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生命焕发人性光彩的学校生涯教育

2017-07-19杨韶刚

中小学德育 2017年7期
关键词:生涯国际化人性

杨韶刚

摘 要

让生涯教育回归人性,让教师和学生的生命在生涯教育中焕发出人性的光彩,是我国学校生涯教育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打造一支过硬的生涯教育师资队伍,探索有效的生涯教育模式,必须放眼未来,开创生涯教育的国际化之路。

关 键 词

生命价值;人性;生涯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7)07-00-04

世界大同、人类和谐是古往今来人类一直渴求实现的理想社会。近年来,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提倡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对我国学校生涯教育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让生涯教育回归人性,让教师和学生的生命价值在生涯教育中焕发出人性的光彩,应成为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时间内中国学校教育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从我国中小学教育的实际出发,本文提出通过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模式探索,生涯教育国际化理念,以适应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和未来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国际化人才的需求。

一、打造过硬的生涯教育师资队伍

生涯教育(career education)是每一个人终生都要不断发展和提升的职业活动。学校生涯教育则是个体自幼儿园开始一直到工作之前必须接受的教育活动,旨在培养学生提升自我生涯规划的意识和能力、形成综合的职业生涯技能,为将来参加工作做好充分准备。因此,在学校进行生涯教育,必须要有一支过硬的专业化的生涯教育师资队伍,因为“教师具有影响年轻人之价值观和品格的力量”[1]。 生涯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学校是否具 有一支确实过硬的生涯教育师资队伍。

第一,要建立并打造一支由专业化教师、心理健康教育、道德教师、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志愿者组成的师资队伍。和道德教育一样,生涯教育不仅仅是某一位专职教师的教学任务,而是学校所有教职员工都应该积极参与并投身其中的全员教育。正如班华教授所倡导的,“做自觉的教育者,让教学成为道德的事业”[2]。当然,生涯教育的主力应是从事生涯教育的专业化教师,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道德教育的教师、班主任、任课教师和热心生涯教育的志愿者则作为辅助性的支持力量予以各种有效的配合。

第二,对生涯教育的专业化教师要进行专业化的生涯教育培训,在可能的情况应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学校要根据本校的师生配比和教育现实,对计划开设这门课的校内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和培养,只有达到要求的教师才有资格上岗。建议学校安排经验丰富的教师作为生涯教育的指导教师,采取传帮带的方式形成老中青三结合的生涯教育梯队。最后,要对辅助性教师和志愿者进行专业化的指导培训,明确各自的职责和任务,形成一系列可操作的生涯教育师资培养专业化模式。

第三,建立“生涯教育工作室”,针对学校生涯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展开实践研究。例如,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开展生涯教育调查研究和分析,然后分门别类地开设必要的课程,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促进生涯发展和意识能力的实践活动,整合与拓展校外生涯教育的实习和体验基地,从而打造一支各具特色、各有所长的专业化生涯教育师资队伍。

第四,广泛吸纳和开发学校所在社区、校友、家长和社会资深人士的力量,努力建立一支热心学校生涯教育、积极进取、有开创精神、思想性和实践指导性强的志愿者队伍,以弥补学校生涯教育专业师资来源单一的缺陷,使生涯教育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探索回归人性的生涯教育模式

生涯教育能否收到实效,除了过硬的师资队伍之外,还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生涯教育模式,帮助学生从个体终身发展的视角来思考自己的人生未来,设计回归人性的生涯发展规划。从人性的角度来看待生涯教育,就必须尊重和善用人性。有学者指出,“教育回归人性,指教育要基于和利用人性之真,达成人性之善,促成人完满的生命体验,实现真善美的统一。”[3]有效的生涯教育模式,只有基于人性的真善美来开发和设计,才能推动学生人性完美演进和促使学生生命价值焕发人性光彩的教育事业。基于此,学校生涯教育可以建立如下教育模式:

第一,自我探索的求真教育模式。

在学龄前和小学阶段,帮助和指导学生了解自我的发展阶段和特点,认识不同阶段真实的自我,规划和设计未来理想的自我,应该成为这一阶段生涯教育的重要主题。在中学阶段,是学生自我认识发展的关鍵时期,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规律性发展时期。生涯教育要依照学生自我发展的规律和阶段性特点,建构符合人性的探索自我的教育模式。

首先,开设认识自我的生涯教育课程,讲述有关自我认知、自我意识、自我发展等方面的知识性课程,提升学生对自我的正确认识水平和自我发展的意识,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了解同学们眼中的我是谁,唤醒学生的生涯意识,促进同学之间的相互理解。

其次,开发和利用有较高信度和效度的问卷,对学生的兴趣、性格、能力、价值观、人生观等与生涯发展有关的心理素质和能力进行必要的调查研究,还可以通过网络测评、专业咨询和家校合作等方式,构建家庭、学校和社区一体化的生涯教育辅导体系,帮助学生从不同侧面了解自我,认识自我和发展自我。

再次,建立学生自我发展的生涯教育电子档案,对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自我发展过程进行追踪式记录,编制成册,在学生毕业时交给学生一份,学校存档一份,使学生在学校的生涯发展有迹可循。在可能的情况下,建议学生保持与学校的联系,多年后可以检验学校生涯教育的现实效果,学生也可以成为学校生涯教育的校友资源。

第二,道德追求的至善教育模式。

孔老夫子在儒家经典《大学》中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里的“大学”并不完全是现代意义上的university,而是指博大之学。唐代的孔颖达在《礼记正义》中说,“此大学之篇,论学成之事,能治其国、章明其德于天下”[4]。显然,这里的大学是指伟大的学问。中小学生涯教育同样是一门伟大的学问,因而同样应该把明德尚行、止于至善的道德追求作为学校生涯教育的根本旨归。

首先,要正确认识至善的道德内涵。究竟何谓“至善”?学界对此有不同理解,一些人把至善理解为要求所有的人都要遵循的道德至善和美好生活方式,认为这种规定“既不再被现代心灵所接受,也会败坏人们的道德生活和人性”[5]。但是,我们不妨回溯一下《大学》对至善的阐释,“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显然,上文中的论点会引起人们理性的诘问:这种至善的道德诉求难道不是现代心灵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的吗?这些仁敬孝慈信的至善要求难道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是每天都实实在在地存在着吗?如果连这些基本的至善要求都做不到,又谈何守住道德底线呢?古语云:“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仅得其下。”古语没说法乎其下,但以此类推,法乎其下的内涵类似于今天所谓守住道德底线。但从人的道德心理发展的本质来看,这种法乎其下的道德底线是守不住的。如果以此为标准,人们在不经意间就会屡屡突破道德底线。因此,学校生涯教育要指导学生正确认识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道德至善要求,提出经过学生适当努力可以达到的理想目标,并且制定具体措施帮助指导学生更好地实现之。

其次,指导学生扮演至善的道德角色。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说:“人是类存在物,不仅因为人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把类——他自身的类以及其他物的类——当作自己的对象;而且因为——这只是同一种事物的另一种说法——人把自身当作普遍的因而也是自由的存在物来对待。”[6]既然人是以类的方式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那么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离不开他人,都必然要扮演某种角色。在学校里,教师要扮演好教师的角色,学生要扮演好学生的角色。当前我国学校生涯教育必需加强角色教育,否则,角色意识淡漠的后果就会使人屡屡突破道德底线。当前很多学生沉溺于玩手机、打游戏、不爱学习等等,在一定程度上都与角色意识淡漠有关。对学生进行生涯教育,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通力合作。通过生涯教育,使学生明白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应当担负的责任和义务。当前生涯教育最大的障碍在于教师和家长视学生的成绩高于一切,不让学生承担应当承担的其他责任和义务。建议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社会运用法律条例和规章制度,确保教师和学生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扮演好应当扮演的角色。

再次,提倡差异化的至善目标。由于每个人具体的生活环境存在差异,因此人在很多细节方面是有差异性的。生涯教育要尊重这种个体差异,并以此作为教育的基础。具体做法是:(1)根据需要对学生的发展水平进行测试,了解学生现有的道德发展水平。(2)以此为基础,提出某一时段要求学生经过适当努力才能达到的道德教育目标。这既符合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概念,也有利于指导学生不断提升自己,感受和体验到自己的进步和成长。(3)进行具体的差异化辅导,即针对每个学生面对的问题和困难,指定或安排专人进行具体的帮助指导。(4)提出具体可操作的奖惩制度,对达到、超越和未达到目标的分别予以相应的奖惩,并据此提出下一步的发展目标。这是促成人性完美的生涯教育的关键所在。

第三,人性美好的生命价值教育模式。

人的天性是每个人生而具有的,追求生命价值的完美,让生命焕发出人性的光彩,是生涯教育发挥作用的人性基础。

首先,这种教育模式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天性优势和不足,了解和发挥其与生俱来的能力,这可以通过各种标准化的心理测试和优势心理分析来做到,也可以采用日常教学中的“学习-发现法”逐渐发现学生的兴趣和特长。

其次,在了解和掌握学生天性基础上,为其量身打造相应的教育方案,而不是强制性地按照统一的教育方案,违背其天性地进行痛苦的应试教育。换句话说,生涯教育成功的功效,关键取决于它在多大程度上拓展了人的生命潜能和可能性。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要对学生提出具体的目标和要求,提出明确的达成目标的规矩和步骤,对于学生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错误要给予宽容的理解和具体的帮助指导,两者缺一不可。

最后,生涯教育要让师生都能经常切身体验到“美好自我”的生命价值,对于学生和教师发自内心地创造性展示自我的行为表现,学校和社会应当给予充分肯定。也许未来的中国爱迪生和爱因斯坦就是在这种肯定中诞生的。

另外,生涯教育要注意培养学生形成体验美好自我的习惯。中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大约需要40-50次左右的教诲,而体验美好自我是人性的彰显,形成这样的习惯应该比形成强制性的习惯容易得多,毕竟唤醒自己的人性之美才是幸福的生涯教育之本。

三、开创生涯教育国际化人才之路

在我国“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推动下,教育国际化已成为大势所趋,这理应成为学校教育变革的新方向。我国现在的大中小学生,在未来的20-30年内将成为主导和引领中国社会国际化的主力军。学校生涯教育必须立足于未来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开拓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大力增强学生的开拓创新意识和合作竞争能力,把“国家化教育”和“生涯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会使学生终生受益。

生涯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适合学生自身优势和人类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因此,生涯教育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专业特点和社会发展需求,帮助学生通过自我探索、相互讨论、社会实践和理论反思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未来成为堪当重任的国际化人才奠定基础。

综合国内外生涯教育国际化的经验,学校生涯教育应遵循以下基本准则:

第一,提倡國际教育理念的本土化。一些发达国家有比较丰富的生涯教育的经验和理念,但可能会导致与中国教育理念的水土不服。因此,对引进的国外生涯教育材料要进行中国化处理。例如,国外的生涯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竞争能力、多元文化视角等,中国的生涯教育应当补充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内容,培养学生具有文化比较和融合吸收的能力,成为中外文化互通和传播的使者。另外,国外流行的生涯发展理论多是依据欧美国家的白人、中产阶级和男性而设计和形成的,我国的生涯教育必须吸收本土的养分,采取批判性思维的观点理性而客观地分析国外的生涯教育理论,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的生涯教育理论。

第二,端正生涯教育国际化理念。生涯教育的前身是职业和技术教育,但传统的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是低层次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就业者,他们的社会地位和收入不高,处在社会的底端。随着高科技产业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很多高新技术方面的工作岗位应运而生,我国学校的生涯教育必须尽快转变理念,把生涯教育和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等基本能力结合起来,培养勘与学术型人才比翼双飞的技术型人才。国家也应在收入、待遇和社会地位等方面提供相应的政策和法律支持。

第三,打通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渠道。生涯教育国际化不能仅停留在理论和知识层面,更要通过国际化的合作交流具体地实践。首先,国家、地方政府和学校应该多方筹集经费,甚至可以与国外经济和金融机构以及合作学校联手获得经济资助,为国际化合作交流奠定经济基础。其次,尝试与外方学校合作办学,双方互认学分或者进行项目合作,相互招收对方学校的学生,通过合作达到共同培养国际化人才的目的。再次,加强专题培训。针对生涯教育国际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邀请中外双方生涯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对某一群体进行集中培训,例如校长培训、教师培训、技术培训、领导能力培训等。有些培训甚至可以获得资格证书。在培训中为参加培训者提供相互沟通和交流的平台。最后,安排学生进入对方国家的企业实习基地,通过实地操作真实地感受和体验国际化的生涯和技术教育。还可以互派技术专家帮助对方企业开展技术创新,解决技术操作方面的实际问题,这个相互借鉴、学习和提高的过程将极大地推动生涯教育的国际化。

参考文献:

[1]Lickona, T. Education for character: How our schools can teach respect and responsibility[M]. New York: Bantam Book,1991:71.

[2]班华.让教学成为道德事业[J]. 思想理论教育,2007(7):22-24.

[3]涂艳国,周贵礼.试论教育回归人性的基本方式[J].教育研究.2012(2):24-28.

[4]贺有龄.儒家经典译丛《大学》[M].济南:山东友谊书社,1992:2.

[5]余维武.现代道德教育中的道德底線与道德至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32(3):69-77.

[6]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6.

责任编辑 王清平

猜你喜欢

生涯国际化人性
强本拓新的研究成果反哺本科教学与国际化人才培养
我的教书生涯
16 Years in the Mines
手残党的厨艺生涯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学习”反人性吗
活动预告
谈民办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之路
奥巴马:总统生涯使我成为更好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