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钧瓷釉的演化分析及其创新研究

2017-07-21杨俊峰

神州·上旬刊 2017年5期
关键词:钧瓷创新方法

摘要:本文在钧瓷釉组成及呈色机理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增加集成度再进行化简、从不可控到可控、降低成本和高效率化4条进化模式。可以为钧瓷的创新发展提供思路。

关键词:钧瓷;分相釉;呈色机理;创新方法

1.钧瓷釉组成及呈色机理

钧瓷始于唐盛于宋,以釉色自然窑变而闻名天下。釉是覆盖在陶瓷制品表面的一层无色或有色的玻璃质薄层,釉层的厚度一般约为200-800μm。釉层是由矿物原料(长石、石英、滑石、高岭土等)和特定化工原料按一定比例配制(部分原料可先制成熔块),经过研磨制成釉浆,施于坯体表面,通过煅烧而成。釉的组成及性质,与硅酸盐玻璃类似,为由近程有序、远程无序的微粒状非晶态结构组成。釉必须依附于陶瓷坯体表面存在。在釉层中,SiO2和B2O3等氧化物一般被称为玻璃相的“网络形成体”。长石、方解石、滑石等低熔点矿物原料中的金属氧化物如K2O、Na2O、CaO、MgO等称为“网络修饰体”。此外,还有像Al2O3这种性质稳定的“网络形成剂”来控制玻璃相的形成。

钧釉属于分相釉。这种釉具有特定的化学组成范围,其组成中的磷含量较高,硅铝比也比其他透明釉高。在合适的烧成制度和较慢的冷却速度下烧制时,就会分离成两种成分不同、互补混溶的共存液相。其中一相以孤立液滴形式分散于另一连续相中。宋元时期的钧釉,其连续相成分为富SiO2,孤立相为富CaO和MgO。“乳光”效果和“窑变”现象通常被认为是钧瓷釉色异彩纷呈的主要原因。乳光是指釉面具有柔和的光泽和优雅的玉质感,同时具有乳浊状态(即釉不透明)。钧釉之所以会有乳光效果,是因为钧釉属液—液分相釉的缘故。窑变现象是指钧釉在高温下熔融流动,是指烧成过程使得釉色偏离其原本呈色,从而使釉色变得绚丽多彩,给人一种大自然瞬息万变的美感。

颜色是因为光照而引起人类眼睛的生理感觉。显色原理可以分为化学色和物理色。化学色是由色剂(色素、颜料)产生的颜色,色剂显色的原理是当其原子或离子被激发后,原子核外电子因为能级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跃迁,如果该电子跃迁所需的能量,正好是可见光区域内的光子所具有的能量,即能选择性地吸收各种可见光,从而产生不同的颜色。自然界中,大部分的颜色为化学色。物理色又称结构色,是由物质内部的微观结构对可见光进行选择性反射、透射、散射或衍射而呈现出的颜色,不含任何着色化学元素。与化学色相比,结构色对光线的作用更为敏感,多具随角异色性或虹彩性。常见的结构色如鸟类羽翅、蛋白石、甲虫体壁表面等的色彩。

钧釉的呈色是结构呈色与化学呈色共同作用的結果。钧瓷釉中的微小粒子有发生瑞利散射产生蓝色的可能,较大粒子也有发生米散射形成乳浊效果的可能。钧釉中也发现了孤立液滴形成的类蛋白石结构和连通状液滴形成的类反金刚石结构。但通常情况下,这种结构色本身是微弱的。瓷釉中的结构色类型,基本上可用“分相结构色”来概括,主要成因于釉中的分相结构(包括液液分相与气液分相)。在分相结构中,气液两相的结构色甚至比液液两相更明显。此外,钧釉中多层膜的干涉作用引起的结构色也可能存在。

钧釉分相结构是由釉中对分相起促进作用和阻碍作用的两类氧化物之间的正确比率决定的,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P2O5/Al2O3比或P2O5+TiO2/Al2O3比。又指出低的Al2O3含量(<10%)和高的SiO2/Al2O3比(>12)是获得良好的窑变效果的关键内因。

铁呈色的蓝釉和以铜呈色的红釉是钧釉两大代表性的系列,这两种颜色都偏紫,称为紫蓝与紫红更合适。其中在这两种釉色的基础上可以变化出许多釉色来。如月白、天青、鹦鸽绿是从天蓝釉变化出来的;海棠红、茄皮紫、玫瑰紫、丁香紫都是从铜红釉衍化而来的。除此之外,钧瓷还通过不同的施釉方式或组合来创造绚丽多彩的变化。铁呈色钧蓝釉蓝色的深浅与铁含量多少、骨灰量、温度高低、胎色深浅、还原气氛强弱、釉层厚薄和施釉方法等因素有关。而铜呈色钧红釉则与铁、骨灰、石膏含量和温度高低等因素有关。由此可见,影响钧瓷釉色的因素是复杂的。

2.进化模式

从总体上看,对于钧瓷釉色呈色机理的研究,经历了一个从宏观到微观,从单因素到多因素,从局部到全面的过程。作为千年传承的古老行业也面临着创新与发展,也要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下面就试着从几个方面分析钧瓷釉的进化模式,也即发展方向。

模式1.增加集成度再进行化简。古代钧窑工匠在釉中引入铜元素,创造了铜红色,相当于是增加了传统釉色的集成度。而引入更多的元素创造更多彩的釉色相当于进一步增加了钧釉这个系统的集成度。然而物极必反,过分引入其他元素势必会加剧钧釉的复杂性,也将增加釉料的成本。因此,引入其他元素之后寻找相应的替代呈色将会是新的发展方向。

模式2.从不可控到可控。“窑变”作为钧瓷的一大特点,使得釉色千变万化、美不胜收。但过多的变化也限制了其应用范围,主要集中于观赏瓷之列,使其远离了日用瓷这个广阔的市场。“窑变”本身是一种不可控现象。但研究钧瓷釉的目的就是找到其变化的科学规律,并加以利用。如果将这种规律控制在有限范围内,用到需要“窑变”的地方,将是物尽其用。例如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美好祝福的“如意”、“祥云”、“寿桃”等造型是十分符合钧瓷釉千变万化、华丽富贵的特点。

模式3.降低成本。钧瓷的烧制温度在1300℃左右。高的烧制温度背后是高的制造成本,如何降低成本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如果采用某种物质替代钧瓷釉中熔点高的物质进行替代,将会有效降低烧成温度。例如采用Ca3(PO4)2替代骨灰。此外,陶瓷釉用原料是不可再生资源,而众多尾矿和矿渣的堆积排放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如何变废为宝,用在传统陶瓷行业将会有可观的经济、社会效益。利用铁矿渣替代传统着色剂,制备出了分相花釉和黑釉,为钧瓷釉料的发展提供了一条有益思路。

模式4.高效率化。研发快速烧成釉将会大大提高钧瓷的生产效率,也有助于降低生产成本,将是另一个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王芬,杨长安,苗建民,等.钧瓷釉与乳光、窑变及结构色[J].中国陶瓷,2015,51(5):1-8.

[2]陈显求, 黄瑞福, 陈士萍, 等.河南钧窑古瓷的结构特征及其两类物相分离的确证[J]. 硅酸盐学报,1981,9(3):245-252.

作者简介:杨俊峰,禹州市金丰钧窑艺术总监。endprint

猜你喜欢

钧瓷创新方法
王亚珂收藏钧瓷欣赏
王金合 钧瓷精品欣赏
牛艳娇钧瓷作品欣赏
王亚珂 钧瓷藏品展
王亚珂 钧瓷藏品展
周贯涛 十二生肖钧瓷壶
初中数学解题教学的创新方法初探
从提升科学水平角度分析高校党建工作
试论森林分类经营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