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球化时代加强中小学国家认同教育的思考

2017-07-19马文琴

中国德育 2017年13期
关键词:认同感全球化传统

全球化时代中小学国家认同教育要有效开展,需要综合运用多种途径,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用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步骤,在多方面力量的共同作用下,才能真正培养中小学生的国家认同意识。

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发布,国家认同被列为中小学生的核心素养之一。国家认同是一个国家的成员对所属国家的文化传统、历史、国家主权、国家制度、政治主张、价值观念、理想信念等的认可而产生的归属感。国家认同是维系国家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直接关乎国家的稳定与发展。中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国家认同感的关键时期。

在全球化背景下,加强中小学的国家认同教育,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一方面,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价值观念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局面。中小学生由于涉世不深,他们鉴别能力明显欠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很容易出现扭曲。另一方面,某些西方国家企图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和“和平演变”战略,没有强烈的国家认同意识,我们每个人的爱国之心、立国之志和报国之举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因此,在全球化时代加强中小学国家认同教育是落实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必然要求。

一、全球化时代中小学国家认同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强化政治认同

思想政治教育在增强学生政治认同感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当前,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中,仍然存在一定的功利化取向,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而轻德育,思想政治教育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全球化时代,传统的国家认同观正在遭受强烈冲击,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小学更应进一步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应根据青少年的特点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法,用中小学生能够接受且乐于接受的方式,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增强他们的政治认同。

(二)通过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强化文化認同

一个国家或民族形成文化认同,是其生存与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人们行为处事的道德标准,是中国文化软实力最深厚的根基。[1]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在于教育。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冲击,西方文化对当今中国青年一代的影响力有时可能远远超过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他们的影响,导致传统文化在一些中小学生心目中有淡化的趋势,使得他们对自己国家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缺少强烈的认同感。为了改善这样的局面,在中小学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十分必要。

(三)通过历史教育强化历史认同

爱国必先知国,知国必先学史。历史是国家合法性的源渊,有国必定有史。历史记忆是构建国家认同最为重要的部分。由于历史不是所谓的“主科”,因此一些中小学并不重视对学生进行历史教育,导致许多学生的历史知识匮乏、历史意识淡薄。曾有学者对北京2,107名学生进行了一项调查,调查发现,在学生最不愿意学习的科目中,历史位列第三位。在学生对15门功课喜欢程度由低到高的排列中,历史位居第二,在被学生视为“枯燥、没意思的课”的排序中,历史位居第五。历史课在学生心目中的位置如此低下,不得不让人反思。[2]

中小学历史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历史认同感和民族价值观方面,具有其他学科难以替代的独特价值。知之深,方能爱之切。在全球化时代,历史教育是提高我国青少年历史认同感的有效途径,故历史教育不但不能削弱,反而应该大大加强。

(四)通过母语教育强化语言认同

母语无疑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文化标志之一,有了语言认同,国家认同才有载体。加强母语教育的实质就是强化语言认同,以此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在全球化影响下,我国掀起了全民学习英语的热潮,一些中小学也开始出现重外语教学轻汉语教学的倾向,这是极为不可取的。要知道,中小学阶段是学习语言的关键时期,无论世界形势如何变化,母语教育都应该在学校教育中占据核心地位。中小学要站在对国家、对历史负责的高度,对母语教育予以高度重视,把学好汉语、写好汉字作为中小学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切实加强中小学生对本国语言的高度认同。

二、全球化时代加强中小学国家认同教育的有效途径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传统的国家观念、文化观念等都受到了巨大冲击,国家认同教育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为此,我们需要顺应时代的变化,积极采取有效的途径培养中小学生的国家认同意识。

课程是实现国家认同教育的主渠道。当前,为了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各国都开设了相应课程,例如:俄罗斯的“公民学”“权利与政治”“政治学基础”;美国中学里的“美国政府”“美国文化”等课程。在我国中小学,除了专门开设语文、历史、传统文化、思想品德课程外,国家认同教育也要融入到中小学其他课程和课堂教学中。

然而,想要切实提高国家认同教育的实效性,仅依靠课堂教学显然是不够的,还应积极开展有助于促进学生国家认同的教育活动,并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在国家认同教育中的优势。

(一)活动育人:广泛开展国家认同教育活动

1.发挥爱国主义题材影视作品的感染力

中小学生认识事物离不开具体的感觉和形象,影视作品中直观的画面、生动的情节、典型的人物形象,比起抽象的知识和概念,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进而理解作品背后的深刻内涵。

在美国,好莱坞电影看似远离政治,实际上也带有浓厚的爱国主义色彩。《兵临城下》《珍珠港》《永不妥协》等影片就生动地体现了美国精神。这些影片既给学生带来了视听享受,又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对“美国精神”的认同。

我国同样有丰富的爱国题材的影视作品,例如《开国大典》《建党伟业》《林则徐》《大决战》等。观看此类艺术作品,可冲破时空、地域限制,帮助学生理解国家的历史,接受生动形象的国家认同教育。

2.重视日常仪式活动的教育意义

对中小学生而言,“象征”和“仪式”是符合他们认知特征的教育方式。[3]抽象的国家认同体现在仪式的每一个环节,伴随着仪式的进行而升华。仪式越庄重,对国家认同的神圣感越强烈。政治认同伴随着这种深沉的爱国之情而扎根。[4]

升国旗、唱国歌等仪式活动是培养学生对国家产生归属感和责任感的重要方式,在很多国家都备受重视。如新加坡有规定:小学生每天到学校后,都要参加升国旗唱国歌仪式,并举行升旗宣誓,誓言的内容是:“我们是新加坡公民,誓愿不分种族、语言、宗教的异同,团结一致地建设公正、平等的民主社会,并愿为国家的幸福、繁荣与进步而共同努力。”

在我国,升国旗、唱国歌等仪式有着自己的特点,需要注意的是,仪式活动不能只是“走过场”,充分挖掘其中的教育价值,才是开展仪式活动的意义所在。

3.开展阅读经典活动,增强中小学生的文化认同

在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中,阅读经典尤为重要,因为传统文化的精髓都集中体现在一些文化典籍之中。不少国家为传承本国传统文化,纷纷为学生开设经典必读书目,例如:美国教育部为中学生开列了《独立宣言》《解放宣言》《常识》等一系列经典必读书目;在新加坡,《战争结束》《新加坡之梦》《建国之父》《独立第一个十年》《认识东盟》也被推荐为中小学生接受历史与国情教育的必读书籍。[5]

我国教育部和国家语委也曾推出以“亲近经典、承续传统”为主题的“中华诵·经典诵读”系列活动。除了国家层面积极倡导和开展阅读经典活动之外,各地方教育部门和中小学也广泛开展了经典阅读活动。事实证明,经典阅读活动是傳承民族文化精神和提升学生素质的良好载体。

4.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服务活动

社会服务活动能增加学生对国情的了解,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成千上万的中小学生通过参与各种形式的志愿服务工作,极大地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国家荣誉感。国外一些中小学也十分重视组织学生参与社会服务活动,例如新加坡教育部规定:中小学生必须选择参加一定的社会服务活动,并把分数计入成绩册。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多了解和借鉴其他国家的有益经验,为中小学生创造更多参与社会服务的机会。

5.组织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参观教育活动

博物馆、纪念馆、文化历史遗址是藏有丰富史料的文化场所,其生动的历史场景,容易唤起人们的民族情感和爱国热情。我国各类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这些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是进行国家认同教育的良好载体。国家应加快这些文化设施的建设,免费向中小学生开放更多的文化场所。各地中小学应结合本地实际,充分利用好当地的教育资源,在丰富多彩的参观活动中对学生实施国家认同教育。

(二)媒介育人:发挥新媒体在国家认同教育中的优势

中小学要有效开展国家认同教育,除了充分利用广播、报刊、影视等传统媒体外,还必须紧随时代发展的脚步,利用好各种新媒体资源。在全球化时代,互联网、微博、微信、电子游戏、数字玩具已普遍进入中小学生的生活,成为他们日常必备的社交工具和学习平台,是他们了解信息、表达自我、联系外界的主要渠道。新媒体技术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形式活泼。将新媒体技术融入中小学国家认同教育之中,可大大增强其实效性。

法国就很重视利用网络对学生进行国家认同教育。早在1999年,法国参议院就开设了一个名为“少年参议院”的网站,对8—12岁青少年进行相关主题教育。网站集游戏与教育于一体,使青少年在娱乐中能够更好地理解社会组织的原则、制度、法规和相关政治知识。再以我国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为例,文化的传播与传承也要及时搭上“互联网+”的快车。可创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教育平台,还可以尝试把网络游戏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以游戏为背景,赋予游戏一种精神并围绕此精神构建相应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这种方式,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网络游戏中,既能让学生享受到游戏的乐趣,又能从游戏中学到知识,有所感悟。

总之,全球化时代中小学国家认同教育要有效开展,需要综合运用多种途径,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用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步骤,在多方面力量的共同作用下,才能真正培养中小学生的国家认同意识。

参考文献:

[1]朱永新.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刻不容缓[J].民主,2014(2):6-7.

[2]刘颖.中学历史教学对民族认同感的培养[D].云南师范大学,2008.

[3]曾水兵.加强中小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理性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12(11):31-34.

[4]冯建军.公民身份的国家认同:时代挑战与教育应答[J].社会科学战线,2012(7):202-211.

[5]谢东宝,梁鹏.新加坡的国家认同感教育[J].中国民族教育,2010(6):41-43.

【马文琴,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何 蕊

猜你喜欢

认同感全球化传统
马云 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 协助中小企业全球化
从全球化、逆全球化到有选择的全球化
“一带一路”是实体经济的全球化
监狱管理专业警务技能教学质量评价机制改革的思考
少年力斗传统
浅析国有企业员工企业文化认同问题
工作认同感日本人最低
清明节的传统
避免情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