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阐释的真理之源”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2017-07-21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阐释学大势上海师范大学

历史阐释意义上的相对主义是一种古老的理论观点和思想流派,影响极其深广。从理论逻辑来看,历史相对主义最终会导致历史怀疑主义,成为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想和理论基础。深入剖析历史相对主义的理论特质,探究历史阐释的真理之源,提出具有时代特征、推动社会进步的标识性概念和命题,对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历史阐释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4月22日~23日,“历史阐释的真理之源”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师范大学召开,与会学者对构建当代中国历史阐释学派的基本原则和发展方向达成共识。

唯物史观为历史阐释提供了方法论原则

构建当代中国历史阐释学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上海財经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张雄认为,对于历史的真理性阐释,关键在于坚持唯物史观。唯物史观为人类理解历史本质、讨论历史主体提供了一整套新的阐释原则,其价值就在于超越了从抽象、观念、精神、主观角度定位历史本体论的形而上学,将历史本体论定位为人,即从事现实生产和在生产的人,并从现实的人的活动出发,讨论人类历史的过去与未来。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马敏强调,探索历史之真,需要以唯物史观为方法论原则。

历史阐释的多维度反思

从多维视角出发,剖析历史相对主义、追问历史阐释的真理性、探讨历史阐释的认识论规律、对各类思想资源进行批判吸收,意义重大。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萧功秦提出,要真实地审视相对主义和结构主义,关键在于揭示其背后的思想逻辑。西方主流学界陷入理性主义、解构主义的根本原因在于,对理性抱有强烈的不信任态度。西方理性主义自身存在着诸多问题,存在着“坏的理性”和“好的理性”,这种理性最大的特点是把历史背景和产生问题的条件结合起来思考。

在共识中推动当代中国历史阐释学的架构

此次研讨会就如何展开历史阐释达成了一些基本的共识。第一,历史是大势,不是碎片。作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历史记录的是发展大势,是历史规律的探索和确证,而非碎片化的个人经历和记忆。第二,历史研究的根本意义是把握历史大势、发展历史规律,为当下人的行动指明未来。第三,强制阐释的历史不是历史。强制阐释的核心要点在于背离历史事实,颠覆历史基准,以前置立场和模式,对历史作符合论者前置结论的阐释。(据《中国社会科学报》李潇潇 王海锋)endprint

猜你喜欢

阐释学大势上海师范大学
《意象之美
——意象阐释学的观念与方法》简介
“阐释”与“训释”——中国古典阐释学的语文学形式
苗语典型存在动词初探
训诂与阐释——阐释学体系建构讨论
不同翻译研究范式与批评中的批评者阐释学立场①
再领大势
发展教育,让每一位师生都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上海师范大学学生篆刻作品入选全国大展
不是大势将至,而是未来已来
运动鞋大势来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