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用“无过错原则”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2017-07-20曾春嫒

关键词:自信心学生

曾春嫒

【摘要】 自信是一种相信自己能力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可以促进学生勇敢地去创造。俗话说得好:“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每个人都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在传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用一把尺子、一个标准去测量、评价所有的学生,其结果是让大部分学生变得对自己没有信心。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屡屡失败、失去自信、盲目轻信他人的人,会有什么作为呢?英国教育家洛克指出:“如果儿童的心灵被遏止和轻视,如果孩子的精神经常很沮丧,过分地被加以限制,孩子们就会丧失他们的活力和勤奋。”因此,教师在教学和班级管理过程中,应该做到尊重个体差异,关爱全体学生,努力创造和体现“无过错”原则,让每个学生都经常体验成功,增强其自信心,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人,都是可以成功而且会成功的。为此,作为教师必须努力做到。

【关键词】 学生 自信心

【中图分类号】 G6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7)05-008-01

0

一、用积极的态度对待学生,用“赏识”的目光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保护他们的自信心

过去教师往往注重发现学生的缺点,然后去帮助他们纠正,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把注意力放在学生的“闪光点”上,要让差生也能感觉到他永远是有希望的,他在你的心目中的地位和其他学生同样重要。我记得有一位教育名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孩子是自家的可爱”,这是母亲对自家孩子的偏爱,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把每个学生都看作是我们自己的孩子,有了这样的母亲思想做基础,教育工作就不会转变不了学困生。只要有了这样的思想做基础,做老师的就会千方百计地去发现潜能生身上的优点并用放大镜去看他们的优点,比如,有些潜能生成绩不好,但是乐于助人,这时候就要抓住他的这个优点,对他们进行表扬,对他说“其实你非常能干,有很多优点,只要你继续努力,你一定会发挥自己更多的优点”。并可号召全班学生向他学习,使这位学生对自己有了信心,在激励中不断进步。

二、多鼓励和表扬学生,培养学生勇于表现自己,勇于探索、创新的健康的心理品质,对帮助学生确立自信很重要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人最本质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学生如果发现了自身的长处并发挥出来得到认可,受到激励和表扬时,就会感到自豪,进而树立和增强自信心。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每届每班都有那么几个不怎么好教育的人,不过我总是以“孩子还是自家的可爱”为座右铭来要求自己,来指导自己做学生的工作,用心去体察他们,肯定他们的优点,多给他们表现的机会,让他们展示自己的长处。经常地使用“不错”、“很好”、“你能行”、“试试看”等激励性评语,适时适度地对学生进行肯定、鼓励和赏识,给学生以成功的体验,让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激发他们追求下一个成功。这种激励和赏识,可以强化学生的上进心,增强自信心,对学生的一生发展将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我曾经在做班主任时,班上有个学生叫李峰,是个很聪明但是很顽皮的孩子,上课从来不听课,还影响课堂,就是所谓的双差生,我开始对他感到很頭痛,想了很多办法想改变他,可都无济于事,后来我就换一个方式,平时仔细观察他,结果发现他的字写得不错,于是我就在班上展示他的作业本,而且我在黑板上布置作业时,也叫他去写,他慢慢对我有好感了,这时我趁机对他耐心教育,告诉他其实他很聪明,只要他努力,他会很优秀。他果真变乖了,而且成绩一下跃居全班前十五名之列。后来他考上了上海交大,现在还经常说如果没有我当时的耐心教育和积极鼓励,就没有他的今天。

三、努力创造体现“无过错原则”的课堂,人需要赏识,作为课堂的主体的学生更不例外

教师应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获得知识,面对一个个生龙活虎而又充满了好奇心的学生,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心理、理解和信任学生,要宽容地对待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和表现出的不成熟,鼓励全体学生大胆回答问题,即使回答错了,教师也可用多种手段让其认识并纠正,只要纠正对了就要赞赏:在课堂上,教师在设立教学目标时要适中,要让学生达到目标,产生成功后的喜悦感,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坚持以民主的作风,宽阔的胸襟,高尚的师德,真诚的爱心对待每个学生,对学生都要保持一种随和、宽容、接纳的态度,支持鼓励学生自由发表见解,即使学生中出现了一些较为偏激或是明显错误的看法,也不要简单否定,要重点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保护学生的探索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有安全感,从而大胆创新。

总之,自信是一种力量,是驱动学生拥有创新精神、走向成功的力量。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每位学生的心里种下一棵自信的种子,经常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培养和增强其自信心,会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生活,从而走向胜利和成功。

猜你喜欢

自信心学生
快把我哥带走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如何上好小学数学课
培养初中学生自信心与英语教学的相关性
特意和故意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