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迈斯纳现象解析

2017-07-19刘德民

科学与财富 2017年19期

摘 要:超导领域一直是物理学研究的热门,而迈斯纳现象恰恰是超导领域研究不可绕过的问题。纵观已有众多理论来解释该现象,但总是存在瑕疵之处,不能完美的解释。本论文从电磁理论与超导现象的矛盾之处入手,分析磁与电转换的规律,并引入电以太,进一步揭示迈斯纳现象的本质。

关键词:迈斯纳现象本质;超导磁悬浮;磁生电本质;等效电阻;电以太

1.磁生电的本质

迈斯纳现象中,给超导体上方放一个磁铁,超导体就会产生超导电流及磁场,使小磁铁可以悬浮于空中,那么这个超导电流及磁场的能量来源于哪里呢?有人说这个能量来源于重力势能,笔者认为是错误的。我们仔细观察迈斯纳现象时就会发现,首先,超导体被冷却前磁铁是静止放在超导体上的,这是重力等于支持力,重力并未做功,此时超导体受到的磁场是恒定不变的;当超导体被冷却后小磁铁升了起来,这时重力势能没有损失反而增加了,显然不是重力在做功。另一个奇怪的地方就是超导体在恒定的磁场中产生了感应电流(正是这个感应电流使磁铁浮了起来),这与麦克斯韦的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相矛盾。有人说超导电流是无损耗的,根本不需要电场的。那么笔者问,超导体在获得超导电流之前,其电子可以看作是靜止的,那么静止的电子如果要在稳恒磁场中形成电流是必须有电场驱动的,那么这个最初的(瞬间)电场是如何而来的?在超导体产生感应电流那一刻磁铁是相对静止的,磁场是恒定的,显然电场是来源于恒磁场。还有一种说法,就是超导体内自由运动的电子受到磁场的洛伦兹力,产生了一个与之相反的磁场,正好使磁铁悬浮。笔者认为这个不符合事实:1.超导体在冷却前由于电阻其内部电子是静止的,在冷却到临界点那一刻是怎样获得动能的?2.在超低温环境中,超导体内能非常小,即使电子运动,速度也非常小,形成的磁力有限;3.电子做洛伦兹运动需要有固定的轨迹。这时电子的位置、运动方向、磁场强度的大小及超导体的半径必须高度契合。否则电子的运动是混乱的。有的因运动轨迹过大不断撞壁,有的在做螺旋线运动,有的应轨道交缠相互碰撞,最终电子本身微小的动能会耗尽,不会形成环形电子流;4.这样产生的磁场与原磁场相反,不符合磁体磁化本质(即被磁化物体产生的磁场与原磁场相吸)。引力使物质空间有序,斥力使物质空间无序且无限大(熵无限大),最终宇宙世界由引力主导才能达到稳定平衡[1]。所以笔者认为并非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这里我们暂时还是称之为场)。

超导电流源于恒定的磁场产生的瞬间电场,即处于磁场中的超导电子,会受到来源于磁场的瞬间电场力,由于超导电子不受阻力作用,所以瞬间电场力可以使电流持续下去。可能有人会问,既然超导电流源于静磁场,那么磁铁的磁力会不会损失呢?答案是不会。假设瞬时的电场力为F,电子的速度v,那么电场所做的功应表达为W=FS=Fvt。假设电场产生(或者持续)的那一刻的长度为△t,那么时间△t接近于无限小,即△t≈0,所以W=Fv△t =fv×0=0。即电场在时间上的积分为零;或者W=E=n/2mv2,参与运动的电子个数n有限固定,电子质量m非常小,故m≈0,v应该为10的负次幂级别,所以W=E=n/2mv2≈n/2v2×0=0。恒磁场对超导体提供的电场力,不论时间长短,只要存在过就可以了,恒磁场只是对超导体贡献了力,并没有做功,磁体磁力没有任何损失。正如钢被磁铁磁化,钢受到磁铁的一个瞬时的力(这个力使磁畴的取向发生变化),磁铁并没有损失能量,相反二者的磁场强度累加了起来。这并不矛盾,因为只要磁场相对静止,那么他就不会做功,符合能量守恒。当静磁场对有电阻的导体施加一个瞬间电场力,电子运动的路程S=v△t≈v×0=0,导体中电子移动的距离为0,即导体在静磁场中不会产生电流。实际上电子速度也无限接近于0,因为电子需要从静止加速,而这个时刻太短了,当电场力消失后,由于电阻作用电子的速度马上为0 。

那么对于变化的磁场呢?假定瞬间电场所需要的时间为△t(无限小),一个匀变速磁场,在△t时间内对应磁场强度变化量为△H,即△H= g(△t)。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在每个时刻,都有一个的强度为△H 的恒定磁场对超导体施加了一个瞬间电场,此时超导体对应产生一个感应电流△I,即△I=f[g(△t)] =f(△H)。因为超导电流无损耗是不断累加的,所以在某段时间内,超导电流的积分与磁场的积分是正相关的,即有I=f(H)。超导电流大小总是与该处的磁场强度矢量和正相关,与磁场变化速度无关。当磁场强度越大,则超导电流越大;而对于导体在匀变速磁场内,假定在△t内导体对应产生一个感应电势差△U,那么有电流△I=△U/△r,△r为△t内电流通过的导线的电阻(固定),所以导体内每个时刻都有一个大小为△I的电流,这样电流就可以持续,也有I=△I=△U/△r。△U大小由△H决定,可以看出在非超导体中,决定电流大小不是磁场强度而是的是磁场变化的速度。以上就是为什么对于普通导体变化的磁场才能产生电场的真正原因。

另外,假设超导体在某时刻内产生一个感应电势差△U,因为超导电阻为0,那么超导电流△I=△U/0,可以看出很小的一个瞬间电场可以在超导体内产生非常巨大的电流。实际上超导体是有电阻的,只是非常小接近于0。而且超导体性质比较复杂,有临界电流与临界磁场决定。所以以上结论,仅限于在临界状态之内。

2.等效电阻原理

如果以上的内容不好理解,或者不具说服力,我们接着用等效电阻法分析。

普通导体与超导体的本质区别就是电阻。这也是导致变化磁场才能产生电流的根源。

所谓等效电阻即电子在运动过程中受到来自某一个方向的力,那么这个力就可以看作电子与这个力反方向的电阻。比如一个电子突然减速相当于给电子施加了一个正电阻。而一个电子突然加速,相当于给电子施加了一个负电阻。

我们不妨假设这样一个实验,将一块圆形的磁铁棒(棒的两端为两极)插进一个闭合的螺线管内,当螺线管为超导材料时,那么线圈内会产生电流。如果线圈存在电阻,那么将不会产生电流。我们可不可以这样理解:用静止的该磁铁棒代替恒磁场,把磁铁中的每一个磁畴都看作是超导体(笔者把一个分子电流定义为一个磁畴,因为每个环形分子电流都是无损耗的,完全可以这样认为),那么如果有什么办法可以使磁铁磁畴中的超导电流不断的变化,不就等予变化的磁场了吗,此时普通的螺线管就会产生电流。根据等效电阻原理,磁铁磁畴中的环形(超导)电流不断的变化,就可以看作给磁畴施加了一定的电阻。现在情况变成了这样:A、当磁畴及螺线管都有电阻,那么线圈有电流;B、当磁畴与螺线管都无电阻,那么线圈有电流;C、当磁畴无电阻,螺线管有电阻,线圈无电流。我们知道电流(电子)总是沿电阻小的线路运动,一个并联电路有a、b两条支路。当a有电阻,b无电阻,那么a线路无论怎样都不会分配到电流,电流全部从b流走。如果a、b都有电阻或者都无电阻那么a都将分得一部分电流,这与A、B、C三种情况是等效的。在磁场中,当线圈与内部磁畴条件对等时,线圈就会分得一部分电流。也就是说,电场并非需要变化的磁场,恒定的磁场完全可以产生电场,变化的磁场相较于恒磁是需要消耗额外能量的,而这个能量恰恰对抗了线圈(导体)中的电阻,使之产生了电流。

变压器正是基于这个原理,输入交变电流使铁芯产生了交变的磁场,而交变的磁场恰恰给铁芯内的磁畴施加了等效电阻,所以副线圈才产生了感应电流。如果给线圈施加一个均变磁场,那么线圈将会产生一个恒定的电流。而实际中,我们遇到的多为交变磁场。交变磁场频率越高,铁芯内磁畴受到的力就越大,等效电阻也就越大,而线圈的相对电阻就越小,这时线圈可以分得更多的电流(能量)。

变压器的能量来源于电源,可迈斯纳现象中使磁铁悬浮起来的能量是怎么来的呢?我们不妨这样理解,超导体及悬浮的磁铁是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内,能量是守恒的,就比如一块磁铁断裂,恰好断裂处极性相同,那么两块断裂的磁铁被弹开,而当你将他们合拢时,就会产生一个弹性势能。这个增加的弹性势能恰恰来源于系统内部。

导线切割磁力线与等效电阻其本质是源于电子的空间变化,但二者并不等同。切割磁力线其本质是电子磁场中运动受到的洛伦兹力。切割磁场时导线运动,导线会带动其内部电子跟其一同运动。此时导线电子的运动方向(导线运动方向)与磁体磁畴的环形分子电流的两个切点处的电子运动方向一正一反。两电子同向运动,则相吸引,异向运动则排斥[2]。所以运动导线電子会受到各个磁畴切点两个力,这两个力方向与导线运动电子方向垂直(与导线平行)且方向相同,即电子受到了来自磁畴的一个沿导线方向的力。所有的磁畴对运动导线中的电子累加一个合力即为洛伦兹向心力,这样导线就有点流了。具体请看笔者的前文论述,这里就不多说了。

令我们惊奇的是,等效电阻原理的分析与对流体性质的分析非常相似。如果把电子比作是一个泡沫小球,那么将它投入水流中,小球会瞬间加速,直至与水流同速。如果我们对水流施加一定的阻力,那么水流总是向着压力小的方向分流。自由电子(超导电子)对磁特别敏感,这其中似乎存在一种看不见的神秘的流体介质,始终能够帮助线圈完成电流分配这一使命。

3.迈斯纳现象本质

实际上根本就没有场,笔者在前文就已经论述过,电场实际上就是电子空间变化对周围电子的挤压。电子的这种空间作用不排除空间介质,笔者当时并不太懂流体力学。假设存在这样一种流体介质,它只与电子发生作用,我们姑且称它为电以太。那么磁场恰恰是电子运动时引起电以太发生的伯努利现象。有人肯定会问笔者怎么又无端制造出个电以太,那么就看看笔者是如何利用电以太解释迈斯纳现象的吧。

请看下面4种情况

将超导线圈以不同的方式置于磁场中,假设笔者以上结论成立,则图3-1中超导线圈有电流,且与磁畴电流的方向一致(注:本文所有图示中有关电流的箭头,均指电子运动的方向,即电流的反向)。图3-2中超导线圈有电流,且方向与磁畴一致。图3-3中超导线圈无电流,图3-4中非闭合的超导线圈会有静电势(电场)

迈斯纳现象特点:1.正上方存在一个平衡位置,磁铁与超导体小于平衡距离时,两者排斥,大于平衡距离二者吸引;2.磁铁的两级的中心连线为轴,轴相对较固定,且磁铁可以绕轴旋转;3.轴相对于超导平面可以以一定角度倾斜。

如今的主流解释是这样的:超导体具有完全抗磁性,在磁场作用下,表面产生一个无损耗感应电流。这个电流产生的磁场恰恰与外加磁场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因而在深入超导区域总合成磁场为零。那么问题来了,首先如果超导体具有抗磁性,那么当磁铁远离超导体时超过其平衡距离时,就不会相吸引,而是重新建立一种平衡,使斥力等于重力,这显然与现象矛盾。其次零电阻的理想导体并不能产生迈斯纳现象,显然不是感应电流和磁场那么简单。

图3-5为超导磁悬浮示意图。如图所示,笔者认为,低温超导体内部的自由电子在磁场

中会产生超导电子流,即图中的超导环流。该环流会位于该超导体表面且切面最大的轨迹上(由于离心力作用)。此外超导体在超低温的环境下,还存在着自身被磁化,即超导体内部分子电流(磁畴)在磁场的作用下取向一致,这样超导体就像铁一样被磁化了。假定存在电以太,那么电以太在超导环流的带动下,圆环的中心会出现一个负压区。大家知道,龙卷风的原理,龙卷风的中心为负压,形成了一个类似中空的管子,而管子两端的空气密度是不一致的,靠近地面的空气密度大压强大,所以地面的空气被吸进管子内,而管子的上部空气密度低,压强小,这样管子内部就形成了一股由地面向上吹的气流。该气流力量是巨大的,重如卡车的东西都会被吹向空中。其实超导磁悬浮跟龙卷风的原理是一样的,我们分析该现象时恰恰忽略了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温差。超导体在液氮的冷却下,形成了与磁铁上空的极大的温差。超导体内部温度极低造成该区域电以太密度大于空气中的电以太,这样超导环流内部就形成了由超导体吹向磁铁的以太风。一部分电以太冷却后回填,这样就形成了以太对流。越靠近超导体(超导环流中心)的以太风越强,斥力越大,越远则斥力越小,是一个递减的力。以太风造成的斥力方向向上,而重力、超导环流、及磁畴都会使磁铁受到向下的吸引力,斥力与向下的重力、磁力在空中的某个位置相等达到平衡,即平衡位置。那么为什么磁铁可以(以两级中心连线为轴)倾斜,且磁铁可以饶轴旋转呢?如图3-6所示,当磁铁处于倾斜状态时,那么超导体内部的磁畴就会做相应的调整,他们通过改变取向(磁畴的圆轴方向),保持与磁铁的受力平衡,使磁铁保持稳定。此时磁铁低速绕轴转动,并不会引起磁铁周围的磁场变化,破坏磁铁的受力平衡的。超导体内部的磁畴,恰恰起到了一个类陀螺仪稳定器的作用。图3-7与图3-6等效。笔者认为,磁铁倾斜时,对超导体各个部位的磁场强度及磁场方向是不一致的,可能会造成超导体各部分磁化程度不一致。在上述模型中,无论磁铁如何倾斜,都必须保证磁铁内的磁畴环、超导体内的磁畴环在(超导环流所在的)平面上的投影不为零,且二者电子转动的角速度方向在投影上与超导环流一致。否则就违背了电子的空间运动法则[3]及动量守恒原理和电以太的假定。

4. 光的介质波本质

陶俊在《三个实验数据证明光是介质波》中对为什么光是介质波进行了论述,笔者很受启发,笔者之前对波理论涉猎不深,虽然提出了光的实质为电子的空间波动[4],并不存在光子,但并不能肯定这种波动一定要有介质的参与。今天笔者可以确定的是电磁能量的传播必须要一种介质载体,而这种载体正是电以太。有人肯定会说以太早就被莫雷实验否定了。笔者认为莫雷实验存在着很大的问题。1.莫雷实验观察者及系统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如果以太给随地球自转,速度相对于地面静止,实验将会零结果;2.实验未在绝对真空而是在空气中进行。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大约为真空的3/4,光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大于为真空的2/3。假设真空中存在以太,那么也就是说,以太、水、玻璃等介质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可能存在一定的关联,至少不能百分之百相互影响,否则光的传播速度都一样,均为真空中的速度。以太(真空)与空气两种介质是独立的,不能混淆。我们无法判断以太的速度对空气介质有无影响,影响有多大。所以影响以太的不确定因素太多,一次试验不足以判定以太的死刑。

4.1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形式不同

现在的主流观点认为光波是横波,原因是其可以偏振。并且说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靠交变电场与磁场的相互感应传播。以上我们已经证明了电场并不需要变化磁场,变化磁场完全是为了对抗电阻。所以光靠自身传播是站不住脚的。那么光波到底是横波还是纵波呢?我们以声音为例。声波虽然一般是纵波,但在固体中传播时,就会有一部分转化为横波(同种介质中横波速度约为纵波速度的50%-60%)。在空气中的声波是纵波,原因是气体或液体(合称流体)不能承受切力,因此声波在流体中传播时不能为横波;但固体不仅可承受压(张)应力,也可以承受切应力,因此在固体中可以同时有纵波及横波。既然光是介质波,那么他一样遵从声波的特性。即光在流体介质(电以太)中为纵波,在固体介质中(比如玻璃)转化为横波。我们所有分析研究光波特性的仪器均为固体,因此我们能够检测到横波。

导体中电流的传播速度与光速出奇的一致,这又是为什么呢?在纯以太(真空)、空气、水、玻璃中,光速是不断递减的,而波的振动形式不断的由纵波转向横波。笔者说过光(包括电磁波)实为电子的空间振动。真空中电子的空间自由度很高,固体中尤其是玻璃一样的绝缘体,电子的空间自由度很低,电子被束缚在晶体的点阵中,不能自由移动。真空中电子可以通过空间介质(电以太)以纵波的形式迅速的传递空间压,随着空间自由度降低,固态介质中的电子不能把空间变化信息马上传递给下一个点阵的电子,而是通过自身横向的振动来带动临近点阵的电子谐振。以上事实证明,随着空间自由度的降低,纵波变横波,光速变慢了。有人肯定会问,光速的传播从流体到固体速度变慢了,那为什么声音却变快了?其实无论光波还是声波实质都是空间压的传播。光波为电子空间压的传播,而声波为粒子(原子分子或更大粒子)空间压的传播。这些粒子占用的空间不像电子那么大,他们密度越大,贴合的越紧密,空间关联度越强,空间压传递的速度也就越快。导体中有少许的自由电子,这些电子的空间自由度非常大,接近于真空。光波与电流的传播都是电子的空间压传播,所以速度一致,只不过,光的空间压是波动的。在真空中或导线中两个自由电子纵隔万里也会通过空间介质感受到彼此空间变化的。

一个电子振动完全可以表达光的信息。而人工电磁波的一个波需要一组电子共同完成,其频率由这组电子完成一个波长需要的时间决定。

4.2光速可变的思考

只要证明光速可变,我们就能够证明以太的存在。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且受介质的运动速度的影响。其实在萨格纳克现象中,光沿介质运动的不同方向传播出现了相位的变化,其实已经证明了光速可变。笔者认为电以太只跟电子作用,而跟宏观物质作用并不明显。电流会产生磁,那么电子的运动一定会带动电以太跟随运动。如果我们想办法在真空中让光沿着电流的方向运动,那么光速就会受到电以太的影响发生变化。但这种试验条件太苛刻,不容易实现。笔者设计了一个实验,由于资金及实验能力问题,只能做一个构想:用两路光纤做干涉实验。一路围绕在电磁铁的螺线管上,一路不加磁场(或两根都绕在螺线管上但光的传播方向相反)。当螺线管没通电流时两路光光速一致会产生一个基准干涉条纹。那么当螺线管有电流时两路光纤中的光速就会发生变化,出现相位差。光纤作为一种独立介质多大程度上受以太运动的影响,笔者还不确定,但筆者认为只要磁场强度和光纤匝数及光导率足够,就有可能检测到干涉条纹的移动。

5.关于测不准原理的思考

5.1电子的空间模型

笔者之前对电子的空间性质进行了论述,但当时笔者还未完全肯定以太(空间介质)的存在,今天笔者借助电以太对正电粒子负电粒子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电以太为带电粒子的空间介质,与带电粒子空间不相容(或不完全相容),且为带电粒子力及能量的传播载体。同种带电粒子空间不相容,异种带电粒子空间相容。好比海绵与水的关系。打个比方,正带电粒子好比海绵,负带电粒子好比水,那么海绵与海绵空间不相容,水与水空间不相容,海绵与水却空间相容。当一个有限空间我们假定其大小为x,空间内充满一定量的电以太和2个1价原子。假设电子的占用的空间体积大小为1,那么当原子未电离时,以太及2个原子的体积为x,电离后电子脱离原子核,系统的体积变成了x+2。x+2的体积被压迫在大小为X的空间内,空间发生了拥挤,此时电子与电子争夺空间,彼此的排斥,正离子与正离子争夺空间,彼此排斥。而只有电子与正离子相遇系统的体积才会变小,这场空间争夺战才能平息。

图5-1表示的是电子的空间模型:真空中的电子外面弥漫着以太雾,以太雾的浓度距电

子中心呈递减分布。以太雾就像地球的大气层一样,其形成可能是被电子吸引,也可能是电子释放的。这种以太雾起到了一个空间介质的作用,当两个电子接近时,以太雾密度变大,空间被压缩,故电子相斥。

电子在物质内就像列车一样,质子为座位(内含一个正电子),电子为乘客。这样他们空间互容,不过多占用物质意外的空间,对外不起电荷力。导体与绝缘体好比一列可以在轨道上运动的列车与一列固定在导轨上不能动的列车。当有列车坐满了,此时有一个电子强行挤进来,那么就形成了负电荷。由于没有位置,多余的电子只能坐在车顶。笔者认为,电子很难独立存在,即使没有正电荷的吸引,那么也会被中性物质吸引,形成负电荷。因为电子质量太小,很难摆脱与大质量物质(粒子)的万有引力作用。多余的电子只能附着在中性物质表面上,与真空电子一样,通过以太雾发生空间作用;当满载的列车有电子(获得能量)逃逸了,就会有座位空出来,形成电子空穴,即正电荷。

超导体似乎是电子的空间隧道,不但可以高密度的容纳电子,而且电子在其中可以畅通无阻的运动。电以太的运动及运动状态的改变都能够直接影响超导电子的状态。恒定磁场中,超导电子(或自由电子)受电以太影响会产生一个趋同速度。变化磁场中,某处电以太突然加速会造成该处前方电以太密度增大,后方的以太密度减小,形成了一个相对的空间空穴。所以位于该处前方的电子其空间受到挤压,受到了以太向前的推力;而后方的电子会受到以太加速造成的空间空穴的吸引,迅速的向前填补。反之,对于以太的突然减速道理是一样的。这就是变化磁场引起导体电子运动的本质。一旦电子运动取向一致,那么其与以太的作用凸显。

5.2电子生死论

微观物理与宏观物理分歧之处正是源于以太。如果存在以太,那么电子绕核运动,其必会使以太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这个过程,电子会有能量传给以太,而电子因为能量损失,最终会掉落在原子核上,这与事实是不相符的,于是以太被否定了。既然参不透微观世界的本质,那么就只能用统计学解释微观世界的表面现象,于是量子物理出现,物理学呈现了分裂。为二者统一,笔者认为,电子(包括正电子)是有寿命的,电子与以太作用时却有能量损耗,最终电子落在了原子核上,这个过程中以太的能量是不断增加的。笔者认为以太作为能量的最小载体及最终载体,其能量是不能无限堆积的,否则所有宇宙的能量最终都被以太接收,能量将无法再循环,这显然与逻辑相悖。那么以太该怎样完成能量循环呢?笔者说过,物质(粒子)在某一能级下其空间密度是有极限的,不能无限大,当超过其饱和密度,就会聚变为新物质(粒子),新物质(粒子)的密度和质量更大,占用的用的空间更少[5]。或者物质在能量非常高的环境中就会减小占用的空间,形成质量能量密度更大的物质即热量包,而热量包又会释放能量扩大空间,即“能量-物质-能量……”,“空间压缩-空间打开-空间压缩……”的循环模式下的热力学循环定律[6]。以太获得能量后其需要的空间变大,当能量堆积超过一定限度后,以太(某一空间)密度超过在该能级下的饱和密度,就会聚变为电子(也可能为其它粒子),聚变以后,所处的空间能量下降,产生了空间空穴。此时失去能量掉核的电子(或正负电子相遇)衰变為以太(或其他次级粒子),填补空穴,至此物质及能量完成了循环。而这个事件的发生是随机的,故我们可借助于统计学工具来解释它。我们把每一个事件定义为一个量子。正如薛定谔的猫一样,电子的生死不能准确测定,即量子物理中的测不准原理。因为以太质量几乎为0(严格意义上说应该算准物质),电子的能量损耗需一定的时间,所以电子的寿命并不是瞬间的,死与生也不是同步的,而是总体概率上的一个平衡。而能量也通过物质的更迭重新进行循环,这也为热力学定律补足了热量循环的一环。

事实上,以太的性质非常复杂,似乎有超流体或二流体以及本身特有的性质,已超出笔者的能力范围。即一个空间平衡的以太,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就会产生电磁力。

参考文献:

[1] [4]刘德民,万有引力与电磁波探究[J],中国科技纵横,2016(12上)

[2] [3] [6]刘德民,我的宇宙观——物质的空间法则[J],科技中国,2016(05)

[5]刘德民,我的宇宙观——粒子的空间[J],科技中国,2016(03)

作者简介:

姓名:刘德民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83年4月 籍贯:内蒙古赤峰 民族:汉族 学历:本科 研究方向:无 单位(学校):大竹县公安消防大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