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之意、之难与之行
2017-07-20张乐琼荆婷叶敏
张乐琼 荆婷 叶敏
摘要 在国家“人才强国战略”的持续推动下,高等院校作为培养和塑造国家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场域,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教育活动,不仅有益于推进国家富强、民族和谐和民生保障,且有益于助推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修缮和落实。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存在着:缺乏前瞻性的德育观念、缺乏聚合性的师资团队、缺乏实战性的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的舆论导向四大核心问题。因而,建议从固化德育教育理念、深化师资队伍建设、优化课程教授形式、强化舆论监管力度四个层面进行改进,旨在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培养优质人才,助力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关键词 高等院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现实意义 践行路径
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贯穿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各领域。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做出重要批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高校办学育人的全过程。可见,积极开展思想教育活动,将道德育人的理念深入高校,对高质量人才的培养与输出以及国家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意义重大。
1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实意义与诉求
1.1现实意义
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说》中强调:“少年强,则国强。”谈及教育,亦是如此,即“教育强,则国家强”。在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国家“人才强国”发展战略布局的需要。近年来,我国无论是在经济社会稳定、增长速度、民生改善、强国强军,还是在对外开放、国际交流与合作上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惊叹之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前行道路上面临的挑战与阻隔却依然不可小觑。当前,我国正处在前所未有的变革调整时期,面对国际敌对势力的虎视眈眈,改革开放的社会形势下各种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纷繁复杂,建立中华民族的本土文化是当前中国社会的迫切需要。对于思想价值观念的建设,抓好重点人群是關键,大学生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的潜在力量,是国家最宝贵的人力资源。因此,为了加快推进国家完成繁荣富强的崇高使命,高校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显得时不我待。
第二,高校“双一流”建设目标达成的需要。据教育部统计,2016年全国普通高校的毕业生攀升至756万人,相比2015年增加了7万人。高等教育事业由于高校招生人数的增长,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21世纪中叶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目标的推动下,在密切关系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前提下,培养具有具备爱国情怀、强国报复和科学知识的卓越型人才就成了高校现阶段人才培养的重要担当。
第三,个体“全面发展”培养目标实现的需要。2017年1月10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新形势下,高校应顺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切实把握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理论体系,按照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对学生的思想素质做出精细化的培养,推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文化和价值自信以及综合竞争力和人才吸引力。
1.2现实诉求
1.2.1设施设备是基础保障
创办一套信息含量丰厚、形式多样且有趣便捷的知识传播体系,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深入贯彻和落实的基础要素。除高校经典的学习设置设备,如图书馆、宣传栏、校园广播之外,互联网+教育、线上网络课程、专题学习网站、微格教学等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也正大举融入高校的人才培养,多样化的学习形式便于透彻理解思想政治理论的深层含义,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1.2.2师资队伍是核心保障
组建一批具有优良思想素质,优质教学能力且拥有优秀潜质的师资队伍,是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深入贯彻落实的核心要素。在大学生三观塑造的关键时期,加强高校教师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树立师德形象对学生成长成才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根据杜威“教育即生长”理论可以推论,高校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会在某一时间段组成当时的社会,决定时代的性质。因此,高校重点加强以师资建设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道德建设,对于确保国家价值观的有效传播与贯彻意义重大。
1.2.3课程设置是关键保障
开设多门深入浅出、涉及多元且贴近实际的思想政治课程,是促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深入贯彻落实的关键要素。通过显性课程学习,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理论基础以及重大历史和现实意义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进而在心理上产生同化和认同。除显性课程设置外,隐性的思想政治形式也具有指导意义,如湖南农业大学近年来在寒暑假召开的以“践行八字真经,投身四个全面”、“青春建功十三五,携手共筑中国梦”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及每周组织召开的主题班会、组织生活会等,即是在行动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了贯彻。
2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存问题
2.1缺乏前瞻性的德育观念
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前瞻性的德育观念即将教育决策放眼于教育长远发展的目标,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当前,在国家做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战略决策的指引下,高校办学也应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高校前瞻性德育观念的缺失,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领导层面缺乏前瞻性的教育眼光,导致人才培养方案的“失重”。比如近几年,高校通过短时期内提升毕业生就业率、研究生录取比例,提升竞争的软实力,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重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而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甚至以企业择人标准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殊不知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教育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其二,高校教师不注重德育课堂的引领作用,只是单纯将知识点传给学生,而忽视知识背后所蕴含的为人修身的道德价值。高校的教育首先还是应该以思想教育为本,做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既提升其科学文化水平,又积极塑造其人文精神,注重科学文化、道德素养与意志品格的和谐统一发展。
2.2缺乏聚合性的师资团队
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离不开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当前,高校教师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担当,现实中却常常出现力不从心的无奈局面,其主要原因可归结于聚合性师资团队的稀缺。所谓聚合性,聚即可理解为高水平人才的聚集,壮大师资队伍;合即发扬协同创新的精神。聚合性师资队伍的缺乏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其一,高等教育正步入大众化发展趋势,一时间,教师的招聘录用成了难题,年轻教师的学历与教学能力不达标,教育质量短时期内难以提升。据统计,2014年,每五名高校教师中仅有一名教师是博士学位,部分欠发达地区的本科院校拥有博士学位的比例甚至是低于平均值,凭借每年仅为2%左右的增涨速度,这连高校对专任教师的需求都满足不了,那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高学历师资队伍的组建就更是难上加难。其二,在新进教师急增的影响下,教师队伍的学历、职称、人缘的结构都会相继发生变动。专业科研团队的组建需要长时间的磨合,团队问缺少渗透协同创新的理念。即便聚在一个团队,也难以形成合力,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带来不少阻隔。
2.3缺乏实战性的课程设置
理论联系实际方能出真知,在课程开展中融入实战性环节,即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局限于课堂传授,而且要深入日常实际。而高校实际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往往专注于理论的传授,对实战性的课程设置不予重视。如XX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设置,虽然将“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律修养”、“中国近现代教育史”、“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作为必修课程,但是课程的实践部分仅要求学生上交实践报告,对于实践环节缺乏明确的组织、检查与评价机制,又加上课程评价体系中理论占80%,实践仅为20%,导致学生参与实践的动机与效果大打折扣。
2.4缺乏科学性的舆论导向
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大多限于教的層面,而未能让其成为一种校园主流文化,缺乏舆论对传播的正确、科学导向。恰逢信息化智能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对社会大众而言也成为了现代生活的主流。在网络世界里,信息千变万化,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思想观念、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生活方式交织汇集,对大学生来讲,思想观念尚且不稳定,这些负面信息相比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又更容易学会和接受。长此以往,就会造成大学生的思想价值体系紊乱,给国家精神、民族文化的传承带来深重危机。
3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践行路径
3.1固化德育教育理念
从古至今,德性修养一直被放在我国教育的首位。古代“四书”之一的《大学》中首句就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中共十七大提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十八大报告又首次将“立德树人”确定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并进一步指明了今后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作为当前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撑与文化引领,而且是推进社会进步的道义基础。因此,高校育人方针也应首先加强观念上的认识与认同,将培养有道德的公民作为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部分,其次才是提高学生的专业化水平,全面提升人才质量。
3.2深化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深化师资队伍建设应渗透到教师职业生涯的全过程。一方面,高校要严把新教师的引进关,严格建立与实施教师的招聘引进制度,不仅要满足学历、教学、科研水平上的要求,道德层面也是重点考虑因素之一。另一方面,切实提升在职教师的素养,加强师德建设,可对教师开展定期的交流培训,鼓励教师出国(境)研修,加快推进普通教师向骨干教师进而向专家型教师的转型。
3.3优化课程教授形式
课堂教学作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场所,深化课程改革,优化知识的传播形式对于政治思想的传播至关重要。高校优化课程的教授形式,一方面,建立详尽的思想政治课程考核与考察制度,改革思想教育课堂,在原有的教师讲授为主的基础上,变换教学形式与策略,以此提升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兴趣。另一方面,在加强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同时,还要确保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发挥隐性课堂的作用,把握高校学生思维敏捷、思想开放的特点,以多元化的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根植到学生的观念意识之中。
3.4强化舆论监管力度
在多元化舆论蔓延的感染下,高校应全面遵循党和国家宏观政策,有创造性的制定符合长远发展利益的改进措施。首先,高校应按照《意见》指示,借用新媒体势力,加强和改进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领导形式,明确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其次,联合政府机关,建立健全网络管理制度,严厉打击舆论势力。最后,借用新媒体传播导向,提升网络宣传、网络文化、网络服务的正向带动功能,加强校园微信公众号、微博关注、QQ等社交软件的正面宣传与引导作用。
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式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可以看出长期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建设,因而,高校应贯彻国家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导精神,做到以德为育人强校之基,加快师资队伍建设,改革思想政治课堂、严厉打击舆论传播势力,将社会主义的治国理念、强国方针融入高校思想建设,牢筑新一代思想观念之堤。
★本文系2017年度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72041,批准文号:鄂教思政函[2017]3号,负责人:叶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