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慕课的学校间课程共享与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
2017-07-21徐子棉
徐子棉
【摘 要】文章从近年来信息化给教育教学模式带来的巨大影响力出发,透析基于慕课的学校间课程共享与混合式教学模式,以构建优质教育资源在高校教学课程中的分享运用,使传统教学模式与信息化混合式教学模式相融合,提高教学质量,改变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扩展学生的学术视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为推进教学生态环境从封闭状态走向开放状态提供依据。
【关键词】慕课共享 混合式 教学模式
基金项目:西北政法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XJY201618)。
“慕课”的国内外现状与背景
1.“慕课”的国外现状与背景
慕课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教育教学模式,“慕课”是英文“MOOCs”的中文名,本意是“大规模的在线开放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多年的网络远程教育和视频课程是“慕课”起源的前身。2001年,麻省理工学院最早宣布将课程免费放到网上,掀起了第一次在线课程建设热潮。而2009年,哈佛大学推出高质高清课程《公正》等,引来新一轮视频公开课程建设热潮。但真正体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全新2.0版的“慕课”,最早始于2011年的美国,此后开始迅速蔓延,当年秋季就形成了全球性的井喷,来自190多个国家的16万人同时注册了斯坦福大学的一门《人工智能导论》课,并催生了Udacity在线课程,之后,斯坦福大学又创立新的Coursera在线免费课程,随后由普林斯顿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理工、密歇根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等62所知名大学加入合作共建的在线免费课程于2012年4月上线,短时间内学生数量便突破了234万;2012年5月,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宣布整合两校师资,联手实施Edx网络在线教学计划,第一门课《电子和电路》即有12万学生注册,2012年秋,第一批课程的学生人数已突破37万,已有全球上百家知名高校申请加入。慕课的三驾马车——Coursera、Edx与Udacity中的Coursera与包括斯坦福大学、密歇根大学等80多所名校合作,共同招生,推出结业证书和就业服务项目,注册学生超过400万。①优质的教育资源全球共享,引发了国际性的教育变革。
2.“慕课”的国内现状与背景
“慕课”一经推出,便以排山倒海之势在国内外迅速走红,2012年被称为慕课元年。“慕课”来袭,眼看全球化的文化“霸权”即将在西方形成。我国通过审视,认为数百年历史的高等教育,如今在互联网的语境中面临自我重塑,只有变革才有出路。为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利用“慕课”共享的优质资源平台,创新教育教学发展模式,推进国内相关教学改革。
自2013年5月起,我国顶尖的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不少高校已着手推广慕课,并陆续加盟Edx和Coursera大型慕课平台,短期内推出多门面向全球的课程。国内各普通高校和知名网络平台也纷纷计划进行相应的MOOC平台建设,在线学习网络课程不断推向高潮。
截至2015年,清华慕课平台就已经覆盖了126个国家和地区,注册的学生达到129万。清华大学推出MOOC学堂在线的504门课程,有267万人次进行选课。在这504门慕课中由清华大学开发的就达到108门,其他课程内容涵盖经济管理、计算机、理学、历史、工程、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均来自国内外知名高校与机构以及Edx慕课平台联盟成员。②北京大学的32门课程也在“华文慕课”平台同时开放。
基于慕课的学校间课程共享,国内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浙江大学、河南大学、郑州大学等高校也加入了国内慕课平台及地方高校UOOC(优课)联盟。“慕课”不仅有效促进跨校、跨国课程的共建与知识共享,而且整合了校际优质教学资源,使其在高度共享中,实现跨校选课、互认学分。③由于“慕课”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加开放、共享的学习空间和学习资源,有效促进了学习者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进行。我国打造顶级慕课课程,助力与世界共享中国的优质教育资源;同时积极利用在线教育資源促进了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发展,提升了高校教育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促进了世界一流大学的建成,慕课为国内高校教学方法模式的改进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作用。据悉,清华大学、南京大学、青海大学、贵州理工学院四校协作联动,结合学生特点因材施教,通过对《电路原理》慕课在线同时进行混合式教学试点,课堂师生交流互动,取得了很好的学习实践效果。④
混合式教学模式对高校的影响
教学模式是包含了教学思想、理论、方法、过程等各内在要素及相互关系的一套教学系统。而混合式教学模式,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它融合了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的强项,使学习者获得教育资源的过程变得简单便捷,学习的方式可以是课堂教学,也可以是信息环境下的独自学习,交流可通过多渠道实现,促进了教育的公平。因此,关注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看准传统教学与基于慕课的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发展势头,促使教育内容通过课堂与模拟环境中教与学的过程进行传播,提高教学质量。
多年来,我国在高校传统教育中实施以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教育手段不新颖、不灵活,教育理念落后,以“教”为中心,知识的传授形式静态单一,知识的吸收被动。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人们交流形式的不断丰富,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日渐凸显。基于慕课的学校间课程共享适应了社会发展的广泛需求,慕课的学校间课程共享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走向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混合式教学发展新模式,逐步得到各高校的重视,世界各国大学也在各个学科领域以各种方式推广混合学习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模式正在迅速改变着以校园为基础的高等教育的教学组织形式,其学习课程的数量将会急剧增长。探索研究混合式教学模式已成为高校教改的一种方向,将促使学校教育更多地从静态知识传授转为信息化智能教育,其发展的新潮流势不可当。endprint
纵观当前世界范围内的慕课平台,我们不难发现,目前,慕课的学校间共享课程,集聚了名校众多优秀的教师和先进的理念及资源,既保证了课程的质量,又实现了教学课程的全程参与。⑤让更多的学习者不仅享受到来自名校的资源,同时还可以通过慕课平台完成上课、进行学习交流和观点分享、做作业、参加考试、取得分数、合格的还能拿到证书的全过程,使学习的整个过程变得更加机动灵活愉快。基于慕课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不断成熟,把传统的面对面课堂教学与现代慕课的学校间课程共享学习有机融合,以实现学习目标最优化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来达到教学目标,这也是高校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需要,学生发展的需要,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的需要。
基于慕课的学校间课程共享与混合式教学模式面临的挑战
1.基于慕课的学校间课程共享面临的挑战
首先,慕课面临着广种薄收的挑战。慕课是教育信息化下催生的新生事物,具有独特共享的优质资源,慕课对授课内容和质量要求非常高,课程虽然提供了免费学习,公平的入学门槛,能够大规模吸引学生参与,报名的学习者也很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慕课教学也逐步暴露出来诸多问题,由于高校与社会上对慕课学分和证书的认可度还未达到高度的重视、规范和预期效果,造成课程的修完率不高,能获得证书的人更少。⑥
其次,在平台建设等硬件投入上也面临新的挑战。从发展的角度看,高校的课程改革、项目创新等也需要完善网络教学平台,提供优质教育技术支持,在推进慕课的学校间课程共享过程中,需加强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技术支持,建设慕课平台等,但由于各校情况不同,重视程度不一,加之资金拥有度差别太大,资金欠缺的学校,心有余而力不足。
再次,由于慕课的内容标准要求是规范统一型的,无法做到共性与个性的兼顾,对不同学生的需求不能全面考慮,以及因材施教的问题、给予个性化的指导等,这对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是一个新的挑战。
2.混合式教学模式面临的挑战
混合式教学模式是从需要和现实可能两个角度进行教学设计的。优势是能使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成主动的知识探求者,获得最佳的学习体验和知识,变注重知识为注重能力,并使之成为教学发展模式的方向。然而,在新形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也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完善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实现课程改革、推动教学质量提高中发挥着良好的作用,但在学习过程的有效控制上面临挑战。由于学生的学习不是在现实课堂,而是依托网络平台进行在线课程学习,个人点击网页,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存在明显情感距离等现实问题的困扰。
其次,混合式教学模式与传统的面对面教学不同,节奏感强,内容紧凑,对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要求高,并高度挑战学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学生必须增强自我约束能力,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注意力,并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主动加强交流,才能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再次,混合式教学对高校和教师提出了新要求。面对信息化时代给教学带来的巨大冲击,混合式教学模式正在逐步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由于未来需要更多教师从事线上或混合式教学,如何适应这种教学环境的教育,不少教师还未做好准备工作。很多教师没有接受过专业系统的混合式教学培训、课堂观摩等训练。因此,必须要重点关注教师的培训,提升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使教师懂得在新形势下,应重新学习如何教学,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发挥教师的引导性,这是现实对学校和教师的直接挑战,也是教学模式改革发展中有待解决的重要问题。⑦
混合式教学模式目前还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其面临的各种挑战是不言而喻的。积极思考如何整合传统与信息时代的学习环境,降低学习成本,使教师选择设计合理的教学策略,学生探索新的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等,使基于慕课的学校间课程共享与混合式教学模式真正融入我国的教育体系中,从而为满足教育发展多元的本质需要,推进高校教育变革,实现异质教育的互识、互补,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效率发挥作用。
注释:
①http://www.leshare.org/mooc-2010s.html.
②http://tsinghua.xuetangx.com/.
③http://uooc.org.cn/.
④李西、谢颖:《我国近五年慕课(MOOC)研究综述》,《亚太教育》2016年第13期。
⑤解筱杉、朱祖林:《高校混合式教学质量影响因素分析》,《中国远程教育》2012年第10期。
⑥http://www.qstheory.cn/kj/ywcz/201401/t20140123_315695.html .
⑦宫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探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年第9期。
参考文献:
[1]胡祖辉、徐毅:《MOOC推动高校教学模式改革》,《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3月。
[2]李未:《“互联网+”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中国教育报》,2015年12月。
[3]曾天山:《未来五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预测分析》,《教育研究》2015年第5期。
[4]李欢:《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高教学刊》2016年第2期。
作者单位:西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研究院 陕西西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