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贫困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

2017-07-21刘冰戴萍

文教资料 2017年13期
关键词:贫困生精准扶贫

刘冰+戴萍

(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1188)

摘 要: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在校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贫困生成为一个相当规模的群体,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一项不容忽视的课题。本文在阐述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基础上,明晰了贫困大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的现状及影响因素,旨在为贫困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及心理健康发展提供策略。

关键词: 贫困生 一般自我效能感 精准扶贫

在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思想的指导下,中央印发了一系列文件,从顶层设计和总体布局上对精准扶贫工作展开全面部署,推动精准扶贫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向纵深发展。习总书记指出就教育工作而言,精神脱贫是精准扶贫的战略核心,“把贫困地区孩子培养出来,这才是根本的扶贫之策”。

近年来不少学者研究发现,相比普通学生,贫困生多存在人际敏感、抑郁、自卑等心理问题,影响全面发展、学校育人目标的实现和社会秩序的稳定。依据习总书记精准扶贫的思想,对贫困生不仅要从经济上扶持,更要从心理上帮扶,提高其自我信念体系中的核心变量——一般自我效能感,增强其应对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减少应激事件对其心理的不良影响。因此,研究贫困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及其相关因素,对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落实精准扶贫工作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一般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理论

(一)一般自我效能感的概念。

自1997年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之后,受到广泛关注。研究者们从自我效能感的表现形式、对象、范围等多方面对其进行界定,虽具体表述不同,但核心思想一致。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在特定的环境中对自己某种行为能力的自信程度[1]。

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是一个特定领域的概念,可以看作一种状态。但随着研究的发展,一些学者认为自我效能感也可以看作一种特质,即个体应对不同的环境需求时体现的一种总体性的自信心。他们把这种具有相对普遍性较稳定的人格特质称为一般自我效能感。

因此,一般自我效能感不同于特殊领域的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能否完成不同环境任务的主观判断,产生于活动发生之前,不同于个体的实际应对技能。“是一种个体应对不同环境时对自身能力的总体信心”。

(二)一般自我效能感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自我效能感能影响个体的活动选择、行为坚持、应对困难的态度、思维和情绪模式等,甚至影响个体的身体健康。如研究表明一般自我效能感与焦虑、抑郁水平等负面情绪明显负相关,与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等明显正相关。王琳琳发现: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考试焦虑呈现负相关。一般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充满信心,能冷静、饱满地投入其中,大大降低焦虑。申正付认为: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密切相关,一般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外倾特质明显,幸福感更高。孟慧的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对幸福感有一定的预测作用[2]。

由此可见,一般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对应对困难更自信,抗压能力强,心理状态更稳定。教育工作者在貧困生工作中应通过各种途径提高一般自我效能感。

二、贫困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现状及影响因素

通过对笔者所在的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贫困生数据统计和分析,综合其他相关资料信息,发现在贫困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的现状如下:

(一)贫困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的现状。

一般自我效能感具有不同的文化特点,在性别、文化、学科等方面也存在一些差异,在以往的研究中,有学者发现在中国大学生中男生的一般自我成效感水平显著高于女生。

对贫困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调查中,王娟发现:贫困生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显著低于非贫困大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比率远高于非贫困大学生。郑新夷认为:经济因素、性别对大学生一般自我成效感影响显著,贫困生的自我效能感和成就动机都显著低于非贫困生。李旸指出:贫困大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显著低于普通大学生。在贫困大学生群体中,一般自我效能感呈现出男生显著高于女生,文科生显著高于理科生的状况。张珊莉通过调查分析发现:与之前研究不同,大学新生中的贫困生的自我效能感水平高于普通学生,可能与其在进入大学过程中比普通同学付出了更多的努力促进了自我效能感水平提高相关。

与此同时,朱志明相关分析显示自我效能感与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各维度之间存在显著相关[3]。贫困生社会支持维度显著低于非贫困生,在获取社会支持方面遇到更多困难。在积极的应对方式上差异显著,贫困生明显低于非贫困生。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积极应对之间呈正相关、与消极应对之间呈负相关,三者之间相辅相成,密切相关。

综上所述,一般而言,贫困生出于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相对于普通学生,承担了更大的压力,在社会支持的获取、一般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和积极应对方式的选择上面临更大的挑战,但新生贫困生相比于同类群体一般自我成效感更高。

(二)贫困生一般自我效能的感影响因素。

班杜拉研究成果表明,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受个体成长过程中的直接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劝说及情绪和生理状态的影响[4]。下面将从这几方面分析贫困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

第一,成长过程中的直接经验。个体过往的成败经验会影响自我成效感的高低。艰难的经济环境、脱贫成才的高期望、学习基础的薄弱、才艺的缺乏、社会关系的层次都极易给他们带来失败的体验,降低一般自我效能感。

第二,替代性经验。看到和自己情况相近的人接连获得成功会提高自我效能感。反之,看到其反复失败会降低自我效能感。贫困生生活环境差,经济、知识薄弱,容易内向自卑,朋友圈小严重限制贫困生获取替代者资源和替代经验的能力,抑制自我成效感的形成。

第三,言语劝说。他人通过言语劝说增强个体的信心,能促使个体努力行动,提高自我成效感。贫困生多来自偏远山村或低收入家庭,身边人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无法提供有效的言语说服,在学校中作为弱势群体,缺乏老师和同学全面客观的评价,缺乏良好的群体语言环境。

第四,情绪和生理状态。不同的情绪和生理状态产生的心理活动影响自我成效感的形成。贫困生长期承受生存发展的压力,自我定位不清,情绪和生理得不到有效控制,加之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和陷入疲惫状态。

三、贫困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的途径思考

依托贫困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影响因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一)以经济援助为依托,建立健全的资助体系,增加个体成功体验。

个体成功的体验直接有益于一般自我成效感的提升。大学生缺乏成功的体验,最基本的原因是经济原因。因此,高校要建立健全的资助体系,充分利用奖、助、补、贷、减、免等措施,加大勤工助学力度,寻求社会资助方式,解决贫困生的基本生存问题。同时,改变成绩为主的评价模式,将学习成绩、家庭经济、上进精神等纳入评审标准,引导贫困生正确认识家庭贫困,奋发向上,努力寻求成功,提高自我效能感。

(二)以精神援助为支撑,发挥榜样的力量,增加替代性经验。

一方面,挖掘贫困生中自强、自立、自信的真实典型,通过新媒体扩大典型事迹的影响,使贫困生从优秀同伴身上汲取精神力量。另一方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鼓励社会实践活动,在宿舍、班级、学院、社会中营造相互尊重、共同进步的良好人际氛围,扩大贫困生的交际范围,增强替代性资源及成功经验的获取能力。

(三)以心灵沟通为手段,多方合作,营造良好的群体语言环境。

对于贫困生而言,面临困难时,来自家人、同学、老师的开导和支持犹如沙漠中的甘霖,黑暗中的明灯,驱赶内心的阴霾。学校可通过辅导员谈心谈话,任课老师课上交流课下交心、朋辈心理辅导、贫困生座谈会等方式,鼓励贫困生多交流沟通,创造良好的群体语言环境,从言语劝说中获得自信,提高一般自我效能感。

(四)以目标制定为导向,学会正确归因,形成良好的身心状态。

一方面,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在相对擅长的领域积极展现自己,制定合理、恰当的学习目标,把学习目标和职业联系起来,从小到大,由近及远,在不断攻克目标中获得自信。另一方面,对贫困大学生进行归因训练,改变贫困生将成功归结为外部不稳定因素(如运气),将失败归结为内部稳定因素(如能力)的自卑状态,引导其健康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周昌辉.高职高专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竞争心理特点及其与成就动机的关系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8.

[2]孟慧,梁巧飞,时艳阳.目标定向、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心理科学,2010(01):96-99.

[3]朱志明.贫困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和應对方式及其相关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04):99-102.

[4]]傅能荣.基于自我效能感理论的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10):27-29.

本文系2016年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资助工作理论研究项目“家庭经济困难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现状及培养研究”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贫困生精准扶贫
144名贫困生的爱心爷爷——余祖堂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方式的构建与完善:基于高校贫困生需求的视角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
克力朩倾心捐助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