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博物馆陈展中新媒体技术运用对历史文化传播的影响

2017-07-19任建强

卷宗 2017年14期
关键词:文化传播新媒体博物馆

任建强

摘 要:信息化时代下,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应运而生,很多博物馆都走向了革新之路。毫无疑问,通过对新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够进一步放大博物馆的文化传播与情感传达功能,而这也正是将新媒体技术运用于博物馆展示中的根本目的。

关键词:新媒体;博物馆;文化传播;情感传达;影响

之所以较之于传统媒体,新媒体存在一个“新”字,其根本的原因在于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在多方面都存在差异(如传播原理、方式、途径等)。具体来说,传统媒体主要指广播、电视、报纸以及杂志等媒介,而新媒体则是充分应用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媒介(如数字电视、触摸媒体、多媒体短信以及桌面视窗等)。较之于传统媒体,新媒体更具多样性特征,并且在呈现方式上也更多样性,不仅可以调动人们以多方面感官来接受信息,同时还能给人们带来不一样的感受。截止到目前,新媒体存在于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然而,对于博物馆来说,通过对新媒体的运用有效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为博物馆这一传统领域注入了新活力。

1 新媒体展示下的博物馆文化传播

(一)扩大了博物馆对传统历史文化的传播广度

例如,在徽县博物馆的陈展形式设计中,即设置了电子触摸屏的互动体验,这即是新媒体展示的一个充分体现。具体来说,这个电子触摸屏提前录入了博物馆所藏文物的相关信息,对博物馆的展品进行了信息化处理。通过触摸电子屏幕,参观者即可对自己想要了解的信息进行选择。与此同时,针对平时手机、IPAD不离身的参观者,还特意设计了电子考古小游戏,以此来让参观者在博物馆内也能找到新鲜感,并且还会吸引更多青少年参与到文物保护中来。毫无疑问,通过对新媒体的充分应用,使得徽县博物馆与传统博物馆有着很多不同,传统博物馆仅凭展板、文字的展示方式俨然过于乏味,无法吸引参观者,而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新媒体展示环境下,文物的介绍基本上都有相应的声画、互动,这不但可以给前来参观者留下深刻影响,同时其创意性、科技性特点也间接促进了博物馆文化传播广度的无限扩大。

新媒体的信息传播能力十分强大,能够让接受者在多方面感官上来感受信息,这在让接受者感受震撼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接受者接受信息的能力[1]。毫无疑问,通过对自身技术特点的利用,新媒体可以向外展示博物馆的文化内涵,这在丰富博物馆宣传手段的同时,进一步扩大了博物馆对传统历史文化传播的广度。

(二)提高了博物馆文化的接受度

针对博物馆文物所展现出的庞大文化信息而言,并不是每一位参观者都能够体会、感受到的,甚至有部分文物所蕴含的文化信息只有专业人士才能看到、感受到,普通参观者往往只能够认识、了解到最表面、最基础的信息。然而在新媒体展示环境下,各种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展示方式无疑能够对参观者就起到良好的提示与点拨作用。

比如在徽县博物馆唐宋文物菁华展陈展形式设计中,多媒体展示屏随处可见,这些多媒体展示屏不仅对唐宋文物的基本信息进行了详细介绍,同时也明确指出了文物的内在文化价值,并且给出了相应的链接,参观者点击链接后即可以通过网页浏览来对文物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与认识。以古道文化展厅为例,通过点击不同时期的古道文化脉络,参观者可以对古道在不同时期的走向有一个更好的理解,再结合动画演示唐代诗人李白、杜甫、元稹在徽县期间写作诗词《木皮岭》、《白沙渡》、《水会渡》、《蜀道难》、《青云驿》等诗词的场景,加深观众对徽县木皮古道、秦蜀古道、青泥古道等津关古道文化的理解。再结合3D演示吴玠抗金、仙人关大捷等战争场面,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拓展观众对徽县宋代历史文化的认知度。在新媒体展示环境下,参观者在参观过程中对信息的接受度将更高,可以吸取并掌握更多的文化启示。毫无疑问,新媒体的运用可以充分调动参观者听觉、视觉以及触觉等多个感官的共同参与,使参观者接收更多瞬时信息,并且部分瞬时信息会转化成永久性记忆,让文化因素被参观者完全接受。

2 新媒体展示下的博物馆情感传达

存在于博物馆的新媒体,即是一系列具备现代信息技术的装置,这些装置基本都有一个共同的功能,即是与参观者的互动。在新媒体的辅助下参观博物馆,参观者不仅会体会到身临其境的感受,同时也可以进行一些小游戏,如陶器的制作、宋代砖雕的雕刻等,这增强了参观的趣味性。与此同时,通过新媒体的展示,博物馆能够进一步实现情感传达的功能,这种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传递情感。在传统展示模式下,参观者对于文物的参观始终都保持在一定的距离,然而新媒体的运用则能够缩短参观者与文物之间的距离。比如,博物馆通过对触媒媒体的运用,可以设置一些小游戏,让参观者通过这些游戏来了解相应文物的详细情况,并且让参观者在游戏过程中感受到自身的价值,这也是各种情感(如满足、实现、自豪等)的充分体现[2];二是体现人文关怀。除了传递情感之外,这些新媒体的运用还能够充分体现博物馆对人这个本体的关怀,互动中充分考虑了不同群体的差异化需求,在设计的细节处将这种关怀完美的诠释了出来。比如在徽县博物馆展区内设置无线WIFI,参观者可以连接WIFI,利用微博、微视频等来与网友以及自己的“朋友圈”分享此时在博物馆内的所见所闻,这无疑都体现了新媒体在博物馆展示中的应用始终保持着“以人为本”的理念 ,充分考虑到了参观者的情感。

3 新媒体展示下博物馆文化传播与情感传达的融合

众所周知,参观者是博物馆得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条件,只有让更多的参观者前来参观,博物館才能持续健康的发展。那么,如何让参观者愿意停留在博物馆中,则是博物馆展示过程中必须具备的一项功能。然而,存在于新媒体展示环境下的互动装置(指融合多种媒体形式与观众实现双向互动的计算机互动的展示装置),其不仅是指物质层面上的一种互动方式,其中还包含了参观者与相关文物之间在精神层面上的一种交流,也就是所谓的情感互动。

比如在国立故宫博物院与资策会联手策划的“乾隆潮新媒体艺术展”中,即大量应用了互动装置,尤其是在第三部分——“乾隆的春晓庆典”环节中,透过像素艺术来对《汉宫春晓图》重新进行了绘制,形成了以“乾隆的春晓庆典”为主题的独特动漫装置,以像素艺术来将原画独特的透视完美诠释出来,并且充分融合了脸部侦测技术,让参观者有一种“走入”了画中的感觉,最终通过新媒体手法(如大型显示器、拼接投影等)来将古老的《汉宫春晓图》转变为现代艺术风格。在整个互动过程中,参观者穿上古装“进入”漫画,穿越时空,成为春晓庆典的参与者[3]。毫无疑问,这样的过程不仅满足了参观者对新媒体互动技术的好奇,同时也能够吸引参观者真正将自身的情感投入到其中。其实在设计互动装置的过程中,我们强调的重点并不是技术的先进性,真正需要重视的中观众的参与性,这种参与并不单单人的行为参与到其中,更多需要的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的情感交流与互动。与此同时,在整个展示的过程中,参观者还可以参与创作过程,以此来让参观者切身体会到原创作者在设计展示中所融入的情感因素,由此让参观者从中获得满足、愉悦,而这也正是互动装置应用于博物馆展示中理应有的效果。

4 结语

总之,作为现代科技发展的成果,新媒体在方方面面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生产。对于博物馆来说,新媒体的作用可以使其本身就具有的文化价值得到更有实效性的展示以及进一步的放大,相应的文化传播力也会随之而增强,使其所蕴含的情感能够感染到更多人。

参考文献

[1]潘登.历史类博物馆影像展示中的情感传达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5.

[2]王琳.博物馆展示设计中的情感传达研究[D].清华大学,2014.

[3]吕睿.传媒时代博物馆的信息传播研究[D].重庆大学,2010.

猜你喜欢

文化传播新媒体博物馆
博物馆
浅析《黄河晨报》对河东文化的传播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露天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