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感受哲理之美 实现精神净化

2017-07-19汪朝霞

中小学德育 2017年7期
关键词:方塘教学楼庐山

汪朝霞

摘 要

唐宋诗词是传统文化之瑰宝,闪烁着不朽的艺术光芒。小学语文课本中选取了为数不少的唐宋哲理诗词,它们或寄情于山水,或寓理于花草,或托意于苍穹,讴歌人生,洞察事理,催人奋进,发人深省,具有深刻的含意,充满着哲理之美。

关 键 词

唐宋诗词;哲理诗;精神净化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7)07-00-02

唐宋诗词是中国文学艺术宝库中的奇葩,而其中的哲理诗大都深沉浑厚、含蓄隽永。教学这些诗词时,教师需引导学生感悟现实社会的“真”,领悟自然的“美”,了解人生中的“善”,让学生在品评音韵之美、感受语词之乐的同时,精神得到净化,人格得到升华。

一、再现画面,深化生活感悟

哲理诗音韵优美,意象鲜活,含义深长。因而可引导学生反复吟诵,在读中再现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感受其节奏美、韵律美,并领悟诗人要传达的“情”“志”“理”。

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其中名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意思浅显易懂,多次诵读很快便能理解大致诗意。教学时,教师可先范读,让生边听边闭眼想象野火焚烧枯草和春天野草又抽新芽、重新长出来的画面,接着描述:秋天来了,小草枯萎了,野火焚烧着枯草,第二年春天……学生接着诵读“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如此多次重复,让孩子们在诵读中想象,在再现的画面中感受到野草顽强的生命力。又如教学“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时,引导学生在脑海中想象、再现诗人观察山景的画面,体会诗人从不同角度观望庐山的复杂感受:“横看”即从正面观察,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大岭;“侧看”即从侧面观察,庐山又成了高挺峻峭的山峰。这告诉学生:对任何事物,只有全面观察和了解,不局限于一隅之见,才能获得正确认识。又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感受诗中所描绘的万里河山的壮丽景色,再引导学生理解蕴含其中的“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深刻哲理,认识到人们在处理事情时,一定要胸襟开阔,目光远大。如此,将诗词画面中的景与生活中的理融合起来,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襟怀,让学生在或宏达或精致的各种画面的再现中,实现了对生活感悟的深化。

二、联系生活,品味诗词之理

小学生的认知有着很强的具体性和形象性,在教学哲理诗时,如果只是通过传统的“了解背景,解析翻译,熟读成诵”等方式来学习,将会少了很多“理趣”,难以品味诗中那引人入胜、耐人寻味的意境,学生学到的“理”就会浮于表面,给人的教益自然也就少了。既然诗歌源于生活,在教学这些哲理诗时,教师不妨结合学生实际生活,让他们的思维进入到一定的语词情境之中,这样就能更好地感悟哲理、滋润心性了。

如教学“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时,教师可以利用语文课堂外的资源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感受,如以“臭水”“溪水”这两个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景物引出诗中的“方塘”,并在对比(臭水之所以臭和溪水之所以清澈)中,突破该诗的教学难点“为有源头活水来”,感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形象比喻,并领会诗中传达的读书道理。这样,学生就会生发出深刻的感悟:“我们读书就要克服浮躁的情绪,让自己的心清澈如水。清澈的池水可以倒映天上的云影,就像人经常读书,就可以使心灵得到滋润,并焕发出神采。”又如《题西林壁》中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其中要说明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学生不易理解,就此,教师可联系学生熟悉的学校教学楼,用问题引发他们思考:同学们,现在我们坐在教学楼的一个教室里,能看清教学楼的整个样子吗?学生们自然就意识到自己正身在教学楼之中,自然看不到教学楼的全貌。接着引导学生想象:作者身在庐山中,可能见到的会是什么?有了刚才的体验,学生就很容易体会到作者可能正被山中花草遮蔽了视野,就如同自己身在教室一样,自然就看不到庐山的真面目了。这样,诗中之“理”也就呼之欲出,且印象深刻。如此天长日久地训练学生联系生活感悟诗词之理,其思维就能得到锻炼和开发,同时心性被古诗词的语词之趣所润泽,从目光狭促变得远志高格。

三、积累内化,陶冶品格情操

许多哲理诗常在“理”中浸润着浓郁的“情”,令人玩之有味,赏之有趣。因此,我们可让学生在感受作者浓浓的情时,积累内化,明理养心,陶冶道德情操。如《春夜喜雨》,对“有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外因,随着量的不断积累,会促使质的变化”之理的理解,就可以通过玩味诗中处处体现的“欢喜”之情,在玩味中对“理”有所感受,为将来更好地品悟诗理作好积淀。

如我在执教《观书有感》一课时,抓住诗题中的“观”字,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朱熹“观”了什么?指导学生找出诗中“半亩方塘”“天光云影”“渠”等意象性的词语,再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他们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接着,抓住“感”字,引导学生思考诗人有哪些感受?或者你读了这首诗后有什么感受?接着组织学生展开联想,并讨论:“方塘指什么?天光云影指什么?渠指什么?源头活水指什么?”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开动脑筋,自主学习讨论后,说出他们的观点,得到诗中的“理趣”。在学生的思考、讨论中, 还可以观察学生的语言组织形式、思维方式和他们思考问题的角度,并有针对性地给予教育指導。

当然,除了积累内化明理,教师还应在运用上下功夫,让诗中的哲理内化提升。入选小学教材的唐宋哲理诗均为优秀之作,其睿智精警的诗句不仅朗朗上口,而且容易烙印在孩子们心里,伴随他们的一生。如学习了《游山西村》,以后当他们遇到数学难题一筹莫展,突然灵感一现,思路豁朗开朗时,他们会说“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而学习《春夜喜雨》后,教师也可让学生谈谈什么情况下我们也可以说“润物细无声”呢?如此,在运用中加深理解,在理解中促进感悟,在感悟中播下理趣的种子,内化升华,伴随孩子们健康成长。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指出:“诗比历史更富于哲理性。哲理诗中所蕴含的哲理是我们的精神食粮,滋润着孩子的心田,塑造着他们的心灵。”就让我们的哲理诗教学展现哲理之美,培养审美情趣,陶冶人格情操,助力孩子们“更上一层楼”,享受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乐趣吧!

(作者单位:广州市天河区龙口西小学

广东广州 510630)

责任编辑 余志权

猜你喜欢

方塘教学楼庐山
过碱河
夏日避暑
教学楼重建工程项目中的施工技术分析
教学楼重建工程项目中的施工技术分析
观书有感(其一)
5S管理技术在教学楼中的创新及应用
避暑胜地 大美庐山
高校教学楼空间设计
庐山脚下泡温泉
马小逃和巴比巴教学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