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游戏促进小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实验研究
2017-07-20叶秀萍
叶秀萍
摘要 以42为小学生为研究被试,采用实验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探讨体育游戏教学对小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历经一个学期60次课的体育游戏教学后,被试学生的班级内人际互动密度较实验前的差异具有高度的显著性(P<0.01)。认为,体育游戏有利于培训小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关键词 体育游戏 小学生 社会适应能力
0前言
自2001年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提出了培养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的目标以来,以学生社会适应为主目标的体育课及其课题研究,越来越成为广大体育教师和体育科研学者关注的领域。
以往关于学生社会适应的研究,主要从学生个体对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反应来判断学生的社会适应水平,缺少从“关系”的角度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进行定量的刻画,这不能不说是体育新课程改革以来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研究的一个缺憾。
对学生社会适应的研究,除了从个人属性的角度出发,还应从学生与所处环境之间的互动的角度进行深入。因此,本研究旨在从学生之间的人际互动的视角,探讨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运动员社会适应能力。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被试
根据本研究的实际情况,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从研究者任教的学校中抽取一个班级班级的42位学生作为研究被试。
1.2研究方法
1.2.1实验法
(1)实验设计。本实验的设计模式为:实验组:前测一实验处理一后测。
(2)实验指标的选取。由于学生的社会生活主要体现在“学校即社会”的校园生活中,在校园生活中,学生的社会适应更应该体现为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以及师生关系。因此,参考已有学者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模型的界定,根据本研究的研究目的,本研究确定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测量指标为:学生在学校中的生生互动。
(3)实验过程:在开始本实验之前,采用自编的《小学生校园内生生互动状况调查问卷》对被试班级学生进行社会适应能力的同学关系维度的测量,把测量后的数据输入计算机作为本实验的前测数据。前测后,采用体育游戏的方法,对被试班级进行为期一个学期的体育教学,其中,每周3节课,一共20周,并于实验教学结束后,再次采用《小学生校园内生生互动状况调查问卷》,对被试班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同学关系进行测量,把测量结果输入计算机作为本实验的后测数据。
为排除实验过程的无关变量的干扰,被试班级在实验干预前后,除了“是否采用体育游戏进行教学”有差异之外,其他的教学情况无任何差异。
(4)本研究的“体育游戏”教学设计特征:体育游戏在本质上属于“玩”的范畴,由于本研究探讨的问题是这种“玩”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关系,因此,本研究要求游戏的设计应该符合“玩”和“互动”这样的要求,具体来说,应具备如下特征:集体性、互动性、娱乐性、规则性和不确定性。
1.2.2问卷调查法
为了了解被试班级学生在校园内与其他学生之间发生的人际互动关系,研究者设计了《小学生校园内生生互动状况调查问卷》,并于实验前后,对被试班级的学生进行了测量。施测时,采用当场填写,当场回收的方式进行,两侧测量共发放问卷86份,回收有效问卷86份,有效回收率100%。
1.2.3数据统计法
采用Ucinet6.0 for Wmdows软件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Ucinet6.0 for Windows软件是现代社会网络分析研究的专用统计软件。
采用Netdraw程序,对本研究的生生互动数据进行可视化,以直观展示学生之间互动的程度。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体育游戏”教学实验干预前后被试班级学生之间人际互动密度分析
对本研究所获得的前后测数据,进行密度分析,分析结果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采用体育游戏教学实验后,被试班级学生的校园内人际互动关系密度明显比教学实验前更大。
采用Ucinet6.0 for Windows软件的Netdraw,对己录入计算机的前测数据和后测数据,进行可视化,结果见图1。
图1显示了体育游戏教学实验前后被试班级学生校园内人际互动的密度状况,直观地验证了表1关于教学实验前后学生校园内人际互动密度的比较情况。
图1中的点表示学生,箭头表示人际互动及其方向。从图1可以看出,在体育游戏教学实验前,被试班级学生的班级内人际互动关系比较稀疏,还有部分学生处于孤立者状态,游离在生生互动的关系网络之外。而在体育游戏的教学实验后,被试班级学生的班级内人际互动关系明显比教学实验前来得紧密,整个关系网络中也没有出现孤立者,所有的班级成员都参加到生生互动的人际关系中来。
2.2“体育游戏”教学实验干预前后被试班级学生之间人际互动网络密度的差异检验
为了了解体育游戏教学实验前后,被试班级学生之间人际关系互动的差异在统计学上是否具有意义,对研究搜集的前后测数据进行密度差异检验,检验结果见图2。
从图2可以看出,利用自举法的计算结果,双尾检验的概率是0.0002,表明实验前后被试班级学生的班级内人際互动关系密度差异具有高度的显著性(P<0.01)。由此可见,体育游戏教学促进了被试班级学生的班级内人际互动关系。
2.3讨论
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生活情景中,在一定的情景中与周围的环境,特别是人互动,从而构建自身的生活经验的。对于小学生来说,主要的社会生活环境,就是学校的班级内社会生活了。
马斯诺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作为一个社会中的个体,在社会生活中需要获得交往、归属感的心理满足,这样的心理需求,对于小学生来说尤为强烈。同时,小学生由于特定的年龄特征,使得他们好动、爱玩,希望在群体中被认可、被接纳,然而,只有在群体生活中感受到成功的链接、成功的接纳,小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才能被满足。只有足够的人际互动,才能产生这样的心理满足。
体育游戏是一种人与人之前进行充分互动的体育活动方式,其本质上就是一种充满人际交往的互动过程,因此,对于参与其中的人来说,互动是其最基本的存在方式,同时,由于在体育游戏的互动中,学生之间加强了相互之间的了解和熟悉程度,这都将进一步拉近了同学之间的距离,使得下一次的课堂外的成功互动成为可能。
因此,体育游戏对于促进小学生之间的人际互动,有着必然的结果,同时,也正是这种人际互动,使得小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得以加强。
3研究结论与建议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利用体育游戏进行教学,能有效促进小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为了培养小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在以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为主目标的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体育游戏的方法进行教学,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人际互动,从而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