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纪录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呈现

2017-07-21张诚平

采写编 2017年3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

张诚平

内容提要:在我国,通过纪录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传播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方式,但非遗类纪录片数量众多,却大多流于形式和表面,呈现出的只是一段简单的记录影像,能将非遗文化精髓与纪录片特有的艺术魅力相结合的纪录片可谓凤毛麟角。如何将传递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与大众审美需求相结合,是纪录片创作亟需突破的窠臼。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于2016年推出的《功夫少林》可谓此类纪录片的典范。

关键词:纪录片;非物质文化遗产;《功夫少林》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纪录片兼具技术和艺术的双重媒介属性,是保护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方式。但随着当下影视作品泛娱乐化之风甚嚣尘上,大多数非遗纪录片仅仅是一段枯燥的影像记录,缺乏艺术审美的考量和市场传播的需求,致使非遗纪录片日渐式微。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与河南电视台联合制作的大型纪录片《功夫少林》则突破窠臼,成为此类纪录片的典范。

一、纪录片在非遗文化中的价值“秘笈”

少林功夫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在嵩山少林寺这一特定佛教文化环境中历史地形成,以佛教神力信仰为基础,充分体现佛教禅宗智慧,并以少林寺僧人修习的武术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传统文化体系。少林功夫是各类影视剧所经常使用的题材,可在部分影视剧对少林功夫的二次创作中,加入了各类虚构的渲染和夸张,使得大多数人并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少林功夫,甚至有人并不相信真的有功夫的存在。而纪录片《功夫少林》通过5集的时长,集中展现了中华武术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与中国传统功夫人自强不息的爱国主义精神。

少林功夫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具备常规文物遗产的物质实体性,也就意味着它很难以固定的形式凝固在某一时空里,少林功夫所呈现的内涵需要一个载体,也就是少林功夫传承者的本体身上《功夫少林》的创作团队学习了《舌尖上的中国》《我在故宫修文物》等广受好评的纪录片,不执拗于功夫动作、少林景色等传统表现手法,将更多的镜头对准了这些普通少林功夫习武者的故事,讲好功夫故事,才能更真切地传播功夫文化。如在第四集《江湖》中,从特种护卫高手释行风、台湾少林功夫传承者以及打拼在演藝圈的功夫明星的习武之路上,展示了他们不同凡响的功夫人生。

《功夫少林》叙事手法上强调电影化表达,每个人物都要鲜明的性格,每个故事都要有起承转合的完整情节。在现下流行的航拍选择上,《功夫少林》则独具匠心,不用大气但却空洞的航拍,而是每一个航拍画面中必须有主人公,并且要从主人公的眼神开始拍,并且不允许出现任何差池和闪失。这意味着对航拍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对技术与品质的执着坚守,磨砺出5集精品纪录片《功夫少林》。

二、纪录片在非遗文化中的传播“绝学”

拉斯韦尔在1984年提出:大众传播是社会遗产代代相传的重要保证。大众传播媒介充分发挥自己的技术优势和舆论力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传承、积累和创新进程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纪录片作为现代传播的一种媒介,不仅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音像的方式保存下来,还能利用纪录片的直观性和真实性去影响和感染大众,唤起整个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与思考。

《功夫少林》在对少林功夫的传播方面,表现出了大国情怀与国际视野。作为央视纪录片频道重点纪录片制作项目,摄制组用了长达3年时间穿越欧亚大陆8个国家,详细、深入地记录了少林功夫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发展状况。《功夫少林》从拍摄伊始,就将传播对象不仅仅局限于国内,而是立足当下,向全球观众展示21世纪的今天,少林功夫与少林功夫传承者的真实传奇,揭秘少林功夫背后深藏着的中国人的生存智慧与生活哲学。

从《功夫少林》传播策略上看,既植根于中华民族功夫文化的本土性,又可以为世界所理解的那些功夫文化做出解释,在保持自身功夫特性的同时兼顾与世界文化的沟通,表现出全球化视野。《功夫少林》不仅用纪录片手段记录和保护少林功夫这项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利用纪录片所特有的直观性和真实性去影响和感染大众,唤起整个社会对以少林功夫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致力于提升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领域的软实力,推进我国从文化大国迈向文化强国的进程。

三、纪录片在非遗文化中的传承“功夫”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精神与情感,代表着一个民族的过去和现在。纪录片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机结合,应在坚守非物质文化遗产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力求纪录片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市场价值最大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成为未来解读今天文化遗产的重要资料。

纪录片作为一种自省人类过往历史和现实进程的独特影视方式是不可替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纪录片艺术相得益彰,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为纪录片提供了独特的表达空间,同时影像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就此被保存下来。纪录片作为一种影像方式,之所以能够超越语言文字沟通世界,正在于记录变化的、动态的事物时,具备客观、形象的表述能力。正是基于这种特性,纪录片能够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去、现在、甚至于未来的变化趋势如实呈现,从而成为一种“活态文献”。在《功夫少林》中,很多少林民间功夫高手第一次集中在电视荧屏中亮相,遗憾的是,历时三年的拍摄中一些德高望重的少林功夫老拳师相继离世,但纪录片为他们留下了最后的珍贵功夫影像。

少林功夫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算保护水平和传播效益较高的种类,我国还有许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鲜有人知,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在逐渐消逝。充分利用纪录片这一影像载体,去保护、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髓,《功夫少林》传递出了一部纪录片对非物质文化应有的价值呈现。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少林功夫[EB/OL].http://baike.baidu.com/item/少林功夫.

[2]权玺.大众传媒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功能与缺失[J].北方传媒研究,2008,(1).

[3]杨国兴.影像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作用及方式[J].民族艺术研究,2015,(3).

(作者系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播电视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
纪录片《闽宁纪事2022》在闽开机
Rough Cut
等待
超级蚁穴
私藏家:它们真的很好看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