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下研读核心素养

2017-07-19郭玲

卷宗 2017年12期
关键词:核心素养教育

郭玲

1 “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及新发展

早在本世纪初,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率先提出了“核心素养”结构模型。它要解决的问题是:21世纪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最核心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才能成功地融入未来社会,才能在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同时推动社会发展?

多年来,不同国家或地区都在做类似的探索。比如,美国对核心素养的关注起源于注重知识创新的高新企业团队,这些企业从用人所遇到的问题反馈到教育中,指出基础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和素质,他们称之为“技能”。这些技能不是简单、具体的,而是在21世纪里必需的生存技能,是当今社会每个人都应该掌握的内容。再比如,从2009年起,日本国立教育政策研究所启动了为期5年的“教育课程编制基础研究”,它关注“社会变化的主要动向以及如何有效地培養学生适应今后社会生活的素质与能力,从而为将来的课程开发与编制提供参考和基础性依据”。从2005年开始,我国的台湾地区启动了核心素养研究,确立了专题研究计划――《界定与选择核心素养:概念参考架构与理论基础研究》(简称DeSeCo计划)。中国也顺应潮流,在教育教学改革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探索和实践。

2 核心素养的解读和实施建议

分析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无论是由政府主导还是由民间组织来推动,全世界范围内核心素养研究的兴起和发展与时代发展、社会变革密切联系在一起,它面向教育体系外的社会需求,是教育变革与发展的国际趋势。

北师大发布的中国学生核心素养框架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并进一步确定具体表现要求。一言以概之,教育就是要培养健康合格的中国公民,这就是当前教育的职责。如何实施,初步探讨如下:

1、用什么方式实现这个职责?首先要给教育者定个位。

有温度的教育,才能浇灌出绚丽的花朵。从感性的角度来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不是把规则强势灌输给学生,而是小心翼翼地唤醒他们美好的人性,并促使其健康自然地生长、开花、结果。”. 教育不同于人类对动物的技能训练----只有驯服与被驯服,塑造与被塑造的关系存在.它更是人与人之间的灵魂交流,内容丰富得多,方法复杂得多。既有生存技能的传授,更多是对被教育者本身潜力的唤醒和美好价值观的引导。教育者的功能,止于唤醒和引导而已,接下来的部分,应该是被教育者的自我创造。在教育里,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地位是完全平等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追忆苏格拉底,在大街小巷,在陋室广场,或站或卧,跟年轻人争论、探讨、交流,探索着社会的真理,以至于付出生命的代价也不妥协于愚昧的顽固的驯服方式。这就是教育。它能结出了伟大的希腊文明之果。

思想的交流、灵魂的引导,平等的探讨,能培育出真正合格的公民。作为一名教师,我认为,它们才是统帅一切学科改革的灵魂所在。

《意见》于2016?年3月30日正式印发,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没有教师的悉心引导和言传身教,怎能让他们发自内心地爱己、爱家、爱国?怎能做到发乎内心地去参与去实践,从而获得受益终生的发展?

2、用什么方式实现这个职责?其次要给教育者素质提出要求

原中央教科所所长朱小蔓曾说:“只会统一化、标准化教学的老师,不远的未来可能会被互取网取代而‘下岗,只有有独特魅力的老师才符合未来教师的标准。未来教师的“独有的魅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具备信念素养。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必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其为教育,而只是教学的技术而已。教育的目的在于让自己清楚当下的教育本质和自己的意志,除此之外,是找不到教育的宗旨的。”核心素养的提出,标志着教师要从“以知识为中心”的学科教学转向以“核心素养为核心的学科育人”。教师有教育信仰,才能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

二是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一种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涉及信息的意识、信息的能力和信息的应用。北京师范大学顾明远教授曾说:“在当今这个时代,教师已经不是知识的唯一载体。学生可以从电视、网络及各种媒体上获取知识。教师的作用由过去单向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转变为指导学生自主获取知识,指导学生之间的讨论,开展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不仅要钻透书本,悟透大纲,还应该掌握熟练的信息技术,搜索储备多方面信息,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整合传递知识。不然,在这场信息革命和教学革命中,跟不上脚步,就会退化为可怕无知还顽固的守旧派。

三是创新素养。未来教师首先应该具备创新意识——要有强烈的广泛的兴趣,敢于挑战权威、文本和自我,又能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发现和创造。所谓革命先革大脑。其次,具备创新思维——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多向思维;独辟蹊径。再次要有创新能力——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能用独到的思维方式和教育机智,化解教育教学中的矛盾和问题,提高育人效益。最后还应该有创新人格——具有执着的教育情怀和勇于担当的教育责任与使命,以爱育爱,用灵魂触碰灵魂。

3、用什么方式实现这个职责?要把学生换到教育活动的主体地位来。

2016年12月09日由新华网主办的主题为“回归 智享 创赢”的第七届“大国教育之声”论坛活动在京举行。本次论坛聚焦回归教育本质的初心,关注各项教育事业、改革发展之成就,为“大国教育”聚慧发声。在论坛现场,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顾明远做主题演讲:《从教到学的转变》。顾明远先生提到:怎么培养学生的思维,最根本是从教到学的转变。“学而不思则罔”,学习不思考,不能学到真的知识。同时,学生的天赋有差异,家庭的环境也有差异。互联网为个性学习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教师可以运用好这点。学习不是个人的,实际上是老师、同伴共同讨论探索中进行的。学习要共同学习,老师同学一起来共同学习,知识是人类的共同财富。

4、用什么方式实现这个职责?还要调整教育评价体系。

新中国初期,党的教育方针便明确了教育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目标,科学而合理,也与“核心素养教育”要求相契合。但长期以来,在原有评价体系引导下,教学内容变成单一的知识传授和知识考评,偏离了原来的教育轨道,不符合社会需求,需要调整。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真正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评价是关键。改变社会对学校、学校对教师的评价现状是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依靠。当下社会评价学校的主流标准仍然是高、中考成绩,学校也以成绩为主评价教师工作绩效,评价的压力层层传递到学生,而且高、中考巨大的升学压力,使得家长和学生只关注学习成绩,年复一年,就形成了固化的教育模式。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发布,就是阐明21世纪中国学生全面发展的内涵,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又研制了学科核心素养,这样就构成了立德树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学业质量标准的完整体系,为社会评价教育、学校评价教师和学生提供了科学依据。但目标模糊,道路还漫长,需要教育同行协力探索。

3 做结

教育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随着时代更替,社会的变革,适时调整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必要的。2015年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一系列文件,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但国情不同,对核心素养教育的解读也有所区别。中国正逢教育改革突飞猛进之时,怎样既跟上世界教育潮流,又结合自己的教育特色来解读核心素养,推进核心素养教育,是尤其重要的。所著此文,算是因地制宜的一个探索,但愿有所裨益。

猜你喜欢

核心素养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题解教育『三问』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