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耳廓形成与耳穴分布的倒置

2017-07-24卢湘岳

上海针灸杂志 2017年7期
关键词:小丘耳轮柱状

卢湘岳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 200062)

耳廓形成与耳穴分布的倒置

卢湘岳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 200062)

审视耳廓发育过程的照片后发现,耳廓大部分来自耳丘底下的隆起。纠正了教科书所认为的耳廓是由第一鳃沟周围的6个小丘样结节形成的这一结论。此发现,为按耳廓发育过程进行耳穴定位标准化的考虑提供了依据,并阐释了耳穴在耳廓上的分布恰似一个倒置的身体,头朝下、脚朝上这一现象的原因。

穴位研究;生理学;胚胎;耳廓;耳穴;耳丘;反射区

乔治·L·斯特里特(George L. Streeter)于1922年,在研究人类胚胎耳廓发育的照片后认为,耳廓从简单鳃弓状态,到原始耳廓确立的整个过渡时期,都基于鳃小丘的出现和消失[1]。小丘,被作者解释为耳廓的原基间充质密集增生的更为活跃的聚集。图1采用不同的放大,使得结构表现为相同的大小。A到C为胚胎5~11mm;D到G为胚胎13~14mm;H到K为胚胎15~18mm;L到O为胚胎18~33mm。同时该图对6个耳丘用阿拉伯数字进行了命名,耳丘的数字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新版的教科书中的图解中,标示耳廓上的耳甲和整个对耳轮,都来自第4、第5小丘;耳轮脚来自第2小丘[2]。1~6表示6个耳丘的发生与演变。详见图2。

然而,本文通过追踪耳廓的胚胎来源,及仔细研究胚胎耳廓演变的照片后,注意到,胚胎耳廓上,6个耳丘底下,同时存在着发育着的隆起,正是这样的隆起,形成了耳轮脚、耳甲和整个对耳轮。

图1 鳃小丘的出现和消失,以及在下颔和舌骨条中的改变

1 照片观察

1.1 柱状胚胎上的耳廓原基

当胚盘卷拢成柱状胚胎后,柱状胚胎由内向外增殖,变粗,变长,此时柱状胚胎的顶端,出现第一鳃沟和第一鳃弓的萌芽[3](见图3)。随后,柱状胚胎弯曲成“C”形(见图4)。我们注意到,第一鳃沟及两边的鳃弓,就是生成耳廓的场所。

图2 耳廓的发生

图3 胚胎的第一鳃沟沟槽

图4 柱状胚胎弯曲

1.2 耳丘下的胚胎组织的生长

由图5可见,胚胎生长到5mm时,第一鳃沟两边,有第1鳃弓的隆起和第2鳃弓隆起[1]。此时,鳃弓隆起上,还未分化出6个鳃弓小丘。

图5 胚胎5mm时鳃沟处的照片

胚胎生长到13mm时,在鳃弓的隆起上,出现6个小丘。在第2鳃弓隆起的3个小丘下面,生长出1个新隆起。为叙述方便,将其暂名为“2弓下隆”。详见图6。

图6 胚胎13mm鳃沟处的照片

胚胎生长到15mm时,“2弓下隆”向体表方向生长,抵近鳃沟沟口,其边缘同第2鳃弓隆起接合;同时,第1鳃弓隆起的下面,生长出新隆起(暂称其为“1弓下隆”),其上端,与第1鳃弓隆起的中部融合。详见图7。

图7 胚胎15mm鳃沟处的照片

由图8可见,胎儿生长到49mm时,第2鳃弓隆起上,原先的3个小丘,融合、迁移成一条长边带(图8的右侧),并且在近头端与第1鳃弓隆起融接;而“2弓下隆”,继续生长;同时,“1弓下隆”长的宽大。

图8 胎儿49mm鳃沟处的照片

胎儿生长到52mm时,“2弓下隆”和“1弓下隆”,发展成占据耳廓面积的近半。详见图9。

图9 胎儿 52mm原始耳廓的照片

胎儿生长到135.6mm时,“2弓下隆”最终构成了人耳的耳舟、对耳轮等部位。“1弓下隆”最终构成了人耳的耳轮脚。而早期出现的第1鳃弓隆起和第2鳃弓隆起最终构成了耳屏、耳垂和耳轮。详见图10。

图10 胎儿135.6mm时的耳廓

1.3 耳廓各部来源的分布

以上的观察表明,耳廓上的细胞不仅仅来自于第一鳃沟周围的6个小丘样结节,还来自6个小丘底下的隆起。也就是,除了耳丘1~6外,耳廓上的细胞还来自7“2弓下隆”和8“1弓下隆”。详见图11。

图11 人类耳廓的发生

2 观察结果

①在胚盘卷拢成柱状时,第一鳃沟沟槽在柱状胚胎上,处于向着头端的外方开口列布的状态。当柱状胚胎弯曲成“C”形后,第一鳃沟沟槽,呈现向下伸展,处于“倒置”状态。②整个耳廓并不都是来自胚胎第一鳃沟周围的6个小丘样结节。在6个小丘样结节底下,还存在正在发育的隆起,这样的隆起,最终占据了耳廓的大部分面积。

3 讨论

3.1 耳廓“被倒置”

法国医师Paul Nogier在1954年提出耳部反射区的概念[4]。他认为耳朵的每个反应点部位,都对应到特定的身体区域。而反射区的分布,类似于倒置婴儿的形状[5]。中国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布的《标准耳穴定位示意图》[6]中,耳穴的分布也是呈现倒置人体的形状。

在学术交流时,针对为什么耳廓上的反射区和耳穴的分布会“倒置”这一问题,有学者引用“生物全息律”进行说明[7-9]。然而,由实践所得出的情况与其相悖[10]。还有学者引用德国生物学家赫克尔提出的生物重演律[11],认为耳廓由在四脚行走动物接近头部后方的水平位置,变为在人头中部的竖直位置,使耳廓倒垂下来[10]。可是,实际观察猫、狗、虎等四脚行走动物后,注意到人以及这些动物,其耳尖到耳孔的连线,都同样是处于大体竖直的位置。不相同的是鼻子,四脚行走动物的鼻梁是处于接近水平位置的。可见,人的直立,并没有令耳廓倒垂下来。

本文的结果,说明了这种反射区和穴位分布“倒置”的现象,是由于柱状胚胎弯曲而造成的。这为耳廓上反射区分布及耳穴分布规律的研究,提供了组织胚胎学上的依据。

3.2 第一鳃沟及鳃弓下的隆起

3.2.1 隆起与耳丘的来源

本文的观察中提及占人类耳廓面积大部分的耳舟、对耳轮和耳轮脚等部位,不是由鳃弓上的6个耳丘演化而来,而是来自于“2弓下隆”和“1弓下隆”。

耳廓,由弹性软骨(Elastic Cartilage)支撑。可是,来自耳丘6的耳垂,却没有软骨。与耳垂的组织来源不同,弹性软骨的祖始细胞源自脏壁中胚层。这现象提示,耳廓各部位在胚胎中胚层内的始祖细胞,可能不在同一生长路径上。这或可为研究先天性外耳疾病提供启发,并为探究耳廓反射区和耳穴分布呈现的“体表内脏相关”现象开拓新思路。

3.2.2 追寻遗传基因的生长传递路径

哺乳动物的胚胎发育有共性。耳廓形状和大小,是猪品种的重要特征。在染色体研究中,已经发现存在猪5号染色体变异显著影响耳面积的现象[12]。根据本文的工作,追究耳廓上相关染色体的胚胎中胚层来源,或可追寻到遗传基因在不同生长路径上的位点,这也为人类的先天性外耳疾病研究开拓新的思路。

3.2.3 耳穴国际标准化的依据

在耳穴国际标准化工作中,中国、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家的学者,都提出了各自的方案[13-14],于是出现了穴名混杂及定位标准不统一的现象。这严重阻碍了耳穴学术研究的发展[15]。

依据本文的结果,我们认为,如果参照耳廓的发育过程及耳廓组织学的特点来考虑耳穴定位的标准化,可以体现出耳穴分布的定位标准具有组织胚胎学依据。这将使得耳穴定位标准和命名的统一,建立在人体的自然特征上,限制了定位和命名的随意性。

3.3 深入进行耳廓组织学的追踪

本文未能提供耳廓各部的组织学资料。若能借助组织学的分析方法,形成一张《耳廓组织学分析三维结构图》,或许可以为“耳廓,不仅仅来自第一鳃沟周围的6个小丘样结节,还来自小丘底下的隆起”这个论断提供辅助证据。尽管我们已经知道“1弓下隆”和“2弓下隆”成形后的组织成分,都是弹性软骨,而耳垂内没有软骨。

美国密歇根大学陈福俊博士,为笔者提供了必需的资料,并与本文作者进行了有益的讨论。特此致谢。

[1] Streeter GL. Development of the Auricle in the Human Embryo[M]. Washington: Carnegie Institution of Washington, Department of Embryology,2013:2-6.

[2] 高英茂,李和.组织学与胚胎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8-31.

[3] Moore KL. The Developing Human: Clinically Oriented Embryology[M]. 2nd Ed, Toronto: WB Saunders Company,1977:147-350.

[4] 安德烈亚斯.欧洲对中医的贡献——特别关注耳部针刺与激光针刺[C].第三届世界中医药教育大会,2013:3.

[5] 赵百孝,林岷瑜.法国耳穴疗法[C].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2011:2.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耳穴名称与定位(GB/T13734-2008)[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

[7] 张颖清.生物全息律[J].自然杂志,1981,4(4):243-248.

[8] 张颖清.全息胚学说与穴位经络的实质[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87,11(1):2-11.

[9] 杜昌华.以生物全息律为依据探索耳穴分布规律[J].中国针灸,1997,17(5):308-311.

[10] 张恩和.耳穴分布规律的机制探讨[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89,21(4):7-8.

[11] 朱洗.生物的进化[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529-530.

[12] 李平华.猪5号染色体耳面积QTL精细定位及其因果基因的初步鉴别[D].江西农业大学,2012.

[13] 郑亮.针灸国际标准化现状与对策分析[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2.

[14] 王磊.耳穴国际标准化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

[15] 王磊,周立群,赵百孝.关于耳穴名称与定位国际标准研究的思考及对策[J].中国针灸,2011,31(2):79-82.

The Development of Auricle and Inversion of the Distribution of Auricular Points

LU Xiang-yue.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062,China

From the pictures presenting the development of auricle, it’s found that the auricle is substantially derived from the protrusion beneath auricular hillocks, which has corrected the conclusion in textbook holding that the auricle develops from the six hillocks around the first branchial cleft fistula. This finding provides evidence for the standardization of auricular points locations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auricle, and also explains why the distribution of auricular points on the auricle is like a reverse human body.

Research on acupoints;Physiology; Fetus; Ear auricle; Auricular points; Auricular hillocks; Reflective zone

R245

A

10.13460/j.issn.1005-0957.2017.07.0866

1005-0957(2017)07-0866-04

2017-01-30

卢湘岳(1938—),男,副研究员,Email:luxiangyue2@163.com

猜你喜欢

小丘耳轮柱状
硅片上集成高介电调谐率的柱状纳米晶BaTiO3铁电薄膜
“学教评”一体化:把握评价导向,把脉阅读教学
基于彩色滤光片柱状隔垫物高度的液晶滴下工艺
耳廓无创矫正对婴幼儿耳轮粘连的疗效分析
森林商店
一种柱状金属物质量检测器的研究
对侧耳舟软骨游离移植联合耳后乳突皮瓣修复长段耳轮缺损的临床体会
南海北部柱状沉积物中黄铁矿的分布特征和形貌研究
加速度降落
耳穴按摩健康三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