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阳市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及服务体系模型构建研究

2017-07-19周冉李玉鹏

现代农业科技 2016年16期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现状对策

周冉++李玉鹏

摘要 南阳市农业信息化建设在最近几年得到一定的发展,然而仍存在诸多问题。在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已经成为南阳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方向。在总结南阳市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概念,提出了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模型构建,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促进南阳市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得更加完善。

关键词 农业信息化;现状;服务体系模型构建;对策;河南南阳

中图分类号 S126;F30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6-0290-03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the agricultural and rural informatization was developed fast in Nanyang.However,there were still many problems.Information service system had become an important direction of new rural construction in Nanyang.According to the actual of Nanyang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development,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Nanyang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this paper studied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ization,and put forward the Nanyang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service system model,in order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Nanyang rural information service system and provide effective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present situation;service system model;countermeature;Nanyang Henan

南阳市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处于南北气候过渡带,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是国家重要的棉粮油和畜牧业生产加工基地,素有“中州粮仓”之称,作为典型的农业城市,发展农业信息化,建设高效便捷的信息化服务体系,对加快南阳市农村现代化步伐、缩小城乡差距具有重要意义。

1 南阳市农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1.1 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总体薄弱,农业信息获取不易

南阳市农业信息化建设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基本依靠政府拨款,导致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现有地方性农业网站种类不多,农业信息数据库存在不方便农民检索、数据标准不统一、结构不合理、质量不高等问题。近年来,农村家庭计算机数量有所增长,但其配置落后,總体拥有量仍很低。农民获取农业信息成本高、难度大,不能充分发挥信息化对农业产业经济的引领作用[1]。

1.2 农业信息采集体系不健全,信息标准化水平不高

从南阳市现有的农业网站来看,信息共享程度低,各个网站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统筹协调管理机制。农业信息采集标准化程度不高,对农业信息体系内部各信息采集渠道缺乏合理的整合与规范[2];同时因南阳各地农村的地理、气候等自然条件不同,农业生产存在地区差异,很多信息技术的适应性、实用性不强。在信息的分布和传输上,缺乏多种传播媒体之间的有机组合与协作[3]。农业信息采集不够科学,也影响了农业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1.3 农业信息良莠不齐,信息服务水平不高

由于缺乏对信息技术知识和能力的有效应用,导致农业信息传播效率不高[4]。服务的方式比较单一陈旧,信息服务对象、目标不明确,导致广大农民对于信息的获取及利用程度、农业信息技术的运用程度较低。由于农民防范意识淡薄,农村地区已经成为虚假致富信息重灾区,这与农民对风险性的认识不足、农民分辨能力不够、农村信息不畅有直接关系。

1.4 专业信息技术人才匮乏,管理及服务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农业科技信息化建设需要的是既懂农业又了解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目前,南阳市全市农村的数量和素质远不能满足基层科技信息服务的需要。部分管理人员信息化知识缺乏、资深农业信息分析人员不足,采集到的信息加工分析受信息员能力素质、技术水平的限制,影响了信息系统的运行效率[5]。从南阳市现有的农业网站来看,都拥有各自的信息资源,缺乏有效共享,资源建设各自为政、投入分散、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此外,由于缺乏高效的应用软件系统,导致农业信息的分析、处理等工作难以得到有效率的进行[6]。

2 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概念

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呈现出一体化发展趋势。农业信息服务模式是动态的、可变的,包括3个方面:一是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基本组成要素。由涉农信息服务人员、农业信息资源、信息采集和发布机制、信息处理技术、信息服务软件、相关的政策法规及运行机制、农业信息基础设施等。二是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信息服务主体。由农业信息数据库、种养殖大户、涉农企业、基层信息服务机构、农民等组成;其主要功能是对农产品信息进行处理、分析、搜集、加工、反馈信息利用情况、提供利用[7]。三是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主要目的。为政府涉农部门、农业信息服务机构的有关农业政策的出台和农业产业规划提供决策支持;使信息技术更好地服务“三农”,为实现农村农业现代化提供技术、智力支持;提高农业信息资源利用率,推进农业信息化的进程,促进农业向前发展[8];指导农村的生产生活,有效促进农村信息服务的发展,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提供保障。

3 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模型构建

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模型见图1,主要包括4项内容。3.1 信息基础设施

负责信息、情报的收集、上传。信息基础设施包含了诸如宽带网、无线基站、中继设备、信息采集设备、传感器、协调器及相关配套设施等硬件,也包含了遥感系统(RS)、定位系统和信息采集上传软件、信息采集员等软件设施,实现农业信息资源的动态监测、采集、保存、更新、提供和管理、是形成信息资源的重要步骤,也是整个信息化服务体系模型的基础[9]。

3.2 信息处理模块及云数据库

负责信息数据的筛选、整合、分析、处理。主要是利用服务器集群及单片机构架信息处理模块及云数据库,对上传的海量信息整合分析,筛选出可以进一步利用的有用信息,同时对这些信息进一步归类,发送至各信息处理平台及决策支持系统,即第3项,也是整个模型中最重要的一项。是在农业资源综合数据分析、分类的基础上,针对农业管理需求,以信息管理、决策支持为主要内容的信息应用及发布系统。

3.3 信息应用及发布系统

主要包括五部分:一是农业技术平台。主要发布地域性气象、水利、土壤、植保、灾害等信息,以及各种作物对应的高产栽培、平衡施肥、节水灌溉等技术,同时突出观赏园艺植物、食用菌、烟草、特种养殖等特色农业信息。二是生产管理平台。主要在农业生产、管理方面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料、肥料资料等农业资源的评估与管理。对信息进行筛选分析,及时发布大田管理、病虫害预防、禽畜饲养、疾病防治信息,使农业生产管理达到实时高效,甚至可视化、远程化。三是智能决策系统(DSS)。主要是对收集的数据信息进行针对性的分析预测,通过专家诊断系统,实现病虫、自然等灾害的预测与应急反应,实现农作物、经济作物长势预测与估产。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实现农村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科学制定种植计划,为农业结构调整、农业生产提供数据依据[10]。结合市场供求价格模型,使农民及时了解某种农产品或农作物供求关系、预期价格,及时应对市场预警信息,及时调整种养植策略,降低因市场供求造成的风险及农业生产盲目性[11]。四是市场交易平台。这一平台主要是线上发布各类农产品交易、供求信息,通过对农產品供求信息的捕捉及对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的监控,分析形成有用的交易信息,集合仓储管理系统、物流运输管理系统,在此基础上建立交易平台,提供农产品运输、结算、交易、质检、库存、价格等全程电子商务服务,使农产品在快捷、方便的流通过程中实现价值最大化[12]。五是农资农经信息平台。用于发布农机农具、化肥农药、种子、农产品深加工信息、劳动力供求等农资信息,涵盖交易系统、农资信息发布系统等,通过建立数据库、农资信息线上线下价格监控、供求监控、用户行为分析等手段,融合融资担保类金融服务、物流交易服务、物流配送服务、信息服务等于一体,为农产品个性化展示、涉农企业网络营销提供支撑平台[13]。

3.4 信息服务利用终端

一是将信息提供给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社、信息服务站等基层信息服务机构,重点发布专业性、针对性比较强的信息,同时扩宽信息发布渠道,满足缺少手机、电脑等终端设备的农户对信息的需求。二是通过配套的信息软件和完善的信息网络,农民可以随时随地了解、利用农业信息。对农作物从播种前准备开始到管理、加工、收获、销售进行一条龙管理,增强农业生产对不可控风险因素(如市场变换、病害趋势、气候变化等)的抵抗,同时加强农产品加工制造或农作物生长过程中的可控性,实现信息服务的“最后一公里”[14]。三是将数据上传备份至大数据库及云端。将经过第二、第三环节分析筛选出各类信息上传至云端信息数据库进行备份,建立模型,使农业资源信息采集、动态监测、信息发布、管理、分析、决策与空间信息管理融为一体,并实现信息的动态对比检索,遇到防病、防灾问题时及时给与指导和帮助。同时可以满足农业园区、农业企业、科研院校等对大量数据的需求,提供帮助和支持[15]。四是利用信息化实现“精准农业”。“精准农业”是把决策支持系统的功能,如平衡施肥专家系统、精准水分灌溉控制、植保专家系统、耕地地力检测等应用到田间管理,对地块小区的差异性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分析影响产量的原因,采取经济上有效、技术上可行的调控措施,按需实施定位调控作物生长,为农作物生产管理过程的各个环节提供科学的决策,最终达到改善生态环境、降低生产成本、合理利用资源、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目的[16]。

4 对策

4.1 增强信息处理能力,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市政府在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上要起引导作用,整合资源,加大对农村地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建设一个相对完备的信息网络体系。注重收集的信息、数据质量,及时更新,避免收集重复信息、数据,保证信息的及时性、真实性和权威性,加强横向交流,提高数据的使用效率。

4.2 从政策面加大资金投入,以多种形式推进信息服务

政府加大力度投入引导资金,并争取经济合作组织、外资、企业等资金的投入,形成以社会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体制 [17]。引入竞争机制,促进农业信息化产业和市场的快速发展。加强涉农部门间的沟通和协调,研究制定网络资费对农村倾斜的相关优惠政策,降低农民信息获取和利用的成本。整合利用农业农业信息化建设服务的专项资金,引导信息服务、网络建设、数据库建立、信息技术研发等行业积极参与[18]。

4.3 加快农业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

发挥科技特派员作用,支持和引导村级综合信息服务站点建设,大力发展村级信息员队伍,加快科技特派员信息服务站建设,夯实农村信息化的基层基础。充分利用以智能手机应用、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媒体优势,以先进的信息科学知识和技术全面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19]。通过短期讲座、农业信息技术培训班、科技下乡等形式对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民、农业技术员、农业科技人员进行培训,将科学普及、职业教育、农业技术推广等农村科技工作相结合,提高农业信息化普及宣传的层次和水平。

4.4 加强信息资源的整合

建立统一的农业信息资源管理与共享部门,将分散的数据平台和应用系统资源共享与整合,形成流畅、丰富、共享的农业信息资源体系[20]。大力促进涉农政府部门与农业企业、农业科研机构、农业院校进行农业信息资源管理、优化、整合,在信息开发、传递、处理、加工、采集等方面合理分工,通过统一的平台向农民提供便捷、及时、全面、丰富的信息支持与技术支持,最大程度地实现农业生产经济效益[21-24]。在数据库建设和应用软件开发上,除了要做好本市的应用软件和农业数据库开发外,也应注重对省内外市地以及国际数据库的引进,提供参与平台,在生产应用中改进和发展本地的农业数据库和应用软件开发[25-30]。

5 参考文献

[1] 吴宝华.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战略构想[J].计算机与农业,2011,15(12):36-37.

[2] 宣锴,孟未来,路明祥. 辽宁省农业科技信息化技术集成与示范[J].农业网络信息,2011(4):113-115.

[3] 马龄乾.农业科技信息化的战略思考[J].甘肃科技纵横,2007(6):5-6.

[4] 王晓丹.中国农业信息化建设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1):42-44.

[5] 李华锋,章颖.中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J].世界农业,2012(6):92-94.

[6] 陈立平.农村信息服务途径和模式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

[7] 张翔,戴毅超,张栋梁.浅谈农业科技信息化基础建设重要性[J]. 中国科技信息,2010(21):82-83.

[8] 陈丽烟,李旭辉,梁占一.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农业信息化问题研究[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11(6):23-24 .

[9] 王培风.基层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农技服务,2010,27(10):1359-1360.

[10] 王艳玲,张冬平.现代农业发展研究:以河南省为例[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11] 薛亮,方瑜.农业信息化[M].北京:京华出版社,1998.

[12] 李祖培.广西农业信息化十年(1999-2009)实践与思考[J].广西农业科学,2009,40(7):932-936.

[13] 方成民,李玉清.创新农产品网络营销策略[J].农业网络信息,2009(9):100-102.

[14] 柏振忠.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建设与完善的路径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2010(5):116-120.

[15] AMIR K.ABADI G,DAVID J.Pannell.A Conceptual Frame—work of Adoption of an Agricultural Innovation[M].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9.

[16] 黄志文,杨立新.中部农村信息化探索[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出版社,2009:63.

[17]车明诚,王慧颖,刘大勇.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战略思考[J].农场经济管理,2003(3):38-39.

[18] 刘世宏,许世卫. 中国农村信息化测评方法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8,41(4):1012-1022.

[19] 龙从霞,彭志良,张阳,等.毕节试验区农村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与应用示范[J].贵州农业科学,2009,37(5):209-211.

[20] 韦志扬,梁贤,张进忠.广西农业信息服务方式现状分析[J].广西农业科学,2006,37(5):617-621.

[21] 陈宏金.农业信息化发展之构想[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1):83.

[22] 黨存娣,韩永萍,杨明明,等.永靖县现代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及措施[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6(1):124.

[23] 杨洪伟,纪建伟,李晓辉,等.辽宁省农业信息化服务创新体系及发展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6,55(2):532-535.

[24] 况勇辉.吉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1):143-144.

[25] 苏戈.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进程研究与思考[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5(6):120-123.

[26] 李莹.农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以大理州剑川县为典型[J].农业科技通讯,2015(8):27-29.

[27] 尚海滨,史国强,郭艳双.大数据时代下农业信息化问题及对策[J].南方农业,2015,9(30):247-248.

[28] 李瑾,冯献,郭美荣.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形势与对策[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4(4):9-19.

[29] 刘巧芝.我国农业信息化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新疆农垦科技,2015,38(5):69-70.

[30] 李敏.浅谈资中县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四川农业科技,2015(6):69-71.

猜你喜欢

农业信息化现状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互联网+农业”信息化发展路径探讨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