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要加强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引导
2017-07-21刘树春
刘树春
(南京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 211167)
摘 要: 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对大学生就业选择具有导向作用,科学合理的就业价值取向有助于大学生顺利就业,促进个体的职业发展。当前,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存在一定的问题,与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不足有直接关系,改进和完善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进行正确的引导,对保证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顺利开展、帮助大学生实现就业和职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 职业生涯规划 就业价值取向
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对大学生就业选择具有导向作用,不仅决定着就业目标的定位与选择,还决定着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和就业行为。当前,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存在偏离社会现实、不能适应社会需求、不具备可行性等问题,这正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以职业指导和职业发展为主要内容和任务的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准确把握当前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变化及其特点,对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进行正确的引导,这对保证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顺利开展、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引导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任务和要求
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是大学生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受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和个体特性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形成与演变具有一定的渐进性,在进入大学之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对职业的认识是直观的、浅显的,进入大学后才真正地接触职业并逐步感受就业压力,才对职业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认识,可以说,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的形成和演变主要发生在大学阶段。在此过程中,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一方面可能使大学生变得更加务实,这是向好的方面转化,但也可能朝坏的方面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目标和人生方向并为之为持续努力,在职业发展中实现人生价值。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合理的就业价值取向,不仅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任务,而且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顺利推进的重要条件和保障。
1.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内在地包含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教育和引导。
高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目的是引导大学生从主客观分析当前就业的环境和条件,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和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实现个人的职业发展。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和实践表明,大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和目标的选择和确定不是无根据的,而是建立在个体对其价值观、兴趣和能力等自我认识的分析基础上的,其中,价值观的影响是深层的、根本的,起着最终决定性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大学生职业价值取向具有导向作用,影响大学生对职业或岗位的评价,价值观念通常与某种职业紧密联系,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个体和职业间是否匹配,不同的价值取向会对与价值观念相对应或相适应的职业或岗位有不同的认识和选择,大学生如果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时,脱离了就业价值取向,选择了不适合自己的职业,在岗位上就很难适应并工作下去,更谈不上职业发展。因此,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必须内在地包含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教育和引导,其重要内容就是指导大学生了解自己的就业价值取向,从而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和目标。
2.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合理的就业价值取向也是推动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迫切要求。
当前,大学生在面对今后的职业选择时,部分人不能很好地确定就业方向,能制定詳细职业发展目标和规划的则更少。究其原因,就在于这些大学生并不重视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主要是源于很多人对自己的价值观重视不够,甚至存在片面的错误认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职业选择机会增多的同时也导致其在面对职业选择感到无从抉择的困惑,造成选择困惑既有个体外在的因素,又有个体内在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个体对自身需求的不了解。为此,指导大学生认识自我价值观,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合理的就业价值取向,对于大学生个体的生涯规划、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效开展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一方面是为了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自我、找准职业定位,推动职业发展,实现个人价值,另一方面是为了积极实现充分就业,推动国家经济、社会高效稳定持续发展。成功的职业生涯规划从来都是很好地将个人理想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并为之努力而获得的结果,从这个角度看,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合理的就业价值取向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顺利推进的迫切要求。
二、基于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问题的反思
当前,一些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偏离社会现实、不能适应社会需求、不具备可行性,存在理想化、功利化和社会责任感缺乏等问题[1]。某些大学生希望到生活条件好和福利待遇高的大城市,到机关事业单位、外企等大公司工作,而不愿到急需人才但条件艰苦的基层、小单位工作。一些大学生忽视客观的就业环境和就业条件,片面追求高物质回报率,忽视长远的职业发展,就业期望偏离客观实际,只要不符合自己的期望,哪怕不就业也不肯降低就业期望值,这些直接影响他们的顺利就业[2],造成人才的浪费,也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影响因素很多,但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不足是当前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问题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需要进行反思。
1.一些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功利化。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大都是在就业指导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是为了应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某些高校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存在实用主义。长期以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高校为应付大学生就业而承担的一项行政职能,被看成是学工部门和学生工作的一部分,被视为追求学生高就业率的有力工具和手段,不可避免地存在“重就业指导、轻职业发展引导,重当前指导、轻长远规划”的现象,对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引导、促进大学生将个人实际与长远发展的和谐统一上重视不够。同时,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系统性、专业性不够,教育内容和形式只能按部就班,就业指导多,职业、创业指导少,重管理、轻引导,强调理论教育,忽视实践体会,实际工作开展缺乏预见性和超前性,跟不上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发展。
2.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有些学校忽视思想政治教育。
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当前,有些学校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相互融合存在片面、狭隘的现象:一是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为了提高高校就业率,是为保障就业指导工作的推进,只注重帮助大学生求职、择业,实现就业目标,对职业关乎学生的成长成才的关系及职业对个人思想道德素质的要求和养成关注不足,思想政治教育的调节、导向作用得不到发挥。二是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片面性,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对就业指导外在推进作用,只关注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大学生就业过程外但与就业相关的方面涉及不多,割裂职业生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目的、内容和作用上的共同性。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性化针对性不足,对“择业时如何处理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关系”、“如何选择职业和工作区域”等重要问题往往从国家和社会整体的角度泛泛而谈,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有效融合。
3.有些学校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认识不到位。
大学生个体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受现实条件限制并具有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一方面要在一定的社会时代下开展,另一方面必须是建立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分析和准确判断基础之上的。当前,大众化就业已成为社会现实,高校首先要转变就业观念,与社会一道努力创造支持大众化就业的舆论环境。高校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认识和宣传不到位直接体现在大学生就业考核评价标准不能适应大众化就业要求,片面追求所谓高层次的就业,并以此衡量大学生就业质量,是大学生价值取向存在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重视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引导的建议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系统而连续的过程,从大学生入校时起就应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的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仅应关注学生如何就业,还应关注大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
1.不断深化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应以积极主动的姿态,紧紧围绕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开展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切实解决大学生在大学生阶段与就业有关的所有实际问题,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解决思想问题结合起来。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按照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特点和规律,通过长期不间断的、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重在树立科学合理的就业价值取向,重点是帮助大学生清楚地认识自己,更好地把自身规划与国家需要相结合,引导大学生将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相结合,自觉地把自己的前途命运与社会进步联系在一起,着眼就业创业,合理规划自己的未来,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二是必须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全过程,同时注重渠道拓展和重要环节的把控,针对不同阶段,不同年级、专业和不同对象(考虑个体差异,如性别,生源地等),有计划、分步骤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三是深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将教师讲授和指导与大学生参与和互动结合起来,借助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方法,借助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多形式、多渠道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清楚地认识自己和职业环境与条件,从而根据主、客观情况做出合理的生涯规划。
2.加强和改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
要准确把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的、任务,确定最优的路径选择。一是完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坚持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全程化、全面化、专业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覆盖全体学生和整个大学阶段,根据不同阶段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开设相应的课程和设计相关的活动;要着眼于大学生整个大学阶段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目标的实现,结合大学生各个阶段的心理和专业学习的特点,做好课程设置和活动的设计;要保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系统性,课程和活动设计要求具有前后连贯性和相关性,注重前后一致和过程衔接。目标的重点是,建立专门的负责机构、专业的指导教师队伍和深入的教学研究、完善的教育计划和教育教学顺利开展的保障机制。二是要坚持教育的针对性,坚持个性化的指导。一方面要针对大学生在大学不同阶段面临的不同任务和困惑,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引导,大一要帮助大学生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和政策,明确自己应承担的责任,大二要指导大学生把握个人兴趣与能力、设计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大三要鼓励和支持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加深对职业相关情况的了解,大四要强化就业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服务,解答就业困惑、强化求职技能等。另一方面要针对不同群体、类型的学生个体,如表现优异的、个性突出的学生,以及有职业生涯规划困惑乃至问题障碍的学生,如贫困大学生、女大学生等特殊大学生群体,建立相应的渠道,开展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重点加以引导。
3.加强大众化就业的宣传引导。
高校一方面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大众化就业的宣传引导,当前的重点是帮助大学生理解和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阶段性、发展性,引导大学生就业趋向理性而明智。一是要指导大学生做好就业观念转型,大学生走向平常的岗位是社会进步的表现,高等教育是人生特定阶段的发展积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应以大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自身素质的提高,是否找到适合自己发展条件的工作、是否通过自己诚实劳动为社会做出贡献,打破“高学历即好工作”的陈旧观念。二是要帮助大学生要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首先获取个人能够胜任的工作,在具体工作当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技能,为进一步的职业选择和发展做好准备,根除“一次就业定终身、以好坏论英雄”的错误观念。当然,大众化就业,单纯依赖高校是解决不了问题的,需要政府、社会和家庭和大学生自身的关注、协同和努力。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在线.2016大学生择业观:半数本科生最低期待薪资3千至5千元[EB/OL].http://career.eol.cn/news/201603/t20160323_1379104_1.shtml.
[2]段敏芳,田恩舜.我国高校毕业生待就业调查分析[J].统计研究,2010(6).
本文系南京工程学院建与思政研究基金项目“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特点及其引导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SZ20170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