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好行业期刊深度报道
2017-07-21王志敏
内容提要:深度报道往往以记者采访为基础,行业期刊的深度报道为了凸显专业性更需要记者准备好具有专业深度的问题,引导采访对象完整、精彩地回答,以充足的论据表达出独到的报道思想。
关键词:深度思想;采访提纲;专业性问题
在2014年“中国媒体融合发展元年”开启之际,微信传播平台等新媒体迅速蔓延到各个行业领域,传统纸媒遭遇断崖式衰落;但短短三年不到的时间,很多微信公众号也被“打入冷宫”。在“城头变幻大王旗”的传媒领域,谁能够笑看花开花落,淡看云卷云舒?只有秉持着“独家、原创、深度、专业”理念,坚守“内容为王”阵地以质取胜,方能长久立于不败之地。
一、精心设计采访提纲
行业期刊的深度报道常用人物专访和企业通讯两种方式,都以记者的采访为基础。即记者有备而来,事先怀着一个比较明确的、专门的采访目的到现场去与采访对象面对面,按照预先准备好的既定方案或计划进行。
(一)人物专访的采访提纲。专访强调的是“专”,即访专人、谈专题。
第一个要点是找对人。进行专访的对象应该是记者事先经过选择的“特定的被访问者”,选择的原则应该是事件的关键人物,具有代表性、权威性。
第二个要点是找对问题。为了突出专题性,要根据报道的需要、读者的需要,选择特定的问题。
第三个要点是独家角度。不要人云亦云,不要面面俱到,要选择新颖、独家的角度,获得独家的新闻价值。
为了具备以上三个要点,记者必须精心设计采访提纲,包括设计问题、问题的结构、提出的顺序。
(二)《国际工程与劳务》杂志采访提纲。以笔者于2015年5月提交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国际能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三峡国际)的采访提纲为例。
1.上次采访时,中国水利电力对外公司刚刚并入三峡集团,您已开始运用三峡集团的资金优势大力开发巴基斯坦的清洁能源——水电、风电、太阳能等。如今在我国“一带一路”战略下,作为三峡集团旗下唯一在巴开展经营国际投资业务的三峡南亚公司董事长,请您谈谈公司成立的背景、使命及发展愿景。
2.三峡南亚公司创建伊始,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IFC)投资1.25亿美元,成为公司的创始股东之一。贵公司展示了怎样的经营理念和竞争优势坚定了IFC与公司在巴基斯坦合作的信心?
3.与IFC的合作将为贵公司带来哪些利好?对国际投资机构将起到怎样的示范效应?
4.请介绍中巴两国政府都给予充分重视的克洛特水电站项目,参与该项目投资建设对于公司有怎样的意义?
5.丝路基金基于怎样的考量将第一笔资金投向贵公司的克洛特水电站项目?目前该项目还吸引了哪些投资?贵公司如何管理这些资金?如何实现投资回报?
6.在参与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中,贵公司如何发挥主导作用,带动中国标准、中国技术、中国制造“走出去”?在巴基斯坦的投资运营将形成怎样一条“中国”产业链?
7.您认为贵公司在巴基斯坦市场经营的成功得益于在哪些方面打下坚实基础?可以让您引以为豪的经验有哪些?
8.您个人在巴基斯坦市场经营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资源,目前已经完成从承包商到投资运营商的华丽转身。在“一带一路”战略指引下,亟需转型升级的中国承包商可能会更多地尝试进入国际投资领域,您有哪些忠告?
9.贵公司在运作克洛特项目的同时还在积极促进哪些项目?处于产业链的高端,贵公司将在怎样更高更广的平台上实现可持续发展?
2015年4月,丝路基金第一单花落巴基斯坦卡洛特水电项目,引起社会媒体广泛兴趣。但笔者发现所有的关注点都落在丝路基金上,普遍没有对世界银行旗下国际金融公司(IFC)的投资、卡洛特水电项目建设的战略意义、三峡国际获此项目的背景等进行深入发掘,而这些正是值得行业期刊关注的问题。
(三)企业通讯的采访提纲。企业通讯素材庞杂,有记者采访的人物对话、现场观察资料、企业提供的背景资料等等,如果没有一个主题来统帅就会变成一堆凌乱无序的资料,不能组成逻辑清晰、条理分明的通讯报道。以对中国葛洲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葛洲坝集团)的通讯报道为例,葛洲坝集团从计划经济时期的老国企发展为当今我国“走出去”行业的排头兵,在转型升级中自主探索新的发展方向。
我们将通讯报道的主题确定为——挖掘企业快速发展的内在动因,总结转型升级的先进经验,为行业科学健康发展树立标杆,共享发展经验。
实地采访期间,以大纲为导向有条不紊地专访了集团董事长、与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一对一的访谈,搜集到丰富的写作素材。
采访提纲的设计过程也是记者为采访而提前做功课的过程。这种热身活动,帮助记者了解熟悉采訪对象,以便在采访时提高自觉性、减少盲目性,为主导采访进程做准备。尤其是在问答式专访中,记者的提问本身就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记者的风格与智慧。一定意义上,有高质量的问题才会有高质量的采访。
二、把握住难得的采访机会
采访是一场目的性明确的思想交流,具有时间的规定性和不可重复性。如何有效地利用有限时间,引导采访对象完整、精彩地回答所有预先设计的问题,考验着记者的智慧。
(一)主动拉近与采访对象的心理距离。可以在上交的采访提纲中设计一个拉近距离的问题,但有时要靠记者的临场发挥。
例如,在葛洲坝集团申请采访董事长聂凯时,一开始遭遇了“冷处理”。在多次要求下,聂凯董事长才答应接受采访,见面后他的第一句话是“我从来不接受媒体采访,公司的各项工作都很详尽地写在年度报告里。”笔者说:“的确公司的年度工作报告值得我们仔细研读。我们这两天接触到工作在各个岗位的员工,其中不乏“葛二代”(葛洲坝集团员工的子女),大家骄傲地说着“葛普”(他们幽默地称公司流行口音为葛洲坝集团普通话),自豪地做葛洲坝人。我们深刻感受到员工们对企业忠诚、以企业发展而自豪。这种企业文化是怎样建立起来的?” 笔者用这句话表明了希望做好宣传工作的真诚态度以及与公司员工间已经建立起来的亲密关系。聂凯董事长听完哈哈大笑,说“我做所有事的出发点就是为了他们高兴!”隔阂打消,采访如期进行。
美国新闻学家麦克道格尔说:“最好的采访是在一种自然、友好、非正式的气氛中进行。”一般来说,第一个问题就要创造这样一种谈话的氛围。
(二)提高访谈的专业深度。专访是由特定的人物谈特定的话题,所以采访不能光“打外围战”,还要能够提出专业问题。具有专业深度的问题,来自采访者对专业知识的积累、对采访对象的研究与了解。记者只有具备了这些素养,才能够与采访对象在一个对话平台上。
在上例专访中,我并没有将采访的重点放在社会眼光聚焦的丝路基金上,而是更关注三峡集团为巴基斯坦设计的整体水电开发方案,因为这个整体开发的流域避不开印巴争端集中地,而且水资源争夺是印巴冲突的潜在催化剂。那么引进世界银行旗下国际金融公司(IFC)成为公司创始股东,是否在资金之外另有深意?世界银行以扶贫为主要目标,以往都是与各国政府间开展合作,从未投资某家公司共同开发项目,三峡集团凭借什么获得了IFC的青睐?这一打破常规的举动带来了怎样的示范效应?
这些问题触及到王绍峰董事长多年深耕巴基斯坦市场的高瞻远瞩及艰辛,他用鲜明的事例彰显了中国企业家开拓国际市场的智慧与勇气。
成功的采访是记者与采访对象酣畅淋漓的谈话。搭建对等的谈话平台、专心投入地对话、起承转合引导采访对象并找到谈话的兴奋点,由此完成的访谈是高水准的,不仅获得了采访对象的认同,也为今后的再次合作打下良好基础。
三、深度报道的写作技巧
行业期刊的深度报道不论是人物专访还是企业通讯,不论以问答式或散文式成文,衡量成败的核心要素是能否表达出独到的报道思想,论据是否能支撑起中心思想。
(一)还原事件来龙去脉。记者需要审视自己是否已经深刻认识了事件的形成原因、背景和过程;是否能看到事件中或背景中错综复杂的关系;是否清楚事件所波及的影响;是否基本把握了事件的发展趋向等等。只有清楚了解到这些,能够还原事件原本的来龙去脉,才可能写出深度报道。
(二)选择一个视角突出中心思想。深度报道需要宏观的视角,选材必须为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服务,尽量从一个视角阐发问题,将焦点聚拢在一个观点上。例如,对三峡南亚公司王绍峰董事长的采访,可选的角度很多,权衡之后我选择了资本国际化作为中心思想。因为:第一,这是目前中国承包商的短项,急需提高;第二,三峡南亞公司的资金运作模式可堪为样本;第三,中国企业转型升级成为国际投资商必须学会资金运作。
(三)形式要为主体服务。行业期刊不同于一般社会报刊,深度报道更偏重于理性的分析与论述,为了凸显效果可以适当地加入抒情与修辞,但不需要过分文学化的描写。讲故事不是深度报道的目的,深度报道应以提供一种对事实的认知为诉求,即报道有价值的思想。
写好行业期刊的深度报道并非高不可及,“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除了写作功底,归纳起来是很简单的三句话:认识人,了解事,明白礼。
(作者简介:王志敏,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国际工程与劳务》杂志社副编审,研究方向:新闻写作与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