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言文教学中的人文观照
2017-07-20高耸
高耸
【摘要】 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指出:“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作为我国古代语言文化载体的文言文往往表现出简练、严谨、深奥艰深的特点。本文将从文言文的课堂教学实际入手,探索让文言文课堂教学的人文性和生动性。
【关键词】 文言文 课堂教学 人文性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7)05-115-01
0
《普通高中語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笔者认为,无论是文言诗词,还是文言散文;无论是精美的文言语言,还是优美的文章意境,文言文都负载着自身独有的人文价值。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将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法和现代语文教学法结合起来,一面“熟读、精思、博览”,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一方面更要挖掘文言文中的人文内涵熏陶学生,这样文言文教学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一、从文言词句中找寻人文情怀
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文言文字词教学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字词背后隐藏的思想、情感和文化。多数情况下我们都是采取现代汉语中的近义词释义对文言实词进行解释,其实我们更应该应该观照实词中包含的人文价值。
例如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庖丁解牛》“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中“依”、“批”、“导”三字,课文的注释已经很明白很通顺,老师和学生基本也就不再深究了。其实,这三个字可以进一步体会。此三字其实暗合了《养生主》中“缘督以为经”中的“缘”字,“缘”是何意?顺也。“督”又当如何讲?中、中道也。庄子以宰牛之方喻养生之理,由养生之理喻处事之道可见于此。“依”、“批”、“导”三字以庖丁在实践中领悟的宰牛要“因其固然”的道理,启迪人们处事不能强行妄为,而要合乎“中道”,依循客观规律。再如文中“怵然为戒”中“怵”字就是用庖丁在解牛时遇到筋骨盘结之处时所采取的凝神专注的态度告诫人们遇到困难时行事更要小心谨慎。“善刀而藏之”中“善”、“藏”二字亦是以庖丁成功后的谨慎教导人们凡事要含蓄内敛,不宜过分张扬。可以看出,《庖丁解牛》中这几个实词的释义并不复杂,但其实在庖丁解牛之出神入化的文字背后向人们展示了得道者的自由境界。
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树立文言文教学的人文理念。也就是说要充分开掘、体悟文言实词、虚词中的情感和意志内涵,特别要注意虚词的语法意义及其潜藏的情感韵味、意志凸显。
二、从人物及历史要素中挖掘文化意蕴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可见我们要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深入挖掘文中人物及历史故事中文化意蕴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例如人教版必修四《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载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及将相和三件历史事实,歌颂了蔺相如的逐月的品质和才能,为古代社会树立了一个全身心报效祖国的理想形象。
三、从文本延伸中拓宽人文思想
孔子以来就提倡启发式教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按朱熹的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在已有问题基础上进行适当延伸拓展,进而帮助学生弄清文章本身所包含的人文精神,然后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发”。
人教版必修五《逍遥游》中庄子所要表达的自由观很难理解,我们可以借助“姜太公钓鱼”、“许由洗耳”、“庄子持竿不顾”等小故事帮助学生在故事人物对比中理解庄子所谓的不为智累,不为情牵,不为物感,不被名扰的“逍遥”。然后再借助“颜回箪食瓢饮”的故事将庄子的“逍遥”与儒家、释的自由观相比较,既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了庄子所说的“逍遥”是一种“无待”、无欲无求的绝对自由,同时也让学生知道了儒家那种“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有待”的自由以及释的包容。还可依靠庄子的“逍遥”再回过头来解读之前学过的陶渊明的“乐夫天命复奚疑”,李白的“自称臣是酒中仙”,苏轼的“竹杖芒鞋轻胜马”,等文句,举一隅而反三,于是,学生便理解了从先秦至魏晋再到唐宋的诸多文人身上所体现的那种自由、超脱、旷达、豪放的人生哲学。
总之,文言文教学不能仅仅以掌握字词句及语法结构知识为目的,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要培养学生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而应该真正把优秀文言文的教学活动当作一种社会文化活动。把文言文教学课上成人文教育课,以人文教育带动古汉语教学,引导学生从作品的人文思想去感受语言文字的结构美,进而理解文章所蕴含的历史文化沉淀和现实意义。
[ 参 考 文 献 ]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编辑部:《中学新课标资源库》,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年.
[2]刘泽兴,《新课程教学设计》,北京,华文出版社,2002.
[3]《国学名篇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