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焦作市都市生态农业发展研究

2017-07-19刘骏李天富吴放张立明赵东

现代农业科技 2016年16期
关键词:创新机制生态农业制约因素

刘骏++李天富++吴放++张立明++赵东成++杜立丰

摘要 都市生态农业作为都市区的“花园子”,不仅保障了市民的“菜篮子”,更是充实了农民的“钱袋子”。该文分析了焦作市都市生态农业3种主要发展模式中存在的基础要素、资金投入、人才资源和农业科技等制约因素,发现需要通过创新政策机制与体制机制、支农资金投融资机制、农技培训与服务机制和科技研发与应用机制予以解决。

关键词 都市农业;生态农业;制约因素;创新机制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6-0254-02

Abstract Urban ecological agriculture as urban garden protected the supply of vegetables for residents and increased farmers′ income.This paper analyzed the basic factors,capital investment,human resources and agricultural science restricting factors in three main development modes of urban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n Jiaozuo City.The restricting factors could be solved through the innovation mechanism of policy and system,funds for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technology training and service,technology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 urban agriculture;ecological agriculture;restricting factors;innovation mechanism

都市生态农业最早于20世纪60年代出现于日本、欧美等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北京、上海等地区开始出现都市生态农业的相关研究。都市生态农业是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产物,城市化的不断推进,生活、工作压力的日益加剧,使得城市居民对生态农业的需求显得越发渴望。同时生活、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促使城市居民提高生活品质。随着经济增长,在城郊生活的农民,也希望通过城市的高速发展,带来辐射性的影响,从而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两方面原因相结合,需求和供给相互协调,促成了生态农业的形成与发展。

都市生态农业是以城市发展为主体,辐射城市周边半径。依靠城市的政策、资金、人才、产业优势发展起来的,这种结合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体验性的新型旅游事业,既保持了农业的原生态,又拓宽了农民的收入渠道,也解决了城市居民对出游的需求,很好贯彻了中央提出的“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理念。都市生态农业的发展,将会促进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促进城乡资源双向流动,最终实现服务城市、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目的,这对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焦作市都市生态农业发展概况

焦作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北依太行,南临黄河,农业基础条件较好,是全国著名的粮食高产区、河南省主要的商品粮基地。2014年9月河南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推动全省都市生态农业发展的指导意见》,部署从搞好规划布局、抓好“菜篮子”工程建设、大力发展休闲和观光农业、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和流通业以及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六方面,加快都市生态农业发展。焦作市作为都市生态农业发展中的首批试点市,经过近2年的发展,提出了以特色种植业、设施园艺业、生态休闲业、创意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为主体,实施中心城市帶动战略,紧紧围绕“两带两区”,即沿南太行林果采摘观光带、沿黄滩区休闲观光带、焦作水系生态区和菜篮子工程示范区为重点的发展规划,计划通过保障城市供给、改善生态环境、提供休闲服务等措施,使都市生态农业集生产、生态、生活“三生”功能于一体,探索发展都市生态农业的新路子。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已经区别于传统农业。人才、资金、市场、信息等要素在现代农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都市拥有大量的人才、雄厚的科技基础、完善的市场,将都市与农业相结合,催生出了都市生态农业。目前,焦作市有8 206人进入了都市生态农业行业,建设农业生态园区501个,解决农民就业人数达到了7 853人,吸引7 515户农户进入市场;焦作市有7个农业生态园被列入国家农业标准园创建项目,建成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3个,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5个。

2 焦作市发展都市生态农业的主要模式

2.1 打造观光廊带模式

为改变农业生态园区各自为战、品牌杂乱的无序现象,焦作市把全市园区建设纳入整体发展规划,以沿南太行林果采摘观光带、沿黄滩区休闲观光带、焦作水系生态区和菜篮子工程示范区为建设重点,整合各类资源确保园区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在完善农业生态园区配套设施建设上,采取政府资金引导扶持、社会资金投入为主的资金投入机制,重点推动水、电、路、综合性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有利于都市生态农业集聚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增强园区的吸引力,推进园区内餐饮住宿、休闲娱乐、医疗保健、金融等后勤服务,最终打造出以“两带两区”为核心的,集农业生产、观光、休闲、教育于一体的焦作都市生态农业观光廊带[1-3]。

2.2 农产品深加工模式

传统农业存在着以生产为主导、服务水平较低、管理经营粗放等特点,焦作市通过加快产业集群建设、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等措施,着力解决传统农业中存在的产品加工度低、产品标准化率低、科技含量低、价值增值不高、市场渠道建设滞后等问题,使农产品加工业成为焦作市六大战略支撑产业之一。为了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业行业经济效益,焦作市鼓励和扶持农业企业发展。目前全市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的数目达到2家,有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4家在该市设立了全资子公司,省级龙头企业33家,市级龙头企业125 家。该市有366家企业发展为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有57 家企业的销售收入超过亿元。焦作市住建成为洛阳、济源、新乡及山西、河北、山东等周边地区和省份的农产品加工基地。

2.3 “土地流转+示范园区建设”模式

焦作市以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主体,以遵守法律法规、尊重农民意愿、遵循市场规律为原则进行土地流转,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到6.43万hm2,占家庭承包经营面积的41.4%,土地流转率高于全省10个百分点,高于全国17个百分点。焦作市从政策、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对都市休闲农业进行扶持,先后建成了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全面的都市生态农业休闲园区。这些园区将种植业、设施园艺、生态休闲、创意农业、农产品加工等相互结合起来,初步形成了以休闲旅游、科技研发、良种繁育、观光采摘、开心农场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开发园区。

3 焦作市发展都市生态农业的制约因素

3.1 基础要素

一是耕地资源紧缺。2015年焦作耕地面积为19.56万hm2,人均耕地面积仅为533.3 m2,在土地承包经营体制下,造成农户分散经营,加之农村道路、住房、沟塘布局分散,有限的耕地资源通过土地流转连片规模经营的开发成本较高。二是基础设施不足。多年来对小型农田基础设施投入相对不足,2015年焦作未能有效灌溉的耕地面积有2.59万hm2,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农业持续增产增收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三是环境污染加重。部分农民为提高土地单位面积产量,过量施用农药、化肥,致使60%~70%的农药、化肥没有得到有效利用,进而流入环境造成污染。此外,部分农村的生活垃圾未经严格处理就随地排放,污染空气和水体。

3.2 资金投入

一是财政支农资金的总量较少。随着经济和社会的逐渐发展,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划拨了大量财政资金以促进农业生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就我国目前的财政支农资金总量来看,依然处于较低水平。二是财政支农资金结构不合理。目前已经划拨的财政资金中用于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资金投入比例过低,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制约了农业产业持续发展。三是农业资金投入渠道相对单一[2-13],尚未形成多元化的长效农业投入机制。国家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往往被农资价格上涨所抵冲,不利于提高农民的热情。

3.3 人才资源

一是农民的文化素质不高。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之间有紧密的联系也有非常大的不同。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对人才的要求非常高,需要文化水平高、熟悉市场、掌握先进农业技术的从业人员。而就现阶段的情况来看,都是生态型现代农业尚处于不成熟阶段,无法吸引众多高素质人才进入该行业。二是农村人才流失严重。农村青壮劳动力正加速向非农产业转移,导致农业就业劳动力逐步老龄化,接受新技术、新事物的意识不够、能力不强,有知识、有技能、有体力的农村实用人才非常缺乏。农村实用人才的大量流失制约了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潜力。

3.4 农业科技

一是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有待提升。目前,农业科研推广机构的工作重点多集中在传统农产品、大宗农作物研究推广等方面,没有足够的资金和人员投入都市生态农业技术、信息农业等方面的研究中。二是农业技术人员的结构有待调整。农业技术人员多是老员工,知识老化、业务能力不强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三是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尤其是基层农业推广部门,经过多轮机构改革,农业推广机构人员少、部门小、服务差等问题非常突出,导致农户基本得不到相关指导。对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休闲农业发展的相关技术几乎不了解。

4 焦作市发展都市生态农业的创新机制

4.1 创新政策机制与体制机制

一是完善农业发展保护制度。出台相关政策、划拨一定资金,形成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能够长期持续发挥作用的农业基础设施管理、运营机制;扩大农业补贴的范围,让更多的农户受惠。同时,增大农业补贴的力度,增加农民收入;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二是加快建立精干高效的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三是完善农民有序转出机制。在农村可积极探索“承包地换社保,宅基地换住房”,以有效保障农民利益为根本的转出机制,为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探索新途径。

4.2 创新支农资金投融资机制

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大对规模农业、设施农业奖励的扶持力度,用足用好上级强农惠农政策,争取更多的涉农项目和资金。二是加大信贷投入力度。支持金融机构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大力发展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服务,同时鼓励担保机构开展涉农担保业务。三是加大“三资”投入力度。通过制定各种信贷、税收、用地、用电等优惠政策措施的引导,创新机制,吸引社会上的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外来资本投资农业项目,兴办农业企业。

4.3 创新农技培训与服務机制

一是优化提升农民结构。鼓励在外务工年轻人返乡参与建设都市生态农业,加强对农村合作组织带头人、农民经纪人、种养大户、返乡农民工、村干部的生产技术培训,培育与都市生态农业发展相适应的职业农民。二是吸引高素质管理技术人才。以龙头企业、科研机构和产业化基地为载体,用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发展前景吸引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技术人才,以多种形式参与都市生态农业开发建设。三是健全农业服务体系。提升农业信息服务水平,健全市场流通服务体系,配置专业技术服务人员,着力增强农业生产服务功能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

4.4 创新科技研发与应用机制

一是加强农技研究开发。围绕焦作地区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加强良种培育、农业节水、绿色种养、精细加工、储运保鲜、精准作业与管理信息等领域的技术创新研究,不断提高农业智能化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的水平。二是加强产品质量建设。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推广测土配方施肥、作物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健全落实农产品生产档案、用药登记等规章制度,推进标准化生产,最终实现农产品质量全程监管。三是加强农技推广应用[14-15]。大力促进产学研、农科教结合,最终形成一个以区、镇、村农技推广机构为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科研院所、教学单位、涉农企业等机构广泛参与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

5 参考文献

[1] 发展都市生态农业 推动现代农业发展[J].河南农业,2015(2):14-15.

[2] 吴海峰.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J].中州学刊,2016(5):38-42.

[3] 河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动全省都市生态农业发展的指导意见[EB/OL].[2014-09-24](2016-08-01).http://www.henan.gov.cn/zwgk/system/2014/09/24/010498273.shtml,

[4] 张晓.河南实施都市生态农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研究[J].知识经济,2014(19):7-8.

[5] 程剑桥,黄国桢.注重开发我国多功能农业[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2016(2):64-68.

[6] 赵家.都市生态观光农业园规划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农业大学,2014.

[7] 孙采菱,王华银.马鞍山市都市型生态农业技术路径[J].安徽农学通报,2014(增刊2):11-12.

[8] 任艳敏,唐秀美,刘玉,等.基于“生产-生态-区位”的都市区粮田布局方法[J].农业机械学报,2016(5):321-327.

[9] 马培衢.河南发展都市生态农业的宏观、微观需求分析[J].创新科技,2014(23):24-25.

[10] 金森森.郑州都市生态农业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J].河南农业,2016(13):4-5.

[11] 夏金梅.河南省发展都市型生态农业的制约因素及创新机制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4(12):2962-2965.

[12] 邓举宏.农业综合开发助推都市型现代农业的问题分析[J].四川农业科技,2015(12):63-64.

[13] 褚思真.对我国发展生态型都市农业的一点思考[J].现代商业,2015(36):181-182.

[14] 王秀存.洛阳市都市生态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农业科技通讯,2016(1):47-49.

[15] 伍剑波,陈国英.我国都市型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与对策研究[J].中国农业信息,2014(23):179.

猜你喜欢

创新机制生态农业制约因素
长沙市生态农业发展水平评价
对生态农业旅游创新模式的探讨
我国生态农业法律保障的现状及完善
京郊建成70家生态农业园
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创新机制研究
论城市社区体育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武汉市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足球课的开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我国信访制度缺陷与创新机制研究
关于惠城区发展农业的调研报告
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发展制约因素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