园歌剧,因就近取材、人员集中、花费较少,可申请校内资金,及省市级“高雅艺术进校园”等项目支持。如果,校方希望进入国家平台来推广本校的艺术实践成果,则可通过申请国家艺术基金、地方财政扶持以及学校演出补助共同完成此项演出的资金任务。如:天津院《岳》剧于2014年顺利通过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剧项目申请。

3.传承剧目模式

如果前两种模式属于“横向”推广,那么,传承剧目模式则属于“纵向”推广,即在校内、专业内代代相传,将某部歌剧作为集中实践等课程的教学保留剧目。如厦门工学院将《紫》剧渗入到音乐表演专业的培养计划中,促进师生在课堂上通过对“看家”剧目的教学过程,将经典作品传承下去。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两部校园歌剧的考察,阐述其在人才培养和推广模式方面的功能性及独特性。

校园歌剧是校园文化高度发展的产物,它的出现与教学水平的高度、协同创新的力度以及文化建设的速度息息相关。

在教學层面,校园歌剧为传统“一对一”专业教学形式提供了整体性的实践空间,通过校园歌剧提升校园文化,让学生接触并演绎经典,从中学习人生与艺术真谛。在协同创新层面,校园歌剧可促进同校内部、校校之间、校团之间保持良好的合作机制。在文化建设层面,校园歌剧通过带动校园文化氛围,可积极提升地方区域及群众的文化自觉力。

猜你喜欢

推广模式人才培养
我国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研究
媒介融合下新闻客户端推广模式与发展策略研究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多元化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