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政教育的分阶段管理研究

2017-07-23廖加炜

海峡科学 2017年9期
关键词:学风大学生专业

廖加炜



高校思政教育的分阶段管理研究

廖加炜

福州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

现阶段高校思政教育覆盖面太广,学生活动数量多、内容杂,在讲求参与数量的同时忽视了参与群体的目标性,在学生成长的各阶段工作重点不突出,成效也差强人意。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方法很多,但是每种方法其实都有局限性,一些高校未能结合学生的不同发展阶段而使用不同方法,从而影响实际效果。但是将几类方法整理形成一个系统工程,通过不同阶段每个环节的相互协调配合,则能形成教育管理的全覆盖,进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 实效性 系统工程

根据大学生心理成长的过程,在校期间一般可以将其分为四个阶段:大一适应阶段,大二活力阶段,大三迷茫阶段,大四选择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分阶段管理,就是根据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四个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不同重点的工作,达到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和学校教育质量的目的。当然,各个高校专业学科方向不同,专业院系的设置不同,会导致在实际开展过程中的实效性略有差异,对每个工程实施的权重也会有所差异,但这并不影响整个系统工程的完整性和教育实效性。

1 高校实施思政教育分阶段管理的作用和意义

通过对学生在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不同重点的思政工作,至少在四个方面可以发挥有益的作用。

1.1 有利于加强学风建设

坚持学风建设是塑造大学生品格的一个重要环节,学风是整个学校治学成败的关键因素,而学风向好无法短时间内一蹴而就,所以有必要进行思政教育分阶段管理,在大一新生刚入校阶段将工作重心放在重视学习习惯的养成,重视学风建设,任何疏忽都有可能对高校的学风建设带来不良影响[1]。现阶段高校在大力推广各项创新创业活动的同时,很容易忽视最基础却最重要的学风建设工作,这是本末倒置的。学风建设若是没有做好,高校的其他工作就犹如空中楼阁,随时都可能垮掉,因此高校在学生大一阶段应着重进行学风建设。

1.2 有利于强化文明修身

文明修身是大学生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延续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内容,是一个人体现其个人修养和素质的重要因素[2]。经过大一适应期之后,大学生思想和行为开始渐渐稳定,开始对大学生活中遇到的新事物进行尝试和探索。在这一时期,大学生对周遭事物都保持着较强的热情,这一阶段的思政工作重点是要塑造大学生积极向上的人文品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道德感,以此积极主动回应社会中其他不良思潮,这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工程。

1.3 有利于推动专业提升

专业认同度是决定学生能否专注于本专业学习,能否在毕业后从事本专业工作的一个很重要因素,对于专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学生本人成长成才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到了大三,学生处在对专业潜能开发的过程,重心落在对自己所学专业,开始理性思考,专业探索欲较强。专业提升是高校实施思政教育分阶段管理的重要环节,也是本科教育和基础发展的关键一步,在这一阶段强调专业提升十分必要。

1.4 有利于促进就业创业

到了大四,面临毕业,学生已基本学完了专业的课程,对专业知识也形成基本认识,正是进行就业创业的关键期,也是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是否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教育成效是否能够符合既定目标的考验期。高校在这一时期要侧重对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进行提升,其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需要调整到次要位置。做到“早动员,早准备,早出手”,拓宽渠道、集中力量进行就业创业技能的完善[3]。

2 高校实施思政教育分阶段管理的做法与内容

在具体实施中,可以根据四个阶段着重开展四项工程,分别是“学风建设工程” “文明修身工程” “专业提升工程”和“就业创业工程”。

2.1 第一阶段——学风建设工程

2.1.1 推进班风建设,增强班级集体凝聚力。班级是新生进校后最直接参与的集体单位,也是大学期间联系最密切的集体。学习风气的养成是需要一个集体长期坚持的惯性,因此一个班级的班风可以直接影响学风,在开学伊始营造良好的班风非常必要,通过营造班风带动学风建设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高校可针对自身专业特色制定相关激励措施,通过多维参照标准评选优秀班集体,依托团支部建设开展各项团支部立项、班级风采评比等活动,提升班级精神面貌,增强班级的凝聚力,推进优秀班集体建设,加重学风成效的考核标准。有意识培养一批班级管理骨干,发挥班干部的带头作用,强化班干部争建学风的意识;通过定期开展主题班会,分析总结班风学风建设的阶段成果,从一开学就成立学习小组,通过互帮互助、相互监督等方式优化班风学风,以班风带学风,以学风促班风。

2.1.2 扩大榜样效应, 形成良好学习氛围。朋辈教育中的榜样效应对大学生尤其是刚入学的大一新生有着良好的示范作用。在新生刚入学时,可以从本专业中选择几名思想素质过硬、学业成绩优秀、社会工作能力强、品学兼优的高年级学生作为新生班级的临时负责人,以他们的学习经验帮助新生掌握学习技巧、提升专业认同感,加强学习管理并引导新生度过适应期,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这些已经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的高年级生,带动新生自觉参与到学风建设过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努力使学生适应从高中到大学的自然有序过渡。

通过高年级生帮助大一学生制定学习情况整合与分析机制,各专业定期召开总结分析会,由学生自己汇总疑难问题,帮助新生解决相关问题,并分享解题思路和学习方法,或者与高年级班级共建学习互助小组模式,或者成立一对一帮扶小组,让学习状态不佳的同学与学习状态好的同学结对,双方商定切实可行的提升计划,调整学习状态,扎实推进学风建设。

2.2 第二阶段——文明修身工程

2.2.1 以校园文化为载体,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文明修身工程的重要载体,也能反映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校园文化的构建应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相适应,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相促进,与当代世界发展潮流相协调。高校应该结合专业特色、时政热点,符合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适时举办与当前主流文化发展趋势一致的校园文化活动,发挥教育主阵地作用。要利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这座资源极其丰富的文化宝库,对大学生实施品德教育。特别是在一些传统节日,利用适宜的方式方法对学生进行主题教育,以此增强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文化自信心。二要利用党和国家的一些重大事件和历史纪念日对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学生在思想和行动上确立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信仰。特别是现阶段要进行廉政文化教育,这是关乎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一步。三要加强宿舍文化建设,宿舍是校园生活的重要部分,由于学生在经历了第一学年的集体生活后,到了大二容易出现具体的宿舍矛盾,宿舍区的安全问题也会在这一时段高发,高校可以通过打造安全、整洁的宿舍学习生活环境,来引导学生提升社会生活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水平。

2.2.2 以社会实践为契机,增强学生服务意识。高等教育是面向社会,面向时代的,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到的专业知识、人文素养、文明教化等最终都要应用于今后所从事的工作和生活当中,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走出校园开拓眼界直接参与到社会服务、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契机,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结合主题教育和专业知识,可以更好地增强大学生的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社会实践是提前为学生准备的训练场。社会实践也可同专业教育紧密结合,利用高校科研团队和教育资源与当地企业、政府等共建协同发展实践基地,共同成立相关专业科研平台。与当地政府共同推动社会服务职能,让学生运用专业技术知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直接参与的形式提升社会服务水平,这也是文明修身工程的重要部分。高校可充分利用这一实践教学平台,结合好相关主题活动,打造适应于社会发展、运用于专业提升、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

2.3 第三阶段——专业提升工程

2.3.1 解读专业思想,提升兴趣。不定期邀请分管科研的相关领导、学科带头人、新参加工作、有一定科研经验的博士和海外兼职教授为学生上课,分享行业前沿和热点研究方向,介绍国内外专业发展前景,不定期举办学科前沿成果分享交流会,让学生及时了解学科动态和学术领域内的高端课题,在学生中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努力营造学科前瞻性[4]。同时,以专业分享的形式给学生进行答疑解惑,提升专业兴趣和自豪感,对专业发展制定切实有效的发展方案。积极搭建教与学互通的桥梁,推动良好教风和学风的形成,从而强化专业提升工程。还可结合专业老师,在每个班都安排一名本专业的博士生导师,从专业方面给学生进行答疑解惑,协同辅导员一起助推学生的成长成才,争取每个学生都至少参与一次与专业相关的咨询和规划。

2.3.2 培育专业情感,强化认同。专业情感和专业心理是影响专业认同度的重要因素,专业认同度也直接影响专业教育成效的好坏,专业提升工程影响着学风建设工程和文明修身工程的完成效果。学生对专业的认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大一新入学对专业无所认知,到大二对本专业的初步了解,再到大三对专业的重新审视,专业认同度也将随着不同时期而产生变化。与此同时,高校对本专业的情感教育和专业心理的引导也需要分阶段加强,专业情感的培养是专业提升工程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大三时期,学生需要对自己的专业有一个重新审视,对专业也会有一个重新认知,因此高校在这一时期进行专业心理的引导帮助学生进一步强化对本专业的认同,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

2.3.3 搭建师生桥梁,共同创新。高校要重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通过搭建有效的师生沟通桥梁,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国家及省级创新竞赛,提高创新技能,以创新带动专业提升,以专业提升反哺。高校要重视相关专业的创新创业比赛,各院系根据专业特色积极参与国内相关行业甚至国际相关领域的专业创新科技赛事。通过科研竞赛进行专业提升,充分调动学生对本专业的探索欲和求知欲,鼓舞同学们的学科自信和专业自信,实现以创新带动学风建设,以竞赛促进专业认同。

2.4 第四阶段——就业创业工程

2.4.1 拓宽渠道,全面促进就业。根据学生就业意向和学生自身情况,有针对性地提供就业方案。第一,在大四阶段举办简历制作大赛,通过竞赛形式营造良好的就业氛围,让准毕业生提前适应职场,同时对自己的就业简历进行完善,从中再次认识自己的优势与劣势。第二,开展相关就业培训班,训练面试技巧,以提升就业竞争力,特别是一些平时面试经验少的学生可请专家或者就业指导老师进行集中培训,一方面促使他们重新定位自己,另一方面也对其进行面试技巧指导,帮助其尽快就业。第三,对于家庭经济困难且就业困难的毕业生,提供导师“一对一”的就业指导、就业服务和重点推荐,与他们及时谈话,做好跟踪。根据女大学生就业难、心理压力大的特点,通过加强心理辅导减轻其就业压力。

2.4.2 搭建平台,营造创业环境。高校应该构建多元化的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将课堂教学融入到实践教学中来,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和创业能力。平台建设可以通过以下主要途径搭建:第一,设立创业教育机构,如KAB创业教育指导中心、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创业孵化机构与平台(创业园与科技园),并确定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的具体建设目标。第二,通过各种创业教育组织形式,如创业服务网、创业论坛、企业支持项目、政府支持项目、创业节目、创业大赛等来推进创业教育的有效实施,为学生创业提供更多的创业实践平台。通过构建创业研究中心、学术创新创业项目、创新实验室、创业孵化实验室等创业教育实践教学研究式平台,加强研究室、实验室、创业基地的联系与合作,发挥创业者组织和创业社团的积极作用。第三,定期举办校园创业文化节,开展多元化的创业活动,增加学生创业实践机会。创业文化节可以包括创业讲堂、创业榜样宣传、创业计划大赛、创业竞赛、十佳创业项目评选、优秀大学生创业表彰等各种活动,丰富学生创业实践活动。

2.4.3 校企联动,助力创新创业。高校以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升为基础,构建大学生科技文化创业园训练项目、创新创业实践基地训练项目、志愿服务训练项目的创业教育实践教学实战式平台。当前高校开展创业教育不能闭门造车,而是要加强同企业和政府的联系与合作,通过校内外创业实践基地、创业孵化中心和创业园区,为有前景的创业项目提供孵化机会和各项支持。此外,还须优化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与专业课程相融合的多层次、立体化、全方位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涵盖创业教育通识课程、创业教育专业课程与创业教育跨学科专业课程等。

[1] 张强国,李加强.大学生学风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山东社会科学,2014(s1): 31-32.

[2] 金向华,方根年.当代大学生文明修身现状及其教育策略[J].嘉兴学院学报,2017, 29(2): 124-128.

[3] 陈航.人文视野下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路径探索[J].教育评论,2015(9): 72-75.

[4] 侯丽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分年级分阶段管理[J].科技信息,2015 (26): 154.

猜你喜欢

学风大学生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辅导员视角下的“抓学风”
专业降噪很简单!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大学生之歌
陈嘉庚精神与“诚毅”学风的形成
关于改进高校学风的思考
大学学风建设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