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陆军大学学员沉浮录

2017-07-24刘小宁

世纪 2017年4期
关键词:陈诚蒋介石

刘小宁

陆军大学学员沉浮录

刘小宁

上世纪20年代中国诞生了著名的黄埔军校。其毕业的学员,大多成为蒋介石的嫡系将校,人们称其为“天之骄子”。而蒋介石为了将其军队的军事素养进一步提高,向美国、日本等军事强国靠拢,也模仿美日等国的军事建制和军校学制,在黄埔军校养成教育的基础上,于1929年将清末建立的陆军大学校,改建成了培养高级指挥人才及高级幕僚的中国最高军事学府—— 陆军大学。其毕业生,又有“天之骄子”中的“天子门生”之称。

高级将校 争跳龙门

中国的陆军大学,自1906年就已创建。那是清朝统治者为挽救其日益衰败的国势而仿效德国和日本建立的。但真正与各军事强国的军制和军事教育接轨,趋于正规化,还是在蒋介石大权独揽的时候。

蒋介石对陆军大学尤为重视,他曾留学日本士官学校。他知道,黄埔军校只能培养一些初级军官,而更高一级的军事人才,即诸军兵种合成战术指挥人才的培养,指挥大兵团作战的指挥官,非得靠陆军大学不可。蒋介石为了抓住这支队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亲自担任了陆军大学的校长。

正因为陆军大学是培养高级人才的学校,所以报考极其严格。其资历必须是:现任陆军步、骑、炮、工、辎各军兵种的校级军官;且服军职在两年以上,身体健康、操行高尚者。在以上条件具备的情况下,还须由所在部队的团长给予担保,然后将材料报送国民政府参谋本部审核。经过这一道道的程序后,这才成为候补学员。

接下来的事,就是严格的入学书面考试。成绩合格后,再进行面试,由各级长官当场出题,考生当面回答。然后,各自回部队去等通知。

一旦录取,三年学成毕业后前途无量。如果再碰上蒋介石特别的垂青和宠信,那就飞黄腾达了。

陆军大学最初只设立了正则班(即正期生),三年制。要求学员必须是中央军校(前身为黄埔军校)及其他专业军校的毕业生,如保定军校、云南讲武堂等。这在三四十年代青年人大批失业的情况下,一脚跨进陆大的门,不啻就是官运亨通和荣华富贵。这与一般军校毕业后还要在战场上拼杀、建立战功后才能有好的出路相比,不知要强出多少倍。因此,广大青年军官们都是趋之若鹜。故人们又称陆军大学毕业生为“天子门生”。

想进入陆军大学深造的人,有相当部分是任现职的将校,但因文化程度实在是太低,都无缘进入陆大深造。像东北军、西北军中的一些军衔已达少将、中将的官佐,因是行伍出身,没有念过几天的书,要通过考试进入陆军大学,真是比登天还难。就连蒋介石麾下的一些黄埔嫡系,长年追随蒋介石在战场上摸爬滚打的将领,也无法逾越考试这道龙门。类似这样的人,从中央军到杂牌军,从将官到校官都有。不镀陆军大学这一层金,今后的发展就成了问题。就是将官,也会碰到提前退休或被编遣后再遭贬的事。因为国民党的将官实在是太多了。当时曾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话:“中将遍地走,少将多如狗。”

如何解决这些将领们的出路问题,一直是蒋介石的一个头痛的问题,不知多少人托人找蒋介石讲情,但既然考试的规矩订出来了,就要执行啊!因而,这些人不能如愿,充其量也只能发发牢骚而已。

久而久之,国民党军中的抱怨声越来越强烈,要求破格入校的呼声日高。

蒋介石设立将官班妙用

蒋介石考虑这些人长年征战,且多有“战功”,为了安抚这些今后可能还用得着的人,并鼓励现在正在卖命的人,终于下达了“陆大设立将官班”的指令。

很快,陆军大学就于1932年设立了甲级和乙级将官班。大门一开,一些无法通过正门入学的将校们纷纷涌入。结果,第一期将官班,整整招收了100人。这其中,蒋介石还亲自圈定了一批亲信。一时间,陆军大学的校园里将官云集。社会上又流行了一种说法:“黄马褂(黄埔军校),绿长袍(陆军大学),要想腾达须走此道。”

蒋介石又根据大批将领入学困难的具体情况,又下令设立了特别班。从此,高级将领进入陆大的大门完全打开了,就连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西北军首脑人物冯玉祥和鹿钟麟等人,也赶了这个时髦,由蒋介石特批进入了陆大特别班第三期。

进入将官班和特别班的高级将领众多,其中有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四集团军总司令孙蔚如,第二十八集团军总司令李仙洲,第三十四集团军总司令李延年,还有宋希濂、王敬久、孙元良、黄杰、黄维、郑洞国、关麟征、张耀明、桂永清、周振强、方天、夏楚中、侯镜如、霍揆彰、孙良诚、张灵甫、董其武等,他们大都是军师长以上军官,其中副军长以下官佐,均须由所在部队写报告给参谋本部,然后由蒋介石一一过目后,签发手令特批方能入学。

就拿将官班第五期来说,其中上将1人,中将9人、少将35人,上校62人,中校28人,少校1人。

蒋介石认为,在当今世界上,德国在经济上最强,在军事上也是首屈一指的,所以,他处处效法德国。为了使这些将校们能学到德国军事的“真谛”,蒋介石不惜花巨资从德国请来高级教官,如讲授“应用战术”的史德曼、古德威;讲授“炮兵战术”的林德曼;讲授“空军战术”的史太秋、哈德门;讲授“化学兵”的麦茨纳,讲授“大军统帅”的古西等。这些德国教官大都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有不少是将军,作战经验都比较丰富,授课也很生动,唯一不足的是语言障碍,上课要配翻译。

蒋介石设立将官班还有一个妙用,就是剥夺一些地方实力派人物的兵权。如贵州军阀王家烈老是不听中央的号令,远在边疆地区,动武也动不得,放手不管也不行,一直令蒋介石非常头痛。陆大将官班一成立,蒋介石立即下令在各地方军队主官中选派精英前往陆军大学将官班深造。王家烈自然是在选派之列。结果,王家烈在经过层层选拔后,进入了陆大。蒋介石此举,既做了好人,又削弱其兵权,真是一箭双雕。

“天子门生”不务正业

30年代的陆军大学校址在南京的薛家巷。将官班报到的这一天,汽车从校内一直排到巷子口。这些将军们在战场鏖兵的同时,谁不弄几辆高级轿车享受享受,因此,将军们的座车排成了长龙,各种牌号的车辆应有尽有,几乎成了各国名牌汽车大汇展。有的将军到校,随身带有副官、护兵,大小箱笼装了一车子。更有甚者,居然带上姨太太到陆军大学报到,搞得校方工作人员不知如何是好。

陆军大学的在校生,最多时有600多人。按校方的要求,学员在学习期间,必须住在学校,每个星期只能回家一次。但有的高级将领根本就无视学校的规定,上课时乘了轿车来,放学时,轿车直接开到教室门口来接。有的将领还带着勤务兵来上学。如冷欣等高级将领,他们不住校,校外都有私宅。再差一点的,也大都不愿住校,在校外租了民房居住,这当然比在学校里自由得多,干什么都没人管。而学校对这些将官班的学员,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是想问也不敢多问。

由于校方的放任自流,造成学校的纪律松懈,学员生活散漫。上课时,将官们的学风极差。因为不少学员的军阶都高于教官,有时,学员是少将中将,教官只是个校官,听着听着,将军们常常很不礼貌地插话,还打断教官的话,有时课上了一半就不告而别,弄得教官不知如何是好。告到学校领导那里,校方也知道这些将军们都是蒋介石的亲信爱将,捅给蒋介石也没有什么用,只得听之任之。将官班的所作所为,也影响到其他班的学员。以致一段时间里,全校学员只有一半左右的人不常缺课,不少人上课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除了战术课还听听以外,其他课目只是凭自己的爱好,想来就来,想走就走。

平时,因不满学校的伙食,学员们动辄跑到校外去打牙祭。时间长了,将官班的人大都过不惯学校的生活,遂纷纷到校外去租房住,还常接姨太太来消磨时光。周末或放假,用轿车拉着姨太太和家小外出旅游,挥金如土的也不是少数。

在将官班刚刚入校后的一段时间里,学校里搓麻将成风。不仅学员搓,就是教官也跟着干。一次在上课时间,冷欣陪着陆大教育长杨杰打麻将,打了一会儿,杨忽然问道:“今天怎么有空来搓麻将?下午没课吗?”冷欣笑答:“课是有的啊,要是我去上课了,那谁来陪你打麻将呢?”杨杰一听,愣住了,一时竟不知说什么好,只好闷着头搓下去。

由于学校标榜只管校内纪律,校外则不在管理权限之内,以致一些学员在校外时就胡作非为。当时南京的夫子庙,酒馆歌厅林立,妓院比比皆是。每逢周末,总有几十名陆大的学员要到夫子庙消遣,宿娼狎妓整夜不归。一次,几名学员在歌厅与地方上的黑社会头目为一名歌女争风吃醋,结果大打出手,把这家歌厅砸得一塌糊涂,还打伤了对方好几个人。对方叫来了警察局的朋友,警察赶到后立即就要抓人。陆大学员哪里还买几个小警察的账,立即亮出身份和武器。警察紧急调兵,而且越来越多。学员则准备到学校去调人,有的甚至要到所在部队去拉人。双方剑拔弩张,一场决斗即将展开。结果,校方得知后,赶紧派人来调解。警察一看对方尽是些将军,知道实在是得罪不起,只好怏怏离去。事后,校方只是在学员大会上轻描淡写地说了一下,连名也没有点,更没有处分一个人。

有靠山的“土木系”

陆军大学共招收了二十三期正则班,其中以第十一期最为得宠,升迁也最快。同是“天子门生”,为什么第十一期学员受到如此厚爱呢?

原来,第十一期招生时,蒋介石私下里授意陆军大学,放宽各中央军部队的名额,压缩杂牌部队的人数。此外,就是在资格审查时,对黄埔军校系统的人一再放宽,而非黄埔出身的人,则一卡再卡,甄别从严。结果在十一期录取的96名学员中,中央军系统竟占了70名,其余20多名中,东北军5名,川军4名,晋军4名,桂系3名,粤军3名。以出身看,黄埔系的就占了60名。十一期是嫡系化现象最为突出的一届。

十一期是1932年12月入学的。蒋介石对这一期格外地垂青。一次在沪宁铁路沿线举行实兵大演习,蒋介石特意下令要陆大十一期全体参加,还调来了南京卫戍司令谷正伦、中央军校校长张治中分别担任东、西两军的军长。蒋介石亲自担任演习统裁官,陆大教育长杨杰任总裁判。包括国民党精锐36师、87师的各军兵种在内,参加演习的总兵力达到4万人。

十一期自恃有蒋介石为靠山,一向是胆大妄为,老子天下第一。

陆大教育长杨杰从欧美考察归来后,十分推崇美式的军校管理模式。他首先下令,学员一律不住校,门口不设警卫,课程可以选修。这一来,一向不愿受纪律约束的将官学员们欢呼雀跃。时间一长,校纪完全废弛,学员到社会上胡作非为,影响很坏。蒋介石只好又严令杨杰整顿校纪。结果,学校又重新加以严整,又走到另一个极端,在上课时突击清点人数,凡不到者,毕业时给予处分,累计多次则不得毕业。晚上则紧闭校门,晚归者不得回校,查出者立即处分,严重者开除。有的学员花天酒地惯了,哪能受得了这般约束,每天晚上照样外出厮混,到下半夜就翻墙而归。搞得学校毫无办法。

还有一次,陆大十一期学员参与了一场集体斗殴。一名学员的儿子在复兴社系统的学校念书,被人欺侮。该学员前去说理,结果被一群复兴社的人殴伤。该学员回校向同学诉说后,十一期的几十名学员,冲到该学校,见物就砸,见人就殴。其时学校正在上课,十一期学员打伤了多名教职工才离去。学校秩序大乱,不得不停课多日。后来该校校董向陆大交涉,陆大也不敢处理。直到由复兴社在陆大的负责人冷欣出面,才平息这场纠纷。参与斗殴的学员只是在会上作了口头检讨了事。

在十一期的学员中,又以蒋介石嫡系中的嫡系、王牌中的王牌第18军输送的人最多。而蒋介石最为宠信的爱将陈诚,担任18军军长多年,因此,在输送人员时,蒋介石当然是网开一面。

18军的人进了十一期,不久又形成了同学加战友的关系。毕业后,十一期的人去向都是最好的,兄弟之间再拉一把,加上蒋介石、陈诚的刻意栽培,不少人一毕业都在军职上一再提升,少校升至少将、中校升至中将,如方天在抗战中担任了陈诚的嫡系第18军军长和54军军长,后又升任第20集团军副总司令。陈诚挤走何应钦当上军政部长后,方天又跟着陈诚到了军政部当上军务署长。罗泽恺资历很浅,只是黄埔六期生,但在十一期毕业后,很快就提升至青年军206师师长(相当军长),后又担任国防部第五厅中将厅长、参谋次长等要职。十一期学员毕业后在短短几年中官至军长的就达10多人。

除了在军中掌实权外,更有不少人还担任了高层决策机构的高级幕僚。如担任蒋介石侍从室第二组(主管军事)组长的李昆岗、赵桂森,何应钦的侍从参谋邵存诚,陈诚的侍从参谋石祖黄、刘云翰,岳星明则当上顾祝同的高级参谋,吴鹤云后来官至国防部五厅中将厅长。

十一期的学员,不仅在校期间,就是毕业后,也仗着有老军长陈诚作后台,一个个都是飞扬跋扈,目中无人,以致造成其他部队、其他班期学员们的侧目,大家讥称十一期和18军的人为“土木系”(“土”字和“木”字拆开就是十一期和18军)。在国民党军中,谁一听到是“土木系”的人,都要让他三分。

“土木系”遇上了克星

“土木系”自恃有后台,经常是不把其他将领放在眼里。如陈诚的一名亲信侍从参谋石祖黄,在陈诚的竭力保荐下,进了陆大十一期深造。等镀金后,就在1948年跃升为国民党最新的一个兵种装甲兵当了司令。人们称石祖黄是“天子门生”中的佼佼者。但正因为石祖黄的风头太劲,才被裁下来。

一次,装甲兵的上司参谋本部的一名军官来到石的总司令部办理公务。此人级别不低,也是少将,可石祖黄根本就不把来人放在眼里,硬让他干等了整整一个上午。到了吃饭时间,只顾自己先去了,把少将晾在一边。结果该人回去向顾祝同告状,在参谋本部引起了轩然大波。大家都痛骂石祖黄这小子太目中无人,实际上是在指桑骂槐地骂陈诚。

正当石祖黄的盛气凌人达到登峰造极之时,他碰上一个克星,这人就是蒋家二公子蒋纬国。

蒋纬国毕业于东吴大学物理系。其父蒋介石有两个心愿,一是让老大蒋经国学政治,将来好接自己的班。老二蒋纬国学军事,将来用军事实力来辅佐哥哥。为了让蒋纬国能更好地学习军事,蒋介石将小儿子蒋纬国送到德国专攻军事。在德国期间,蒋纬国曾担任军事家蒋百里的少尉侍从官,以后又被德军第七集团军司令官冯·莱西劳擢为幕宾,专习军事学。1927年,蒋纬国在德国山地兵第九十八团任二等兵、班长、排长、连长。又曾进入德国明兴军官学校学习,毕业后任德军少尉。二次大战爆发后,蒋纬国在其父的安排下,又转赴美国,考察了美国的陆军航空兵基地、陆军军校以及飞机制造厂。后进入了美国陆军航空队战术军校受训,还专门在装甲兵中心实习了一段时间。

1940年,蒋纬国返回中国,蒋介石将他安排到新组建的装甲兵中任职。

按照国民党军队的升迁晋级制度,少尉级别的军官,至少要一年半才能升为中尉,也就是说,在一年半的时间里,要业绩很突出才有可能升迁,一年半是最起码的期限。中尉要三年才能升至上尉,四年后才能升至少校。但蒋纬国是他的父亲亲自送到装甲兵来的,下面的人谁不拍老头子的马屁!蒋纬国还没混上几年,就当上装甲兵的上校参谋长。这个速度,连“土木系”的骄子石祖黄也自叹不如了。

石祖黄对蒋纬国升得如此之快,颇不以为然,他一向认为,蒋纬国只不过泡过几年的洋军校,其实根本就不懂军事,因此,打心眼里看不起蒋纬国。石常在一些私下的场合说:“纬国太嫩了,对中国的军事一窍不通,哪能谈得上去打仗呢?”而蒋纬国听到石祖黄在背地里诋毁自己,也恼火得很,但毕竟是人家手下的参谋长,不便当着长官的面反驳。

按常理,司令与参谋长不和,倒霉的只能是参谋长。而这次却不同了,因为这个参谋长不是别人,是二太子蒋纬国。石祖黄的厄运也随之而来。

一次,蒋纬国从陕西回重庆,向其父蒋介石告了石祖黄一状,说石在部队中专横,经常辱骂殴打士兵,还贪污克扣军饷。蒋介石最不能容忍的事,就是部队长官打骂士兵和吃空额贪污。听儿子这么一说,那还有不相信的,把这个石祖黄痛骂了一顿,信手下了一道手令:着即免去石祖黄的装甲兵司令一职,永不录用。

当陈诚得知小蒋到老蒋跟前告了石祖黄一状,又听说蒋介石下了手令要罢石的官,真是不知如何是好。情急之下,赶紧去找蒋介石说情。而陈诚刚走,蒋纬国又到父亲面前力谏。这时,蒋介石在爱将和儿子之间,天平完全倾到儿子的一边。蒋介石执意不肯收回命令。就是这一纸手令,毫不留情地永远断送了“天子门生”石祖黄的锦绣前程。而此时的陈诚亦回天无力。

大批陆大学员走上革命道路

陆军大学的学员,在中国军事舞台纵横驰骋半个多世纪,参与了所有重要的军事活动,为蒋介石的军事征战效尽了犬马之劳。其中有不少身居高位的权势人物,还有不少“功劳显赫”的战将,如在解放战争中任第一“绥靖”区总司令兼江苏省主席的丁治磐,国防部第三厅厅长及徐州“剿总”中将参谋长李树正,陆军上将总司令汤尧,青年军207师师长、去台湾后官至陆军上将总司令的罗又伦,号称“中国伞兵之父”的伞兵司令马师恭,天津警备司令陈长捷,整编74师师长张灵甫,军政部军务署署长、参谋次长方天,装甲兵司令石祖黄,陆军总司令部副参谋长冷欣,国防部预干局长彭位仁,国防部第三厅中将厅长、国民党军中的学院派代表蔡文治,从中尉提至中将的王乾元,五大王牌军的新六军军长戴朴,七十军军长、总统府军务局局长俞济时等等,不一而足。二十期学员郝柏村,任到台湾当局的参谋总长、“国防部长”、“行政院长”等要职。

陆大的学员有的在抗战中壮烈殉国,如刘家麒、王甲本、武士敏、姚中英、孙明瑾、彭士量等将领,也有的下水当了汉奸,如齐燮元、孙良诚、萧叔萱等。

蒋介石“楚材楚用”的培养军事人才的目的并没有完全达到。有一大批陆大学员,走上革命的道路,或者在觉悟后加入到建设新中国的行列中来。如正则班第十期学员、国防部中将厅长郭汝瑰,在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前,将国民党最高军事当局有关军事机密情报,全部送交中共地下党,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特殊的贡献。正则班第十三期学员、陆军大学兵学研究院中将院长杭鸿志,在重庆解放前夕,毅然率领陆军大学举行起义。特别班第五期学员王启明、特别班第六期学员裴昌会、十三期学员过家芳、第十期学员张克侠、何基沣,在淮海战役前线率领部队举行了战场起义,为整个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甲级将官班的学员董其武,在绥远举行起义,解放后担任了解放军第23兵团司令、第69军军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在东北四平的内战战场上,为蒋介石立下“奇功”的陈明仁,也在湖南率军数万举行了起义。国民党海军参谋长曾以鼎,解放后担任了人民海军研究委员会主任。十五期学员王晏清,在南京解放前夕率首都警卫第97师起义,等等。更有大批的陆军大学学员,担任了解放军各军兵种的领导工作,有的加入到人民解放军的军事教育工作的行列。

(作者为南京中国近代史博物馆研究员)

责任编辑 张 鑫

猜你喜欢

陈诚蒋介石
牢牢把握红色主线凝聚奋进“红色动力”
蒋介石:我敬佩一人、畏惧两人
陈诚的四年级
韩练成:蒋介石身边最隐蔽的传奇将军
吸烟的礼节
狠心的龙虾妈妈
爱情不止眼前的苟且
宋美龄弄错蒋介石的秘密替身
蒋介石要兼职怎么办
蒋介石要兼职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