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教育引领下的有效创新学习策略探究
2017-07-21王元军
王元军
(江苏省丹阳市第五中学,江苏 丹阳 212300)
摘 要: 在生活中讓学生有学习创新,让学生进行创新学习,要讲究教学艺术,注重引导方式、方法。从美学的“留白”中、从哲学的“变化”中及从心理学的“动机”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可行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创新学习 自由 机智
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在学习中,学生是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为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生动活泼地发展,让学生有学习创新,让学生进行创新学习,教师要积极探究教学艺术和方式、方法,从美学的“留白”中、从哲学的“变化”中及从心理学的“动机”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可行的有效策略。
1.“放”的艺术与自由
美学中有种图画技巧,叫“留白”,即作画时不能满纸落墨,而必须留很多空白,让欣赏者自由遐想,留白就是“放”的美。在教学中要注重“放”的策略,给学生自由。自由就是课堂的美。所谓自由,是指让学生拥有尽可能多的自由时间和自由意志,让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相对自由地支配学习时间、学习方式,选择适合的学习速度。
1.1自由的时间。把时间“放”给学生,时间是最宝贵的学习资源,课堂教学时间是一个常量,教师如果拥有较多的时间,学生所拥有的时间就较少,也就无从进行学习创新。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如果给予充分的时间及适应形式的帮助,95%的学生能够学习任何一门学科,并高度掌握水平。美国、澳大利亚教育在全世界之所以有名,是教学中教师利用“放”的策略,让中小学学生有自由意志、自由思考的时间,让大学学生有自由立论、自由著述的时间。近年来,在创新的大势下,许多教师在教学方面有积极的探索,但那种“课堂热闹”的优秀课让很多同行及学生质疑,因为对教学而言,学生实际参与需要沉静的心智活动,而沉静的心智活动需要时间。“放”学生自由思考的时间,才会有学习创新。
1.2自由的言语。把言语权“放”给学生。后现代主义思想家福科认为:“思想与话语不可分离,话语权的被剥夺,意味着思维能力的退化和思想的枯竭。”世界插图大师莫妮克·弗利克利的《无字书》之所以风靡全世界,就是因为无字的画面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和思考力。在我国,教师一人的言语大于全班学生言语总和,教师扮演言语的霸权主义者、真理的殖民主义者。新课程教学要革“讲”,做到凡是学生自己能看懂的、能学会的,教师不教;凡是学生自己能回答的、陈述清楚的,教师不讲;凡是学生能说“不”的、另有见解的,教师不讥。言语自由了,思维才会自由,思维自由了,才会有学习创新。
1.3自由的情境。把合作“放”给学生。现在的竞争是种合作的竞争、多赢的竞争,同样学习创新不是独立的创新,而是合作的创新。学习创新只有在一种自由的、放松的、无压力的情境中才能充分发展。许多合作技能如“赞扬而非讥讽别人,婉转而非粗暴的拒绝”等可以促进学习创新,同时合作使得个人和他人发生联系时,逐渐形成一种有利于自己发展的品质——自律。因此,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实地考查、社会实践、科学实验、网络查寻、实人探讨,让学生在通过与他人、与社会、与机构的合作中完成学习。正如美国合作学习专家杰克布斯所说:“实现某一目标的最短距离并不一定是直线。”把学习中的问题直接放在学生面前,并指出必须达到的标准,由学生在自由的情境中合作学习,可以达到曲径通幽的效果,是一种多赢的学习创新。
2.“变”的艺术与机智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课堂教学不可能只按照既定的逻辑程序单线演进、学生的思维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变”的策略,讲究教学机智艺术,利用学生机智创新。所谓机智,即随机应变的品质和能力。
2.1教师善“变”。教师善变即教学机智。教学机智《教育大辞典》定义为:教师面临着复杂教学情况所表现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力。新课程结构和内容的更新使得课堂教学不可能万事俱“备”,学生的不确定思维、课堂的偶然事件,教师若能应对自如,便都可以成为教学资源。教师善变不仅有利于教,还有利于启迪学生创造性地学。如一政治教师讲“当今时代主题”新课时,列举了“朝核问题”,一学生突问:“老师,美国会不会对朝出战?若战,中国会不会再次抗美援朝?”这不是教师“有备”之问,首先,对这并未发生的“朝战”老师不能简单地“肯定”或“否定”;再则不是本堂新授课内容。是回避?或推辞?该教师机智地把一堂新授课升级为热点透析课。他把本堂所学的“时代主题”与已学过的政治名词“国际形势、国家利益、国际组织、联合国宗旨及我国的对外政策”提示在黑板上,由学生自己进行精彩辩论、陈述,再由教师归纳点评。最后,鼓励学生课后收集该话题的信息和资料,并撰写小论文。教学机智使教育者将一个没有成效的、没有希望,甚至有危害性的情境,转化成一个积极的、创造性的学习过程。其实各学科教育者掌握“变”,巧用教学机智,可以让学生从接受性学习转化到发现式学习、探究性学习和设疑式学习。
2.2学生会“变”。会变是学生的机智。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孩子们的“调皮捣蛋”、“小聪明”、“恶作剧”其实都是孩子的机智。为什么不是教师引导幼时爱迪生的机智?教师在钻研教纲、教材上是不遗余力的,可是在研究学生、了解学生上是有缺欠的。其实有机智的学生思维一般具有变通性,遇事能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触类旁通,具有创造力,能产生别出心裁的构思,提出与众不同的观点,并好问“为什么”。教师因“变”导“变”,学生学习就会因“变”而创新。传统教学教师会用“真理”否定学生的这些构思和观点,用“规矩”约束学生的机灵和好动。这种静止的思维让学生渐渐失去“灵性”,如鲁迅笔下的闰土。很多各地读大学的学生写信来,多次谈到浙粤学生聪明,笔者了解到全国中学生发明创造和专刊中有30%来自浙粤。究其原因,浙粤学生革“正”想“歪”,而浙粤的教师善于引导学生革“正”想“歪”。新课程的改革,正是顺应了变化了的学生和学生的会“变”。
3.“策”的艺术与优越
心理学家阿德勒的个性理论認为:每个人的行为内在动力主要来自“追求优越”的动机。教师的教学艺术在于成为这种动机的策动者。所谓优越即是动态的优势,包括自我优势的心理认同和自我优化的过程。
3.1策动优势定位。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在《心智的结构》中提出多元智能理论(简称MI理论)。他认为智能是多元的,每个人身上都有至少七种智力:“言语——语言智力,音乐——节奏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自知——自省智力和交流——交往智力”等。我国的传统智力理论将智力解释为一种语言能力和逻辑——数理能力为核心的整合能力,因此我们注重发展书面考试科目的教学。事实上,学生并不存在谁聪明、谁不聪明,而存在在哪一方面聪明,怎样聪明。我国诗人顾嗣协在《杂兴》中说:“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就短,智者难为谋。生材贵适用,慎勿多苛求。”因此,我们的教育没有必要让学生用十倍的努力和勤奋弥补缺陷,否则会使学生失去进一步发展优势的时间和机会,其结果是缺陷未改善,优势却不明显,创新的热情也被磨灭。告诉学生其优势,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的优势,策动优势定位,就会爆发巨大的创新能量。
3.2策动兴趣激情。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布鲁纳说:“学生对学科本身的兴趣是学习驱动力。”学生的天性是好奇的和好学的,当他们天生的好奇心被激发的时候,正是他们学习的最好时机,此时他头脑敏锐,思维活跃,更有能力征服学习过程中的难题,获得创新。我们往往把在某些领域中有巨大成就的人称为天才,如爱因斯坦、贝多芬、普希金、比尔·盖茨,其实这些天才同时又是某些领域的白痴,他们之所以能取得巨大的成就,是他们“为了兴趣付出了一生的激情(马克·吐温语)”。策动学生兴趣激情,就要另眼看待那些传统教育所不齿的兴趣,如养虫子、种花草、做模型,策动学生兴趣激情,就要客观评价“韩寒”型的学生,让学生在各自的兴趣上投入激情,发出各自的光芒来。
3.3策动潜能发挥。在《一生的资本》中,奥尔森·马登有一段妙论:“我们大多数人的体内都潜藏着巨大的才能,但这种潜能酣睡着,一旦被激发,便能做出惊人的事业来。”学生的多元智力往往不是同时开发和全面开发的。社会环境、生活经历、文化因素会让我们做出某些决定,选择某种道路,因此倍感兴趣,并付出大量激情和努力,并不一定会成为自己的优势,所以要发现酣睡着的潜能并激发它,但发现的过程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歌德学画是兴趣所致,到40岁才发现绘画并非自己优势,在这一方面自己再努力也不可能有突破和创新,进而改写诗文,并取得巨大的文学成就。回顾青年时付出的激情,歌德感慨地说:“要发现自己多不容易,我差不多花了半生的光阴。”我们不能让学生花半生光阴发现自己。当学生优势不明显、兴趣不明确时,教师要挖掘学生的潜能。语文老师对逃课翻跟头的李小双说:“你可以翻得更好,动作难度可以更大点,姿态可以更优美点。”这个鞭策鼓励让李小双有了体操潜能的发挥,进而有了体操动作的创新。很多时候潜能的不断发挥,就是学习的不断创新。策的艺术让学生不断优越,策的艺术让学生不断追求更优越。
学无止境,学生学习的不仅是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知识的有关方法。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在学习中,学生要改变“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传统旧模式,改革创新,不断追求有效学习的新策略。
参考文献:
[1]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二十年——在美国教育研究协会上的演讲[J].人民教育,2003(17):7-11.
[2]陈金芳.在自由与合作中健康成长[J].人民教育,2004(24):38.
[3]齐管社.课程改革与中小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J].人民教育,2004(22):36-39.
[4]黄伟.教学机智:跳荡在教学情景中的燧火[J].教师教育研究,2004(7):51-55.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教师即研究者”的品质课堂教学实践研究》(D/2015/02/498)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