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与考的矛盾冲突及调和机制
2017-07-20陈雪
陈雪
摘要 在当前的中小学教学中,教与考的矛盾冲突表现得尤其明显。出现这一现状的原因在于我国目前标准化考试长期占据主导地位,教师追求知识点教学,形成了“育分”不“育人”的尴尬局面。针对这一现象,我们需要逐步建立基于标准的学生学业成就评价,促进评价方式多元化,鼓励表现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教师摒弃知识点教学的模式,让学生感受语文的魅力,同时,还需借鉴国外和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经验,从而缓和教与考的矛盾冲突,提高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
关键词 知识点教学 课程标准 多元评价
1教与考的矛盾冲突及其表现形式
随着新世纪课程改革的推进,我国的基础教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纵观当前我国教育现状,不难发现还存在诸多问题,其中表现突出的问题为教与考的矛盾冲突。在任何正规的教育中,教学与考试“情同手足”,不存在无考试的教学,也不存在无教学的考试,教学与考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的两个侧面。然而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教与考的一致性却很难达成,这阻碍了学生的成长和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与考的矛盾冲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知识点教学导致考试试题的碎片化、不连贯性,难以真正有效测试学生的学力水平。(2)强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教师忽视语文学科的审美体验和情感表达,一味追求高分,形成“育分”不“育人”的教学现状。(3)语文考试试题不能有效地测量要评价的特质,试题的水平、范围、难度和认知层级部分地偏离教学目标。这些矛盾冲突是很难回避的,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承担起重任,在理论和实践中发展创新,形成良好的教学文化和评价文化。
2教与考出现矛盾冲突的原因
教与考的矛盾冲突是多因素共同影响造成的。首先,从语文本身的学科特点来看,语文学科特有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决定了语文素养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在实践过程中逐步体验、感悟和浸染。“语文不是学出来的,语文在很大程度上是熏陶出来的。”然而,在强应试教育的背景之下,学生学习的功利化和急迫性愈发凸显,学生愈是想要快速提高语文成绩就愈不得,這种不平衡的学习心理打破了学生固有的认知态度,使得学生出现倦怠现象。
第二,评价方式单一化,标准化考试长期占据主导地位。标准化考试中所存在的标准化试题,使得学生的回答必须要符合命题组所认定的“标准答案”才能得分。“从学生这一面来看,它把学生的思维捆绑住了,把活生生的学生变成为‘机器人。学生的思维能力、想像能力、创造能力、个性、灵气都给打掉了。”教学应该是教什么,才考什么,而不是考什么,才教什么,教师面对标准化试题也是无奈的。考试成为了学生应付教师任务的一项工具,而非促进教学的有利条件。
第三,考试脱离评价标准,缺乏基于标准的评价的知识基础以及相应的技术。“课程标准规定了学生在一段时间之后的学习结果,体现了国家对学生学业成就的期望。这种期望应当成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因此也应该成为评价学生学业成就状况的最重要的依据。”然而,当前评价脱离课程标准的现象依旧很普遍。清晰、明确的课程标准的表述是实现评价与课程标准一致性的前提条件。
第四,课堂评价弊端凸显,严重制约素质教育的推进。没有良好的评价方式,很难有良好的教学实践。长期以来,纸质测验一直占据中小学评价的主导地位,评价方式单一化、固定化。目前,我国课堂评价也表现出如下几种怪象:“有评无效,评价不具针对性;有评不判,评价不具诊断性;有评无价,评价不具指导性;有评无人,评价不具促进性。”高质量、高水平评价的缺失影响了教学效益。
3解决机制
针对目前出现的教与考的矛盾冲突,我们应制定出相应的调和机制,促进新的教学要求与新的教育评价范式的产生。在教学方面,教师需根据教学目标改善教学环境、氛围和教学方式;从评价的角度上来看,教师应力求实现教学目标与评价的一致性。
(1)从教学层面上看,教师应寻求自身专业发展,提高教学理念,兼具工匠型教师与专家型教师的特质。教师的个人成长离不开教师的自我反思。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教师需要对自身的教学经验进行反思,不断解构、重组,进而建构起具有教师个人特色的教学风格。学生是教师反思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元素,学生的课堂表现、纸质测验等方面所表现出的情状都是教师自我反思的参照点。同时,教师也要通过对学生表现的思考,进而反思自身教学方式、教学理念和教学风格的得失,以此进行反思性教学和反思性实践。教师的实践兼具“工匠”的性质与“专家”的性质。教师应在实践中成长,同时学习理论知识,让理论知识在实践中接受检验,进而获得自身的知识架构。
(2)从评价层面上看,转变评价理念,强调表现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形成新的评价范式和评价文化。目前,我国借鉴英国的经验,倡导评价应从“对学习的评价”(assessment oflearning)转为“为学习的评价”(assessment for learning),在政策层面上保障评价的合理性。然而,落实到具体的评价实践中,评价却很难促进学生的发展。语文测试不仅是测试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测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重视总结性评价逐步向重视形成性评价、过程性评价过渡。语文测试所具有导向、评价、诊断、反馈、预测和激励功能都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目前,我们急需形成新的评价文化,在这种评价文化中,教学不只是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点,更多的是放在了对学生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育上。这是一种情境性的、反思性的评价,因此也会促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多元化,从而缓和两者之间的矛盾冲突。
(3)从学生层面上看,探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应考心理,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提高其语文学习能力、自我测试能力和元认知监控能力。学生在语文考试中常会出现学习挫败心理,有可能连续多次成绩不理想就会对他们造成压力。学生可通过自我反思得到提升,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客观地看待自身的学习状态,学会反思,意识到自己的薄弱点所在,并有针对地通过自我暗示、自我开导、自我开发弥补不足之处。教师和家长应该多鼓励儿童,少施加压力,同时,也要尊重孩子的选择,不要设定大大超出孩子能力水平的学习目标。良好的班级氛围对于学生的学习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相反,班级中部分学生出现的语文倦怠现象会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从众心理作祟,会使得更多的学生认为语文学习没有必要,甚至会在语文课上做其他与学习无关的事。
(4)借鉴国外经验,为我国的评价体系提供参考意见,以促进基于标准的学生学业成就评价体系的建成。目前,我们可以从国际上盛行的PISA测试和PIRLS测试中获得语文阅读测试的一些经验。在PISA测试中,学生不需要复习特定的知识内容,只需运用自身已经掌握的知识、经验和能力去完成试题,因此,学生的考试压力大大减小,测试的题目能够有针对性地测试学生的能力水平。我国的阅读试题应该借鉴国外阅读测试的经验,首先,阅读文本应该能够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能够从文本中获益;其次,阅读试题应该注重情境性和应用性,保持试题同文本之间的弹性和张力,给予学生思考和发挥的空间;再次,阅读试题的难度应该有所区分,为了测试学生不同不同层级的能力水平,体现出学生之间阅读水平的差距,以此促进学生的自我改善和提升;最后,阅读试题的评分标准应该摆脱知识点得分的标准化评价模式,教师不能用固定的答案去限制学生的思维,只要学生言之成理,贴合文本意图都应判定学生的表现达到了测试目的,但这需要政策和制度上进一步的保障。
(5)关注现实问题,回溯我国传统教学和考试的经验,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语文教学的改革如果没有传统经验作基础,它就是没有生命的;传统经验如果得不到科学的分析和改造,它就是没有前途的(章熊,1998)。基于此,反观我国古代的语文教学,我们可以发现一些经验教训。古代教育重视诵读,诵读的表达方式分为吟、唱、读、说,学生长期吟诵古代经典,自然而言,也能多少从中悟得一些道理,诞生精彩观念。学生将所学篇目反复熟读直至背诵,并且结合自身的经验、体验,采取自然、不刻意的态度去思考与领悟。因此,面对当前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我们总是不能避开历史。相反,只有我们真正了解我国语文教育发展的历程和出现的问题,我们才有“发言权”去解决当下出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