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基层团支部活力提升途径研究
2017-07-24陆广峰
摘要:目前,高校基层团支部建设存在团员身份认同不足、团干部能力不足与团支部活动吸引力不足等问题,原因在于学院团总支重视程度不够,基层团支部内生动力不足,团支部活动开展主导意识不强等。笔者认为,建立团支部活动开展长效机制,提升团支部“自转”能力;建立基层团干部选拔培养发展机制,提高团干部的工作能力;建立团员青年成长发展服务机制,激发团员参与组织生活的内生动力,是提升高校基层团支部活力的途径。
关键词:基层团支部;团员青年;团干部
高校基层团支部是高校共青团开展工作最基本、最直接的平台,是教育和指导团员青年的思想阵地。多年来,高校基层团支部发挥主体作用,为促进团员青年的成长及发展方面做出了贡献。但随着社会的变革与经济的发展,共青团工作也随之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特别是基层团支部建设方面薄弱环节较为突出,需要尽快解决。
为深入调研当前高校基层团支部的建设情况,课题组在山东理工大学共青团员中开展了抽样问卷调查。本次调查采用书面形式,共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有效问卷988份,问卷有效率为988%。参与调研的大一至大四学生均为250人,其中理科生840人,文科生160人,文科生与理科生比例与山东理工大学文理科学生比基本一致。
一、团支部建设存在问题
1.团员身份认同存在不足
身份认同是一个人对自己归属群体的认知。团员对身份的认同应包含对团组织的认知、对自身身份的认知以及对非组织成员的认知。调查发现,2095%的团员对团徽由哪些元素组成不了解,501%的团员不知道团歌名称,2591%的团员对《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章程》不了解;在问及“作为一名团员的感受”时,4302%的团员表示“一般,没有感觉”,1781%的团员觉得“团员身份意味着可有可无”;对于“团员与非团员是否有差别”,1569%的团员认为“没差别”。由此可见,当前部分大学生团员对团的基本知识缺乏了解,对团员身份缺乏认识,团员身份认同总体上存在不足。
2.团干部能力存在不足
团干部是高校基层团支部工作有序开展的基本力量。调查发现,团干部个人素质在开展团支部活动时存在较大差异,大部分团干部能时隔半个月或一个月举办一次支部活动,但有1457%的团干部表现得很随意,开展支部活动较少;333%的团员表示自己不参加支部活动的原因是“对活动不感兴趣”;6326%的团员觉得支部活动展现的最大不足是“形式单调、内容较空,不能吸引人”。可见,当前高校基层团干部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工作能力存在不足。有的团干部缺乏执行力,未能正常履行团干部职责,开展团支部工作随心所欲;有的团干部影响力不够,团支部活动不能围绕中心工作产生实际效果,团支部缺乏凝聚力;有的团干部创新力不足,支部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缺少创新元素,致使团支部活动缺乏吸引力。
3.团支部活动吸引力存在不足
高校基层团支部活动是吸引、凝聚团员青年的有效载体。调查显示,当前高校基层团支部活动普遍存在盲目性、单调性和肤浅性,难以激发团员参与的兴趣。对于“最希望团支部开展哪项活动”,332%的团员认为是“趣味性文体活動”;对于“最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是什么”,5638%的团员认为应与社会变化、时代特色相结合。另外,有502%的团员认为团支部活动应顾及团员的成长发展,体现创新性。可见,高校基层团支部活动存在许多不如意的地方,缺乏吸引力。有的团支部活动没有贴近生活,不能满足团员青年休闲娱乐的需求;有的团支部活动没有贴近社会,不能满足团员青年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诉求;有的团支部活动没有贴近青年,无法满足团员青年锐意进取的追求。
二、团支部活力不足的原因
1.学院团总支重视程度不够
高校基层团支部活力不足与学院团总支对工作是否重视息息相关。近年来,高校共青团工作越来越受到学校重视,但基层团支部活力提升却未得到有效落实。一方面,学院团总支对全面激发团支部活力重视程度不够,缺乏行之有效的举措,仅仅依靠基层团干部自发地开展工作。另一方面,学院团总支仍存在对团员重管理、缺引导,对团干部重使用、缺指导,对支部活动重部署、缺督导的现象,没有充分发挥高校共青团组织的育人功能,无法更好地服务团员青年成长成才,导致团员青年身份认同感不强,团干部业务水平低下,团支部活动吸引力不足。
2.基层团支部内生动力不足
内生动力是提升高校基层团支部活力的内在动力。它既包含基层团干部开展工作的主动性,也包含团员青年参与工作的积极性。当前,高校共青团员经常忽视自身团员身份,对团的基本知识缺乏主动学习意识,对团支部活动缺乏主动参与意识,从而对所在团支部缺乏归属感。另外,基层团干部在工作开展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在困难面前,有的团干部不思进取、固步自封,不能针对出现的问题主动寻求解决的方法与途径;有的团干部虽踌躇满志,但经受不住挫折,意气消沉。长此以往,团干部的工作执行力逐渐缺失,个人影响力逐渐下降,团支部活力逐渐被削弱。
3.团支部活动开展主导意识不强
团支部活动是发挥团支部战斗力和增强团支部凝聚力的重要形式,是基层团支部工作的重要抓手。目前,高校基层团支部活动一般只有在上级团组织部署的情况下才会开展,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未能得到有效发挥。在开展思想教育活动时,多以读文件、说教为主,难以使团员青年在思想上重视,并内化为实际行动;在开展文体活动时,多以球类为主,没有顾及团员的个性发展;在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时,大多是到敬老院、社区进行体力劳动,未能将所学专业知识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团支部活动从设计到开展,从参与到评价均缺乏主导意识,致使支部活动缺乏吸引力。
三、基层团支部活力提升途径
1.建立团支部活动开展长效机制,提升团支部“自转”能力
第一,健全机构设置,构建纵向垂直管理与横向扁平管理相结合的组织体系。首先,要健全团总支委员会人员构成。选拔高年级优秀团干部或富有共青团工作经验的研究生党员加入,构成一支专兼结合的监管队伍,为纵向垂直管理团支部活动奠定基础。完善团总支委员会制度,明确工作分工,赋予团总支委员监督监管团支部活动的职责。其次,要建立促进团支部之间横向联合运作的制度。学院团总支以资金支持的形式鼓励各团支部独立或联合开展团支部活动。团支部要增强政治性、先进性和群众性,积极申报开展利于团员青年成长发展的活动,这样既能提升团干部的工作能力,又能增强团支部活动的吸引力,还能形成团支部之间的横向扁平化互动。再次,要建立团支部活动信息档案。团总支委员要跟踪管理团支部活动,评估活动开展的质量,并以此作为提供经费数额的参考依据,形成纵向交流。第二,加强制度建设,构建“优秀团支部”考核评估激励机制。首先,要制订《优秀团支部创建实施办法》。基层团支部依据该办法,制订符合团支部发展的创建目标和创建实施方案。创建目标以学年为单位,创建措施应得当,效果应明显。其次,要制订《优秀团支部考核评估激励办法》。考核内容既包含诸如团员推优、团费收缴、“三会两制一课”等团支部建设的基础内容,又包含优秀团支部创建开展的特色活动,尤其是团支部之间横向联合运作所开展的活动。评估方式以现场展示、汇报为主,达标的团支部将获得奖励资金,作为下一轮优秀团支部创建的物质基础,从而形成团支部工作的良性循环,提升团支部“自转”能力。
2.建立基层团干部选拔培养发展机制,提高团干部工作能力
推进团支部工作与时俱进,高校基层团干部必须拥有极高的素质和能力。学院团总支要通过建立基层团干部选拔培养发展机制,把热爱共青团工作的团员青年选拔到基层团干部队伍中来,通过有效培养提升其工作能力,并根据个人成长情况给予其充足的发展空间,从而不断激发其内生动力,提升基层团支部活力。一是建立民主选拔机制。在充分尊重团员意愿的基础上,把“作风正、学习好、能力强”的团干部以民主推荐的方式选拔出来,并形成庸者下、能者上的正确用人导向。由此不仅贯彻了民主原则,而且保证了团员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建议权,增强了其团员身份认同感。二是建立学习培训机制。要充分利用团校、沙龙等载体加强团干部培训,既要培训团的基本理论知识,达到“明道”的目的,又要培训工作方式方法,达到“传道”的要求。要采取专题研讨的方式,指导团干部开展好日常工作,提升其工作执行力、影响力和创新力。三是建立举荐机制。要将表现优秀的团干部纳入学院学生骨干人才库,除了在学院内委以重任,吸收其加入党组织,还应尽可能推荐他们到学校有关部门任职,使其拥有更广阔的实践舞台。
3.建立團员青年成长发展服务机制,激发团员参与组织生活的内生动力
团员青年是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对象。发挥基层团支部服务育人的作用,有助于增强团员青年对团组织的信任感和归属感,从而激发其参与团组织生活的内生动力。学院团总支要根据团员青年的成长规律,对各年级团支部的服务职能进行分层定位,以满足不同年级团员青年的不同需求。针对大一新生,团支部的职能主要是以帮助团员青年适应大学生活为重点;针对大二、大三学生,团支部主要以服务于团员青年的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为工作重心;针对大四学生,团支部的主要工作应转移到为团员青年就业创业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上。各年级团支部要以职能分层定位为服务依据,结合《优秀团支部创建实施办法》,与团员青年一起设计、一起参与、一起评价,创造性地开展团支部活动,不断开创基层团支部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朴丽娟.大学生共青团员团员意识研究[D].北京: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9.
[2]夏娟.试论增强高校基层团支部活力和凝聚力的有效途径[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3):78-80.
注:本文系山东省青少年研究规划课题“高校共青团员身份认同现状及培养对策研究”(课题编号:SDYSB16010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和山东高校辅导员名师工作室建设项目成果。
作者简介:陆广峰(1978—),山东胶州人,硕士,讲师,山东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团总支书记,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