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解读”,切实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2017-07-21张春娥
张春娥
文本“多元解读”已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但“多元解读”并不意味着随心所欲、漫无边际的乱解乱读,并不意味着可以有绝对的“弹性”,而必须有一定的“规范”,必须有一定的价值取向和解读范围的限制。那么,如何有效进行文本多元解读呢?
一、民主教学是建构文本多元解读平台的前提和条件
要想让学生在多元解读文本过程中彰显个性风采,前提就是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尊重学生阅读感受,从而建构文本多元解读平台。换句话说,不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多元解读就无法完成。在民主课堂上,师生关系是平等的,交流是畅通的,而这种民主氛围也为多元解读提供了可能。正如语文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二、文本的丰富性是多元多元解读的核心和重点
1.挖掘文本内容,进行多元解读。每一篇优秀的文章必定包含着丰富的内容,绝不是单一指向某一个特定的思想内核,而这种丰富性就为多元解读提供了可能。如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是一篇有着丰富内容的经典文本,这篇小说所涵盖的内容值得我们深究。在授课中,除了抓住“闰土”这个核心外,“我”和“杨二嫂”同样不可忽视,甚至包括“水生”和“宏儿”也不能轻易带过。我带着学生不断走进文本深处,和作家一样努力到人物的内心世界中去,和这些平凡的人物一样去触摸那个时代的脉搏,最后我们获得的认识就是:在这些人物身上,同样寄托了作家深深的同情,和闰土一样,这也是“被伤害和被践踏的”典型,该谴责的是那个时代和社会。我们获得這样的认识,也是“多元解读”的结果。深入到文本之中,深刻理解文本内涵,是“多元解读”的必由之路。
2.文本语言的多姿多彩,是“多元解读”的另一路途。于漪老师曾说过:文本语言“有的如清流,描物写态,细腻动人,脉脉含情;有的如惊雷,议论风生,振聋发聩,令人警醒;有的如平沙,质朴无华,平淡实在,耐人寻味;有的如红叶,娇艳华美,色彩斑斓,灿烂迷人……”在于漪老师诗意的表达中,我们看到了文本语言的丰富多姿,这些不同风貌的语言正是我们进行“多元解读”的重要载体。语文学习的关键就在于对语言的揣摩和品味,语文是“语言的艺术”,若放弃了这一点,语文学习就无法达成。在教学中,我们要紧紧贴着“语言”这个层面,带着语言去飞翔,让语言回味成为语文学习美妙的旋律。
3.文本主旨的开放性,使“多元解读”走向纵深,解读的本身深邃而充满魅力。文本主旨的开放性在于文本本身所附着的意义是多方面的,有的是作者写作之时就设定好的,这展现的是文本本来就固有的思想内涵、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而有的意义却是读者读出来的,是作者写作之时并未想到的,这是很有趣的文学想象。而作为教师,就要尽可能带领学生深入到文本之中,不断挖掘文本的内涵,不断寻找文本深处的金子,这也是一次次探险的过程,这就构成了整个阅读的魅力。在这其中,教师的引导是必不可少的,教师成为整个“阅读之旅”的引路人。还要指出的是,深究作品内涵,挖掘文本价值,不断给学生思想启迪,养育学生精神,应该成为语文教学持之以恒的努力,也是语文教学的方向。语文的本质是“育人”,这是学科的灵魂和归宿。作为语文老师,这一点要铭记在心。
“多元解读”是语文教学应该尝试和实践的,它是阅读本身的要求,也体现了阅读的价值。但需要指出的是,“多元解读”依然要有界,一方面我们要尊重文本,与文本真诚对话;一方面要注意文本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内涵,不可随意阐发。阅读必须依据文本本身来进行,要贴着文本飞翔,那种随意阅读是不可取的。作为语文教师,要有自己的阅读策略和阅读智慧,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要放开手脚让学生走进文本之中,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表达,鼓励学生敢于发声和质疑,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更多的感悟和启迪。这些,我们的语文老师责无旁贷。“多元阅读”,让阅读更精彩,让语文更精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