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谢寿光与他的学术出版实践

2017-07-20杨帆

出版人 2017年7期
关键词:皮书寿光社会学

杨帆

在谢寿光身上,出版领军者与资深学者的气质融为一体,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磁场。

对于社科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而言,2017年注定意义不凡。这是他参加出版工作的第35个年头,也是他主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工作的第20年。在这一年的夏天,就在全社上下正忙着为他20年前所开创的出版品牌——“皮书”庆生之际,又传来了谢寿光本人获得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出版人物的喜讯——正所谓无巧不成书。

无论作为编辑还是作为管理者,谢寿光的身旁从不缺少荣誉:他于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成为出版系统里最早享受此项待遇的编辑之一,1996年获全国优秀中青年编辑称号,2007年入选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2009年获评第十届“韜奋奖”,其主持编辑的图书更是获奖无数。荣获本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后,他已基本实现了国家级出版奖项的“大满贯”。在他更看重的学术科研方面,也是硕果累累,他曾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以及科研岗位先进个人称号,所发表的论文大多被新华文摘和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2016年凭借《学术出版与中国话语体系建构》一文获得第六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科研论文奖。然而,仅凭奖杯和证书还不能完全展现这位出版领军者职业生涯中的斐然业绩。

在全国500多家出版社管理者中,谢寿光可谓独树一帜。这种独特性不仅在于他是当今出版界执掌一家出版社时间最长的社长之一,更在于他20年来不断的开拓创新带给社科文献出版社的质变——在他的带领下,这家出版社从一个员工不足30人、年出版图书不足100种,随时面临被合并风险的小社发展为员工人数380余人,年出版品种超过2000种,资产过3亿,销售收入近3亿,无论是规模还是影响力均居全国前列的专业学术出版机构。

“做国内最好的学术出版社,搭建全方位的高端学术出版平台,推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研究发展”,过去20年间,谢寿光在社科文献出版社描绘并实践着他的“中国学术出版梦”。如今社科文献出版社凭借皮书系列、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丛书、列国志、甲骨文等众多精品图书以及在数字出版方面的卓著成绩奠定了自身在中国学术出版界的翘楚地位。而在谢寿光看来,这一切仍是刚刚开始。

双重底色

成为社长之后,谢寿光几乎没有享受过一个完整的假期。“有超过半数的周末,都是在各地的学术会议上,与学者们一起度过的。”他告诉《出版人》。在从事出版行业的35年时间里,他“混迹于”国内国际的人文社会科学界,自称为“学术票友”,他带研究生、承担国家社科基金等各类课题,每年完成的课题成果完全能达到中国社科院创新工程考核标准。有关学术的一切几乎挤占了谢寿光大部分业余时间,相比之下,学术出版的所有工作反而成了“业余”,但这被他视为人生的最大乐事:“毕竟我原本就对学术情有独钟。”

社长之外,谢寿光的另一重身份是中国社科院二级研究员,国家社科基金社会学终评专家,并在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社会组织管理、学术出版研究、文化产业发展、智库研究等学术领域均颇有建树。作为厦门大学哲学系的毕业生,谢寿光走上社会学的道路并不寻常——1986年到1996年,谢寿光在主持《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编辑工作的过程中,自学完成了社会学理论和方法的较为全面的知识积累。在那之后,谢寿光从来没有中断过对社会学的研习,今天的他认为自己“虽非科班出身,但在社会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上,绝不会亚于任何一个经过专业训练的人”。

或许正是因为身份和问学方式的不同,谢寿光并没有在研究的道路上越走越窄,反而练就了一身从研究者的角度去反观编辑出版实践的功夫:“我在管理出版社的时候,一直强调要有社会学的想象力,就是说我们应当学会用社会学的概念去分析很多东西。”正如他把哈贝马斯的公共空间理论转化为国内出版社最具文化氛围的咖啡交流区一样,在对出版社的管理与运营上,他也在社会学专业中受益良多。

虽然内心深处最理想的职业是“做一名学者,当一个教授”,但谢寿光从来不曾因为选择了出版行业而有一丝悔意。在他看来,知识的整理一直都是一项融合了大量创造性内容的工作,而编辑在学术进步的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丝毫不弱于作者、学者,至少在历史上是如此:从《四库全书》《康熙字典》到上世纪80年代的“新知文库”“走向未来丛书”,正是一批批出版人的努力,催生了学术文化的一座座高峰。

“今天很多人把编辑单纯理解为给别人做嫁衣裳的行当,我认为这是对出版行业和编辑专业的矮化。”谢寿光表示。他所理解的编辑从来不是文字匠,在大数据时代尤是如此。“编辑是内容价值的发现者,是站在时代知识前沿的人。如果做到这一点,无论技术进步到何种程度,无论机器人有多么聪明,编辑的作用都不会被取代。”

而谢寿光的更高期许是建设一道出版和学术进出自如的“旋转门”。在他看来,对于一个专业的出版人而言,编、研二者应当是合一的,而且可以相互转化。“我们的学术要想进一步发展,需要更多有出版经验的学者的参与;而中国要想真正成为出版强国,则要靠大量学者身份转换为出版者。”或许是受到自身“编而优则研”经历的启发,谢寿光把社科文献出版社当作一片试验田,尝试将其打造成一家研究性的出版社:“社科文献社近年来吸纳了大量的学者型编辑,在我们这里可以把高校里社会学的专业课开全。”

创新的沃野

纵然身为“50后”,谢寿光却是整个出版社里最早使用苹果手机的人之一——持续的观察研究带给谢寿光这位出版领军者的不仅有知识,还有对新生事物强烈的好奇心。在其出版生涯中,谢寿光也一直以改革的探索者和出版新业态的开创者的形象示人。在谢寿光看来,是否具有创新精神“与年龄无关”:“出版的本质是创新,是要和时代一起脉动的。哪怕有一天停止创新,就会迅速落伍出局。”

把时间拨回到20年前,正是谢寿光所开创的“皮书”这一全新出版形态和图书品牌吹响了社科文献出版社振兴的号角。迄今为止,社科文献出版社累计出版“皮书”2500余种,成为中国最大、最主要的智库成果出版单位,谢寿光也由此被出版界和学术界冠以“中国皮书第一人”的称号。

经过20年的发展,连续入选“十二五”“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的“皮书”系列已经成为社科文献出版社乃至中国社科界的学术品牌,并完成了从单个产品到系列、集群,再到品牌、平台的跨越。如今随着中国皮书网、皮书研究院、皮书数据库的相继诞生,皮书在丰富出版内涵的同时,也在扩大着出版的外延,一条日渐完善的产业链正在形成。

步入新时期,面对汹涌而至的技术革新浪潮,谢寿光多年前就审时度势地提出:目前传统出版社的唯一出路是尽快实现从传统纸质出版商向新型内容服务者的转型,并致力于从内容资源和数字平台两个方面实现传统出版的再造。在他的大力推动下,社科文献出版社先后推出皮书数据库、列国志数据库、一带一路数据库、中国田野调查数据库等一系列数字产品,并形成了数字出版生产、运营、营销一体化流程,如今社里每年的数字出版营收近3000万元,社科文献出版社也一直被业界奉为“专业社数字化转型的标杆”。

2010年,社科文献出版社完成转企改制,规模进一步扩充。在谢寿光看来,出版社已走出筚路蓝缕的时代,对外界发声、担当更大责任的时机已经成熟。在谢寿光看来,中国的学术要想深度参与全球范围内的交流,“首先要建立自己独特、规范的话语体系。”为此社科文献社于2012年联合国内50多家知名学术出版机构共同倡导中国学术规范发展,并从2014年起先后承担了多项学术出版规范的起草工作。同时,出版社也在内部成立相关课题组,建立完备的学术出版规范制度,并将于今年发布中国版的《芝加哥手册》——《SSAP手册》,为社会科学的写作、编辑和出版工作提供指南。

“我们是带着梦想来经营这家出版社的,这个梦想就是为这个时代的学术做一点应有的贡献。”谈及社科文献出版社快速成长的“秘诀”,谢寿光如是说。为了这个简单而宏伟的理想,他已奉献了自己的半生,而他的学术出版实践如今正到了收获的季节。今天的社科文献出版社已经成为国内最重要的社会学出版基地,但谢寿光和他的团队无暇回顾一路走来的风雨,他们知道前方还有更高的山峰等待着攀登。

猜你喜欢

皮书寿光社会学
刍议皮书出版中编辑的作用
中国社会学会农业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成立
边疆研究的社会学理路——兼论边疆社会学学科建构之必要性
第八届全全科学社会学学术会议通知
山东寿光农产品批发市场最新蔬菜行情
寿光大葱
孤独、无奈与彷徨:“空巢青年”与“独居青年”的社会学分析
寿光果树“三大怪”栽培技术解析
寿光温室野蛞蝓的发生与防治
皮书:新一轮的机制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