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核心职业素养全过程关注基层团组织学生活力提升及对策研究
2017-07-20王菊李金龙
王菊 李金龙
摘要 高职院校学生群体不仅是职业教育的主体,也是共青团在组建基层组织发展中的重要力量。在新的发展时期,学生群体在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文化需求方面的诸多变化,使高职院校共青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问题和挑战。研究新时期高职院校基层团组织活力建设问题,既是适应现实变化的理论要求,更是未来高职院校承载共青团发展事业的时代使命。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基层 共青团 组织活力
高等职业院校共青团工作是高等学校共青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院校的共青团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不仅体现着共青团青年组织的引领和号召能力,而且直接关系到高等职业教育所培养出的人才群体,能否有效服务于未来国家行业发展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需求。根据共青团的十七届二中全会通过的《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共青团工作五年发展纲要》(简称《2014纲要》精神,未来的共青团组织工作,一是要发挥团组织在社会参与中的枢纽型作用,激发青年社会组织活力;二是要实现主要靠单位资源向社会资源并重的转变,由自上而下的行政化动员转向自下而上的群众化动员。
班级团支部是学校共青团工作的最基层组织,高职院校的班级管理工作一方面属于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另一方面承载着共青团组织发展工作最基层的使命。
1基层组织发展变化和当前共青团管理模式之间的矛盾
从基层班级团支部的建设发展来看,传统组织管理模式下的行政班级,因为共青团的基层组织建设需要,班级管理工作兼具了“行政管理”和“团建管理”双重任务,管理团队也因此分为“班长团队”和“团支部书记团队”两股管理力量。这样的管理任务和管理团队被认为是我国学校共青团的传统管理模式,一直以来被各中小学和大中专院校沿用。
在中小学教育管理现实中,由于教学内容和学习模式统一性,班级的“行政管理”和“团建管理”之间没有明显区别。在是高等职业教育阶段,出现了班级“行政管理”和“团建管理”之间的矛盾,究其原因一是基于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实行“学分制”和“实习实训”管理模式;二是校園“职业文化”和学生“职业素养”建设培养的专职专业化需求;三是当前学生因多元文化需求形成的“青年组织”形式多样化发展需求。当前,基层行政班级虽然是“行政管理”加“团建管理”两者重合的管理模式,但基层组织活力却呈现出“1+1<2”的管理效果。譬如,班级管理中团支部书记没有真正在团的组织引领工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基层团支部组织活动总是要服从上级团组织的部署,在强大的政治动员下虽然表现出成员众多,结构严谨,但在活动的参与方面却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行动临时化、活动表面化、参与被动化和服务业余化特征。
2高等职业院校共青团基层组织活力提升对策
高等职业院校共青团基层组织活力提升对策研究,一是要注重共青团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后备力量的政治合法性意识培养;二是要基于我国共青团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和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四个方面的职能需求。三是要服务于高职院校“职业文化”构建和学生“核心职业素养”培养工作。
2.1激发团干部职业化引领能力
在高职院校的基层团支部,会出现团支部书记能力弱于班长,唯班长“马首是瞻”的现状,最终出现了“行政管理”加“团建管理”两者重合的管理模式却呈现出“1+1<2”的管理效果。
共青团的基层团组织干部,需要具备一定的“胜任素质”,指能将某一工作中有卓越成就者与普通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深层次特征,他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等。同时,根据学生团干成长过程中:大一的探索适应阶段、大二的稳定发展阶段和大三的成熟阶段三个特征,通过选任同一专业中处于稳定发展阶段的大二优秀学生,到大一同专业班级中担任团支部书记,可以有效增强高年级同专业优秀学生在低年级学生中的职业引领和示范效果。
2.2分类培养班级成员项目化管理意识
高职院校学生群体存在学习能力、生活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应变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性,学生的不同需求也会随之而来。“关注需求,分类指导”思路能够相对符合基层团组织学生培养规律。
当前,“项目化”运作方式因其明确的目标性和有限阶段任务性特点成为高校共青团的一种重要工作方式。从管理学原理的“组织工作”的几大职能分析,目标设立职能是激发组织活力的关键。在运用“关注需求,分类指导”思路的同时,引入“项目化”管理思维,引导团组织中不同需求的个体或群体,通过项目申报方式设立学习和工作目标,自下而上地获得班级团支部、上级团总支和团委的支持。
2.3构建专业性志愿服务团队
“核心职业素养”养成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也是检验高职院校培养符合国家职业发展人才需求工作的重要指标。在校学习期间,学生与社会相对分离的培养现状和社会要求学校对学生培养与社会发展实现“无缝对接”的现实差距,可以通过共青团基层组织的志愿服务工作得到有效弥补。
高职院校共青团的志愿服务工作,因为规模小,影响力弱,综合实力欠缺等不足,无法与同一区域的普通本科或重点院校相媲美。但是,高职院校共青团基层组织可以通过发挥各自专职专业的职业优势来另辟蹊径,如积极结合职业优势,打造专业志愿服务团队,利用业余时间走出校门与企业合作,达到培养核心职业素养,与行业紧密对接,增强职业团队合作意识等诸多效果。
2.4设立流动性青年维权岗位
共青团的青少年维权工作是推进国家依法治国战略部署的重要组成部分。共青团的青少年维权工作服务对象是针对35周岁以下的所有中国公民。团的十七大对共青团青少年维权工作的基本框架是由推进法制化维权进程、完善组织化维权机制、构建社会化维权体系三方面构成。
高职院校基层共青团组织的青年维权工作不仅关系到国家依法治国战略部署在基层的贯彻落实,还关系到高职院校校园安全生产与综治维稳工作的重要方面。由于当前共青团没有直接承担行政管理职能,所以团必须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基层团组织可以探索设立以基层团支部为单位的流动性青年维权岗位,主要负责组织将团员青年或青年组织的维权诉求向学校或者有关法制部门申诉。流动性岗位设置的初衷,一方面是要给予基层组织内部所有团员青年一个组织维权的机会,激发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是通过流动性服务给予组织成员换位思考的体验,增进团组织维权工作的实际效果。
2.5团员青年管理身份注册
中国先进青年组织代表的共青团,在迎接“互联网+”时代到来之际,其传统的层级式团员身份管理模式,在面临当前青年们价值观的多样性和个性的丰富、政治意识淡化与新的政治参与特征、更为频繁的流动和自由的选择、活跃的青年社会组织、青年网络生存方式等变化时,充满了机遇与挑战。
各级共青团组织可以探索借助“互联网+团员管理”手段,采用“指纹化信息认真团员身份管理模式”,告别“团组织关系转接时代”,突破行政管理瓶颈,激发团组织建设活力,打通青年团组织在不断应对社会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政治合法性通道。
3结语
从当前国际青年组织的发展特征来看,在组织环境、组织目标、组织结构和组织运行方面呈现出了以日本、澳大利亚为代表的政府主导与社会多元参与服务管理体系,全世界范围内崇尚的组织结构扁平化,以英国为代表的突出青年主体性与自主性,以印度为代表的服务呈现专业性和针对性等特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相比之下,我国的青年组织尤其是高职院校当中的以班级团支部为单位的青年组织,还有很多组织建设改革和发展方面的问题值得深入探究。
★2016年度全国学校共青团研究课题成果
课题批准号:2016LX286
课程名称:高等职业院校共青团基层组织活力提升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