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观照儿童立场的“规则”学习策略

2017-07-19严丽芳

中小学德育 2017年7期
关键词:规则法治意识

摘 要

小学阶段规则意识教育必须观照儿童立场,引导儿童观察生活,自主发现并认识生活中的规则;营建规则情境,引领儿童体验并感悟规则;并通过課堂操作演练,让儿童反思自身行为,促进规则的践行。

关 键 词

小学品德课;规则意识教育;法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7)07-00-03

“规则”作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点和核心之一,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加强中小学法治教育的要求。对于小学生而言,唯有在正确儿童观的观照下促进其规则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才能真正落实与贯彻法治教育。因此,小学品德课堂教学必须立足儿童生活,引领儿童学会发现和认识生活中的规则,尝试在生活中践行规则。如此,才能使“规则”内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实现从依从性学习到信奉性学习,从他人规范到自我约束,落实规则意识教育。

以下,笔者以浙教版品德教材为例,做一探讨。

一、留心生活“找一找”——认识生活中的规则

儿童生活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基础。综观全册品德教材,规则教育内容贯穿整个小学阶段学习:从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到社会生活,遵循儿童不断扩展的生活空间,逐渐延展,螺旋上升。其中,一二年级侧重家庭、学校的规则。[1]这启示我们,规则就在学生的生活里,学生对规则并不陌生,只是对于身边的规则熟视无睹。因此,规则意识教育首先要让学生留心生活“找一找”,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认识生活中的规则,从而为规则学习奠定基础。

1.前置学习单:“发现”生活中的规则

规则潜藏在生活的每个角落中,生活处处有规则。如何促动孩子自觉自主地发现规则?利用前置学习单,让孩子在课前搜集规则表现是非常直观便利的学习方式。

在《班级生活好习惯》(一年级下第三单元)一课学习时,教师在课前动员学生开展“小眼睛,大观察”活动,完成前置学习单“班级生活——真心话大冒险”(见下页表)。

学习单立足儿童的日常班级生活,从课前读书、排队、卫生、课间等生活细节入手,引导儿童发现生活中的规则。课堂上,借助全班交流——“真心话大冒险”,帮助孩子们认识到什么是班级生活好习惯,并及时表扬和激励学生的好习惯;同时,促进孩子们反思自己的行为习惯,从而对规则有初步感受和认识。由此,教师亦可更好地了解学情,及时调整课时目标,改进教学行为。

2.微课呈现:思考生活中的规则

童年生活具有不同于成人生活的需要和特点,它本身蕴藏着丰富的发展内涵与价值。儿童的日常校园生活本身就是极具价值的课程资源,孩子们在生活中一举一动就是其生活经验的直接表现。教师在日常校园中,也要经常“找一找”,留心抓拍、积累学生的生活片段,剪辑制作微课视频,在课堂上再现孩子的生活场景。如此,让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更加贴近生活,引导学生思考生活,解决生活问题。

例如,在教学《集体处处有规则》(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一课时,教师播放视频“明明的一天”。请孩子们认真观察主人公一天的校园生活行为,并担任小评判,判断明明是否做到了遵守集体生活中的规则(遵守规则举绿牌,反之,亮起红牌)。之后,展开评析和讨论,探讨明明没有遵守哪些规则。

生活是最好的道德与法治教材。“明明的一天”正是孩子们日常校园生活行为的总结,来自身边的生活情境再现,自然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由此,学生感受到:遵守规则的行为如此美好,不遵守规则的行为多么不雅,原来“生活处处有规则”。

二、营建情境“悟一悟”——体验并感悟规则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知、体验和感悟。他们对生活体验得越充分、越细腻,感悟就会越深刻。规则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有赖于儿童对于规则的深刻体验和感悟,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借助模拟表演、故事等手段,为儿童营建“规则”生活情境,使其在深刻体验中领悟规则的价值,初步树立规则意识。

1.在模拟活动中体验规则

我们可以借助模拟活动将抽象的规则意识寓于生动形象的表演活动中,实现角色置换和情感认同,让学生体验规则的意义与价值。

例如,在学习《集体处处有规则》一课时,教师针对本班学生普遍存在的插队现象,设置了模拟表演活动。在导行环节前,教师请学生四人小组合作,演一演生活AB剧:就餐插队、批作业插队、洗澡插队……让学生体验遵守规则和不遵守规则带来的不同结果;接着,让学生评一评,探究规则的重要性。在表演过程中,有的孩子经过模拟深刻体验到不遵守规则的后果,提出改动剧情——知错就改;还有孩子要求放弃演不遵守规则的孩子,因为他觉得不遵守规则非常可耻。由此,孩子们深刻体验到规则的意义和价值,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并主动反思和矫正自身行为,实现了规则意识的提升。

模拟活动可以采取多种形式,例如,为了让孩子们感知集体活动要遵守公正、公平规则,师生可以合作体验活动“剪刀石头布”。教师可故意不遵守游戏公平、公正的规则,用“小布包不住老师的大石头”“小石头敌不过老师的大石头”等理由取胜,让学生交流感受。以此激发学生的规则需要,增强对遵守规则的认同感。

2.在故事评析中感悟规则

讲故事是儿童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道德与法治课堂可以借助故事,让孩子们叙说生活故事,深化规则体验与感悟。

例如,在教学《班级生活好习惯》一课时,教师设计了“读绘本,有话大家说”环节。通过播放绘本故事《大卫上学去》,引导孩子们思考:哪些是不好的班级生活习惯,你想对大卫说什么?如果我们身边也有这样的大卫,班级会怎样呢?孩子们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分享生活故事,想象班级的“大卫生活”,由此,深刻感悟到规则既制约我们的行为,又保障我们的权益,人人都要遵守规则。

低年级儿童对规则的理解能力还比较弱,借助绘本故事,道德与法治课堂便以儿童的视角,引導儿童评析生活中的规则,从而激活儿童的规则体验,丰富了儿童对规则的理解。

三、操作演练“想一想”——反思并践行规则

体验是儿童深入学习的过程,而内化并践行才是认知的高级阶段和目标。规则学习不是简单的读与背,自然不能是教师的一味灌输和学生的被动接受,让学生反思自身的行为,并借助生活实践内化规则,才能真正落实规则意识教育,实现法治教育目标。

1.在演练纠正中强化规则

规则意识的形成需要强化,而演练是引领儿童践行与强化规则意识的有效途径。我们可通过反复演练,引导孩子及时反思、纠正不良行为,学会用规则意识引领自身的行为习惯。

《班级生活好习惯》一课教材在班级生活好习惯“展示台”一栏,呈现了“出操静齐快”。借此,在课堂学习的最后阶段,教师先让孩子说说出操、排队时,我们怎样才能做到静、齐、快,引导孩子们总结、回顾班级生活规则。之后,教师播放出操音乐,让孩子们演练出操排队规则。一开始,一些孩子追求“快”,跑着离开座位,一窝蜂挤在教室门口,课桌上东西乱七八糟,椅子也是横七竖八。教师使用希沃授课助手软件及时抓拍照片,呈现在教室大屏幕上。让孩子们讨论这样排队,你哪里做得不太好?孩子们展开交流,提出排队小建议。此时,教师播放班级有序排队的视频,作出明确示范。于是,第二次排队演练在孩子们的企盼中开始,孩子们安安静静、齐刷刷地整理书桌,有秩序地排队,做到了“出操静齐快”。

2.在自查自纠中内化规则

规则存在与生活细节之中。我们要引领学生学会结合现实生活,不断反思自身行为,从而实现规则意识的内化与践行。

例如,在《我们一起做》一课的导行环节,教师罗列了“同学一起做”活动体验中“分工不明确、没有合作与谦让、没有讲究先后顺序、有商有量”等生活情景,请学生通过对照自身行为,思考哪些方面做得比较好,哪些方面还需努力,应该怎么去做。学生通过自查自纠,明白了在生活中讲究合作的方法更能体会到一起做的快乐。如此,不断增强学生的自省和辨析能力,逐步把规则内化为生活中的道德习惯。

为激发孩子们践行规则的积极性,教师还创建了形式丰富的激励机制。根据规则的不同要求,设置了“静静读书星”“排队纪律星”“课间文明星”“文明礼仪星”“整理高手星”等奖励星卡,设计了“班级生活好习惯我能做到”评价卡(见下表)。以此激励引领学生在生活中践行与内化规则,实现道德与法治学习的知行统一。

对于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是有法可寻的,遵循规则学习的程式,发现规则,深化认识,践行规则,让学生与自己对话,与规则对话,从他律到自律,推进规则内化进程,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对于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是有法可寻的,遵循规则学习的程序,发现规则,深化认识,践行规则,让学生与自己对话,与规则对话,从他律到自律,推进规则内化进程,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参考文献:

[1]严丽芳.新教材规则意识教育教学目标设计例谈[J].中小学德育,2017(1):15.

(作者单位:余姚市实验学校

浙江宁波 315400)

责任编辑 毛伟娜

猜你喜欢

规则法治意识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如何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
例谈概率统计备考的五个意识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让规则不规则
不如吃茶去
初一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应从“理解”入手
采用C—NCAP 2006年版管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