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战争与和平》和《子夜》人物形象略谈

2017-07-21王芬芬

文教资料 2017年13期
关键词:人物塑造

王芬芬

(宜春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西 宜春 336000)

摘 要: 《战争与和平》和《子夜》这两部史诗体小说都创造了个性鲜明的主人公和一大批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本文通过比较两部作品的人物形象,分析两位作者的人物塑造方法,探究作品中人物形象及写作手法的异同。托尔斯泰塑造人物时,偏向于摹写法,而茅盾偏向于白描法。茅盾集托翁的人物形象塑造法与中国手法于一体,形成了独特风格。

关键词: 摹写法 白描法 人物塑造

一、追求道德完善的“忏悔贵族”与生不逢时的“工业王子”

《战争与和平》里,托尔斯泰塑造了两位心灵美的年轻男主角——安德烈和皮埃尔。他们对现有制度抱批判否定态度,不稀罕贵族地位,不安于奢贵的生活,努力探索人生的目的和意义,目标是为祖国的前途贡献自己的力量。安德烈是位个子不高、长相英俊的年轻人,具有清晰而冷静的头脑。他意志力强、果断理智,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追求精神和道德的完善,孜孜不倦地寻找生命的意义。安德烈投身战争,幻想着立功,幻想着像拿破仑一样的荣誉,但是奥斯特里茨战役使他精神上发生了巨变,对荣誉有了新的理解。仰望天空,生命是什么?广阔的天空给了他答案:一切皆空,所有的一切都是虚的,除了这个无边无际的天空。安德烈明白:比起战争和荣誉,大自然和人的生命更重要,更有意义。另一主人公皮埃尔感情冲动,心直口快,缺乏意志力但纯朴善良,对生命意义和真理的寻找使他进入了共济会。他强烈地希望改变人类的劣根性,在共济会中学会了平等、友爱、团结。他觉得自己最终找到了活着的意义和生命的真谛,但是很快共济会里的伪善、假心假意和功利主义让他感到了失望。这一切使得他与共济会渐行渐远。1812年的卫国战争使他心灵真正复活了。成为俘虏后与人民的切身接触对他来说具有巨大的意义,一定要成为战士的愿望占据了他的心灵。

《子夜》的主人公吴荪甫是现代中国民族资本家的典型。三十年代中国阶级对立分化、关系复杂、激烈斗争,在这样极具代表性的环境中茅盾塑造了一个民族资本家典型。吴荪甫是一个具有性格二重性的复杂人物形象。一方面,作为民族资本家,他是中国工业的希望,代表着中国的先进力量,精明强干,有魄力,手腕灵活,雄心勃勃地想振兴民族工业,敢于同赵伯韬相对垒,敢于反抗帝国主义的牵制,竭尽全力发展和振兴民族工业,但这种愿望的根本目的却是个人利益。另一方面,残酷压榨剥削工人、农民和仇视工农革命运动。与官僚买办资本家格格不入,与中小民族资本家也矛盾重重,就连妻子,与他也是貌合神离。既有道貌岸然的一面,又有奸污女仆、玩弄交际花的卑劣丑行,吴荪甫没能摆脱损人利己、投机取巧、唯利是图的阶级本性。吴荪甫尽管生活在政局动荡、金融危机的社会环境中,却仍然具有其他资本家少见的锐意进取的性格。吴荪甫的精明强干与朱吟秋、陈君宜等资本家的软弱无能成为一种明显的对照。然而半殖民地社会国情决定了他不能轻松自如地施展才能,不能独立顺畅地发展本民族资本的企业,也不能避免与朱吟秋等人同样的厄运。正因为他具有朱吟秋所没有的性格特征,他的悲剧比朱吟秋的悲剧更发人深省,更有说服力。这个悲剧不单单他所有,也不独为阶级所有,而是整个时代和社会的悲剧。

二、丰富多彩的人物画廊

1.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两位作者都创造了一大批惟妙惟肖的人物。这些人物分属不同类型,有上流名贵,也有平民百姓,有资本家也有工人。他们都有着自己的灵魂,个性鲜明。

《战争与和平》人物众多,总共有五百多人。小说重点描写了四大家族的悲欢离合。老鲍尔康斯基公爵是一位性情固执甚至独断专行的老臣,但是他热爱故乡,有一颗爱国之心。老罗斯托夫伯爵的性格则有所不同,他心肠很软,善良又轻信,慷慨大方,是一个十足的老好人。库拉金是一个刻薄自私,贪婪无耻,虚伪狡诈,为获取名利不择手段的政客。在年轻一代人中,安德烈博学多识,有功名心,曾一心想建功立业。皮埃尔正直善良,可是意志薄弱,办事能力不足。尼古拉,正直侠义,但思想简单,不善于思考。另外,《战争与和平》描写了丰富的女性形象,可爱的娜塔莎、可怜的小公爵夫人、善良的玛丽亚公爵小姐,还有索尼娅、罗斯托夫伯爵夫人等,她们都有独特的性格,在小说中充当着各自的角色,实现着各自的功能。年轻的女主人公一类是娜塔莎和玛丽亚公爵小姐,另一类是埃莱娜·库拉金娜。娜塔莎天真烂漫,自然率直,感情外露,容易冲动。与之相反玛丽亚公爵小姐性格内向,思想含蓄内敛,很难了解她内心的秘密。埃莱娜徒有漂亮的外貌,空虚,愚蠢,放荡。

《子夜》同样为我们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首先是魁梧刚毅、紫脸多疱的吴荪甫,胆量过人、有智谋有抱负,只是生不逢时,命运悲惨。民族工业的死对头赵伯韬——“公债场上的魔王”,虽然作者没有正面描写他,但他的阴险狡诈、放荡霸道异常鲜明。另外还有好虑多疑的杜竹斋,太平洋轮船公司的总经理孙吉人等。三个地主形象:吴老太爷——古老的封建僵尸,曾沧海——双桥镇的土皇帝,冯云清——向资本家转化的土财主。此外,《子夜》还写了在吴荪甫和赵伯韬之间苟活的为资本家效力的高级知识分子经济学教授李玉亭,还有醉生梦死的资产阶级青年范博文。他们的堕落、空虚显示了当时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还有一些女性人物也很有特色:孙蕙芳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既受到封建思想的禁锢又受到先进思想的冲击,被封建礼教折磨又被现代理念压迫,寂寞、悲哀、痛苦,最终在张素素的指导下变得坚强。张素素是茅盾笔下的“时代新女性”形象,她性格开放,聪明灵活,厌倦沉闷生活,追求刺激,大胆参与示威活动。身为资本家太太的林佩瑶,有丰厚的物质,但缺乏精神温暖的支持,内心空虚,幽怨孤独。她的妹妹林佩珊,爱情至上,尽情享乐,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而冯眉清、徐曼丽、刘玉英,则利欲熏心,逐渐失去自我,成为别人的玩偶。

2.充满矛盾的人物性格

《战争与和平》里的皮埃爾是一个充满矛盾性格的人物。他是一个善良正义的人,喜欢思考;但总是精神恍惚,心不在焉,意志薄弱,办事能力欠佳。他个头高大,力气也很大,但稍显笨拙,进入上流社会的交际场,总显得有点格格不入。因为他不热衷于上流社会的生活,不像某些贵族阶级,他从来不计较不想尽办法追求自己的利益,从来不去算计别人甚至没有防备之心,他厚道、宽和,甚至有时会让人觉得窝囊。他曾经也过着放荡的生活,有很多恶习,和阿纳托利等人酗酒、赌博,他曾经很冲动,轻听谣言和多洛霍夫决斗,但他不断地探索生活的真谛,加入共济会,积极参加慈善事业,主动帮助他人,努力想实现博爱的可能,寻求安宁和内心的和谐。皮埃尔的性格又是发展变化的,经历也是丰富多变的。他半推半就地与海伦结了婚,一瞬间从私生子变成了继承人,从浪子变成了富翁,从厌恶海伦到爱上娜塔莎,从雅各宾派到共济会,经历了战前战中战后,从贵族老爷到俘虏再到重获自由,从年轻气盛到后来的好学深思,每一次经历,他都会有思想上的转变,性格随之发生变化,并且心灵也在不知不觉中实现蜕变。

与托尔斯泰一樣,茅盾也创造了性格富有双重性、变化性,充满矛盾的人物形象。如《子夜》的中心人物吴荪甫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本家的典型代表。一方面他阅历丰富,有超强的别人不具备的胆量手腕,另一方面不可避免地具有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他事业心强,有雄心,有胆量有能力,善于用人,在与屠维岳较量之后,他“慧眼识英雄”,果断起用了他。同时,他与工人尖锐对立。增加工时却锐减工资,随意裁减工人,用卑鄙阴暗的手段瓦解工人组织,镇压工人的反抗运动。他对待同行同样无情,为了自己的利益乘人之危,凶残地兼并同行,毫无怜悯同情之心,资本家的贪婪和狠毒表露无遗。他的性格具有双重性:外强中干,色厉内荏。他时而满怀信心、果敢利索,遇事好像胸有成竹,时而却沮丧消沉、心怀疑虑,往往惊慌失措。在工厂里吴荪甫奉行的是资产阶级现代管理制度,然而在家庭中实施的却是落后的封建专制。他的这种复杂矛盾的性格真实反映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另外,他的性格也是发展变化的。事业兴旺时,他派头十足,君临一切,指挥一切,后来事业不景气时,他举棋不定,垂头丧气,怨天尤人。

三、结语

比较两部作品,可发现茅盾融托翁的人物形象塑造法与中国手法于一体。西方现实主义小说描写人物时偏向于摹写法,而中国小说则偏向于类型化的白描法。白描法用寥寥数笔就可以将一个人物的个性鲜明地刻画出来,但只是一个轮廓,只表现出人物最突出的一面。而摹写法,像油画一样,人物形象处于中心位置,在作者强烈的主观感受下,用大量鲜活的语言来渲染、刻画人物的多方面特征,于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人物,令读者产生鲜明印象,引起共鸣。《子夜》的主人公就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有典型性格特征的、经过作者精雕细琢的、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典型人物。

参考文献:

[1]茅盾.子夜[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2.

[2]林海.《子夜》与《战争与和平》[J].时与文,1948(23).

[3]薛国栋.浅谈列夫·托尔斯泰对茅盾《子夜》的影响[J].榆林学院学报,2009(5).

[4]张正华.浅评《子夜》的人物形象及艺术风格[J].河南农业,2008(1).

[5]赵红石.历史考验下的俄罗斯贵族——谈《战争与和平》中的两类贵族形象[J].科技信息,2009(20).

猜你喜欢

人物塑造
现实百态,人物众生
论戏剧表演与人物塑造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