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视野下手语翻译跨文化素养的培养
2017-07-24罗强
罗 强
(郑州工程技术学院 特殊教育学院,郑州 450044)
全球化视野下手语翻译跨文化素养的培养
罗 强
(郑州工程技术学院 特殊教育学院,郑州 450044)
受益于全球化时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各国聋人群体的交往日益加深。但是,不同国家、民族间手语的差异性给手语使用群体的顺畅交流造成困难,也对专门为听障者服务的手语翻译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实现沟通的目标,不仅要实现信息真实传递、实现“信”的目标,还要升华到“达”与“雅”的更高层次。因此,手语翻译的培养,不仅要掌握基本的本国本民族手语知识,还应当去了解不同民族国家聋人文化与思维特性,掌握不同文化背景下手语语言的差别,培养手语翻译者的国际视野,提升其跨文化素养,完美实现无障碍交流的桥梁价值。
全球化;手语;思维;文化
手语作为听障人交流使用的一种语言,同样具有民族性。在表示同一事物或现象时,不同民族或国家的手语词汇往往会体现出民族或区域的差异。我们在对汉、藏以及美国、日本等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手语中的数字词汇进行比较时发现,这些词的差异充分体现了语言的民族性与不同文化的思维特性。
一、不同手语数字词的表述差异
作为语言中的核心词汇,数字词在彰显语言的民族性方面极具代表性。数字类词语按照词语位数的不同,可以分为个位数词语、两位数词语与多位数词语三种形式。这在汉、藏、美、日间手语比较中具有代表性,它们之间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明显的不同。
(一)个位数数字词的差异
个位数指从“0”到“9”十个数字,汉、藏、美、日聋人在表述这些词语的时候存在相似之处,但也有一些不同。这十个词又可以分为两类,从“0”到“5”六个是一类,这六个字的手语,中国手语与藏族手语相似,这五个数字中国手语表示如下:
“0”用一手五指捏成圆圈,虎口朝内;“1”用一手食指直立(或横立);“2”用一手食、中指直立(或横立);“3”用一手中、无名、小指直立(或横立)[1]839;“4”用一手食、中、无名、小指直立(或横立);“5”用一手五指直立(或拇指直立,食、中、无名、小指横伸)[1]840。
在表示数字“3”时,中、藏、日手语手势相同,但美国手语则是伸出拇指,食指和中指来表示。在表示数字“5”时,中、藏、美手语手势相同,而日语手语则是手心向内,拇指向右平伸,其余四指紧握于掌心。(见表1)。
表1 汉、藏、美、日手语个位数字词手势图
而“6”“7”“8”“9”四个数字的表述方式则存在一些差异:“6”在中国手语以伸出同一只手的大拇指和小拇指表示,而藏语手语“6”仅使用一个大拇指表示。日本手语表示“6”要用两只手,先展开一只手的五指,表示“5”,再加另一只手的拇指,并列组合为数字“6”。数字“7”则在中国手语中是伸出同一只手的大拇指和食指表示,而藏语手语“7”伸出拇指与食指表示。日语手语则使用一手摊开表示“5”,另一手伸出两个手指表示“2”,然后将两个手指放在另一个手掌的掌心。组合表示数字“7”。“8”在中国手语以拇指、食指、中指同时伸出,表示“8”,藏语手语“8”伸出拇指食指与中指表示。“9”在中国手语单独伸出食指,并成弯钩状,表示“9”,而藏语手语“9”伸出拇指食指中指与无名指来表示。中国手语以一手食指与中指交叉表示“10”,日语用两手摊开比出两个五表示“10”(见表2)。
表2 中日手语个位数数字词手势图
(二)两位数数字词的表述
(三)多位数数字词的表述
表3 汉藏多位数字词手势图
二、差异中的民族文化与思维因素
通过汉藏手语以及与国外相关手语对数字词汇不同表述方式比较,发现他们的手势存在明显的不同。数字词仅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其他类的词汇同样存在着这样的差异。差异的存在彰显出语言的差异性,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并没有好坏、优劣之分,其不同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语言的民族文化差异,以及由此带来的思维模式的差异。因此,手语的差异首先是文化方面的差异,其次是思维模式的差异。
(一)文化因素的差异
文化是群体内全体成员共同具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的总和,是群体成员行为的共同标准。因自然与人文环境不同,不同区域都有独特的、与其他文化迥然有别的文化形态。文化差异并不局限于国别,同一个国家内部,在不同区域的人群或者民族间,这种差异也同样存在。
中国手语使用者在表示数字词“10”的时候,会利用食指与中指交叉,构成“十”字形的方式来表示。而这个手势在日本手语中,表示的是扒手,如果中、日两个手语使用者在交流中使用这种手势,就会产生歧义,造成交流障碍,甚至纷争。
文化对手语的影响不仅体现在词汇的表述方式上,在词汇系统完整性上也有很大的影响。由于各文化区域内生活条件与生活方式不同,不同民族的手语数字词数量存在着差异。例如在藏语手语中就没有出现“亿”这个手语数字。
上述的这些差异彰显了文化对手语使用者的影响,文化作为民族印记深深地烙在文化传承者的内心深处,在文化交际中,总会自觉不自觉地受这种文化的影响。不同的文化传承者继承不同的文化习性,养成了不同的文化素养与文化表述方式,形成具有明显差异的手语文化特性。但是,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这些差异对来自不同文化环境的手语使用者的交流造成一定程度的制约。
(二)思维模式的差异
思维是人类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在生产实践活动刺激与作用下,人脑发展到较高级阶段的产物,具有从不同的角度与侧面来观察客观世界和反映自身思想的能力。不同的民族由于生活环境与文明程度的不同,就会形成该民族所特有的思维方式。比如西方民族善于线性思维,东方民族重于逻辑思维。源流久远,内容丰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使得后人在发展中往往需要继承传统,并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中进行创新与发展。这种文化传承模式形成汉民族善于总结,喜欢“以史为镜”,重视理性分析的特点,但也存在着空间意识较弱,形象思维能力不强的内敛式思维特点。而西方文化的思维方式正好与汉民族相反,他们的空间、形象思维能力较强,而抽象概括能力与汉民族相比较弱。“藏、汉两族大学生思维方式也存在显著的差异。与汉族大学生相比,藏族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呈现了较多的变化性和较少的联系性和矛盾性”[3]128。
三、跨文化素养培养途径
不同民族、国家手语的差异性,体现出手语使用群体的民族文化心理因素对手语使用状态的影响。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范围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各国家、各民族间的聋人群体交流也呈现出频繁与深入的趋势。与此同时,交流过程中不同民族与国家手语的差异性,以及由此带来的交流不便更凸显出来。特别是在一些国际性的手语交流会议中,不同的手语表述方式混杂使用,由于没有足够的优秀的手语翻译,严重影响到会议的质量,凸显出国际化背景下聋人群体跨文化手语交流的困境,也对手语翻译员人员文化素养的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思维与模式,建立符合国际化潮流的新的培养方向与目标。要解决不同民族或国家间的手语交流障碍不能一蹴而就,要遵循人才培养的规律,循序渐进地提升手语翻译队伍的跨文化素养。因为跨文化的学习不是仅仅靠背诵不同文化背景的手语词汇那么简单,而是要对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与思维习惯有所了解,能够自由转换,才能实现不同手语间的无障碍交流。
语言作为思维的工具,不是孤立的存在,它深深扎根于民族文化之中,并反映该民族的信仰和情感,不同个国家或民族在语言上都有自己的特质。手语的使用者同样存在这种问题,因此,在手语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时,不仅要学习手语知识,还应当充分认识到,只有语言知识,没有广泛的相关文化知识,不能熟练地进行不同手语间的沟通,掌握其语法结构特点与表达习惯以及深厚的异域文化知识,也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手语翻译人才。
为了更好地培养出优秀的具有国际视野的手语翻译人才,适应当前对复合型人才需求的国际潮流,必须在教学与实践中进行深入改革,培养符合社会需要,具有国际水准的高质量手语翻译人才队伍。
(一)改革课程体系,增加跨文化手语内容
提升手语翻译人才的培养质量,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课程设置。时代在发展,社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也在不停的发展,手语翻译属于为聋人交流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当前培养其跨文化手语交际能力是重点。而跨文化手语翻译的培养,除了要靠个人自我提升外,更主要的是对传统的手语翻译课程体系进行改革,通过构建符合当前实际需求的课程体系,提升手语翻译者跨文化翻译素养。为此,手语翻译课程体系的建设要有明确培养目标,并根据目标设置符合实际需求的课程体系。
1.完善课程设置
当前我国的手语翻译培养模式仍然延续传统的教育模式,课程设置不甚合理,课程侧重于手语理论学习,轻视专业训练;实训中仅仅强调中国手语学习,轻视跨文化手语能力培养,使得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因此,应当根据当前国内、国际交流的实际情况,重视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的问题,在课程体系改革中,要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因需设课,对课程体系大胆改革,对手语教育资源进行系统整合,积极开发能契合当代聋人沟通需求的课程,增加跨文化手语理论与实践课程。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必修课、选修课与自修课等课程体系,通过构建合理的、适应时代要求的手语课程教学体系,使手语学习者能够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2.优化教学活动
手语翻译专业作为一个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在课程活动方式上要充分运用开放性、立体性、综合性与实践性的教育手段。要革新传统教育教学管理上以教师为主导,以讲授为中心,以教室为主阵地,以传授理论为宗旨的教学模式。应该结合教育实际,对教学过程进行改革,坚持以课堂手语学习为主体,增加以跨文化性质为主的社团活动、专业技能训练、系列讲座、社会实践活动为支撑的课程教学模式,构建符合手语教育实际的“一体两翼”课程教学体系,最大程度地激发手语专业学生对手语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这些活动课程中能够开阔视野,增强跨文化素养,提升学生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提升手语翻译人才的培养质量,同样需要让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优秀教师回归教学。手语翻译队伍素养的高低关键在于教育,而教育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素养。在当前对跨文化手语翻译极大需求的前提下,从教人员不仅要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而且应当具有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知识,以实现专业技能与跨文化知识间的相互协调,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和多元文化人才的培养模式。[4]189
当前,手语翻译教育队伍中教育者自身素养也良莠不齐,有一些是接受过特殊教育训练的专业教师,但更多的是没有经过专门特殊教育培养的教师和一些原本从事普通教育的教师,这些人本身对手语认识就存在种种不足,知识结构存在着偏差,更缺乏国际视野。许多教师在手语教学中往往不能按照手语的规律来开展教学,对于教育学生如何按照不同文化语境下的特殊群体的习惯高质量地传递出他们所要表达的信息也不太了解。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到手语翻译队伍综合素养的形成,阻滞了教育质量的提高。
有些院校为了突出为聋人服务、尊重聋人,促进手语翻译队伍对聋人文化更直观、深刻了解的目的,积极聘请聋人教师进入手语翻译教学队伍。这种做法出发点是好的,也有积极的意义。因为聋人教师在手语教学中有自己的优势:本身就属于手语族,对手语的理解比较透彻,对聋文化更是有自己直观的感受。他们作为手语课程的教师,能够通过与聋人群体的直接交流,进行思想与文化碰撞,促进手语翻译对聋文化的更直观了解。
但这种模式也存在一定的困境。当前,我国聋人高等教育多为艺术类的专业教育,毕业于这些院校的聋人是当前高校聋人教师队伍的主流,他们对于从事教育教学所需要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存在着很大的结构缺陷,影响了教育的质量。因此,不能仅仅将引入聋人教师进教室作为面子工程,对外宣称有多么的尊重聋人,有多少聋人教师,不能以引进为最终目的,一引了之,后续的管理也要跟上,要进一步加强他们跨文化素养的培训与再教育,提升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
(三)拓宽手语翻译国际视野的培养渠道
提高师资队伍的质量,可以提升教育的质量,但对于要培养跨文化手语翻译队伍来说,仅有这些是不够的。还要摆脱现存的制度障碍,积极突破传统,大胆与不同国家、民族的手语使用者交流合作,采用“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对手语翻译学习者进行培育,提升他们跨文化素养。学习一种文化,最便捷、成效最快的方式就是学习者主动“走出去”,深入到要学习的文化环境中去。根据我国当前的教育实际,可以通过互派留学生、交流互换、推荐学习能力强的手语翻译学生留学等方式,加强手语翻译人员对不同文化真实的、直观性的学习,提高学习效果。另外是“请进来”,请国内、外手语翻译从业者或者知名聋人到学校作为学校的客座教授,定期或者不定期对手语翻译人员进行有关国内、外文化培训与教学,帮助翻译人员了解多元文化习俗、民族传统以及手语翻译技能。
以上这几种方式,可以有效促进手语翻译人员提升文化素养,加深对外文化的了解,强化手语翻译队伍国际视野,并熟练掌握不同文化间手语的规律与转换技能。以丰富的文化知识,娴熟的手语技能帮助不同区域手语使用者相互顺畅沟通,为聋人群体在全球化潮流下充分展示才能,实现个人与社会价值,共享社会社会发展带来的成果提供有效渠道。手语翻译者也能在帮助聋人实现梦想的同时,展现自己的文化素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四、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世界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各国聋人群体日益突破旧有的区域限制,积极走出去,与民族内、国内甚至国际间的交流频率加快。但在交流中,手语的差异性对聋人顺畅交流造成困难,阻碍沟通。这些困难如果由聋人群体自己去解决,去慢慢消化理解也可以,但是效率极低。因此,培养面向为聋人服务的高素养手语翻译人才迫在眉睫,而高素养手语翻译的标志不是仅能够准确翻译本文化内部的手语语言,不仅要掌握本文化内基本的手语词汇与文化知识,还要适应国际化的需要,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能熟练地进行不同手语间的沟通,掌握其语法结构特点与表达习惯,有深厚的异域文化素质,为聋人沟通的国际化时代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
[1]中国聋人协会.中国手语[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2]国际助残与自治区残联.藏语手语词典[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3.
[3]陈晓慧,方明,罗平.藏汉大学生思维方式发展特点的比较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26-129.
[4]祖婉慧.加强翻译课程建设培养多元文化人才[J].前沿,2014(1):188-189.
(责任编辑 许峻)
Cultivating the Training of Sign Language in the Perspective of Globalization
LUO Qiang
(College of Special Education, Zhe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Zhengzhou 450044, China)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 the deaf groups in various countries exchange actively. The sign languages are different because of nations and countries, so the deaf cannot communicate smoothly, and this also gives the higher requirements to the hearing to translate sign language. To achieve the goal of communication, not only needs to achieve faithfulness, but also the higher level of 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 So in sign language interpreters’ cultivation, we need both basic knowledge of sign language and the deaf culture in other countries.
globalization; sign language; thinking; culture
2017-03-07
2017年度中州大学科技创新项目“高等特殊教育政策与教育公平”(CXTD2017S1)
罗强(1975—),男,河南正阳人,硕士,郑州工程技术学院特教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特殊教育及手语语言研究。
10.13783/j.cnki.cn41-1275/g4.2017.03.022
H026.4
A
1008-3715(2017)03-01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