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管状胃代食管术与全胃代食管术治疗食管癌的临床疗效探析

2017-07-19景俊武刘志才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7年5期
关键词:全胃管状食管癌

景俊武 刘志才

(河南省林州市肿瘤医院胸外科林州 456550)

管状胃代食管术与全胃代食管术治疗食管癌的临床疗效探析

景俊武 刘志才#

(河南省林州市肿瘤医院胸外科林州 456550)

目的:探究食管癌治疗中,管状胃代食管术与全胃代食管术两种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5年7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60例食管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0例,对照组实施全胃代食管术治疗,研究组实施管状胃代食管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引流时间、住院时间,观察患者反流性食管炎、胃食管吻合瘘以及胸胃综合征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在手术时间、术后引流时间及住院时间等方面数据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全胃代食管术相比,管状胃代食管术在食管癌的治疗中应用效果较佳,可显著降低术后不良反应发生,值得推广应用。

食管癌;管状胃代食管术;全胃代食管术;疗效比较

食管癌在临床上较为常见,高发于老年人群,该病对患者身体健康造成极大危害,若不及时治疗,会导致患者生命危险[1]。手术切除肿瘤是食管癌的常用治疗方法,临床常用手术方式有管状胃代食管术与全胃代食管术,但两种手术疗效说法不一。目前选择什么手术方式疗效更佳已成为医学上重要课题。本研究以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60例食管癌患者为对象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7月~2015年7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60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患者30例,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32~63岁,平均年龄(47.08±2.47)岁;病程2~15个月,平均病程(8.49±1.45)个月;食管上段癌12例,食管中段癌11例,食管下段癌7例;病例分期:0期4例,Ⅰ期3例,Ⅱa期6例,Ⅱb期10例,Ⅲ期7例。研究组患者30例,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33~62岁,平均年龄(46.45±2.28)岁;病程2~14个月,平均病程(8.72±1.19)个月;食管上段癌11例,食管中段癌13例,食管下段癌6例;病例分期:0期3例,Ⅰ期4例,Ⅱa期7例,Ⅱb期10例,Ⅲ期6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手术方法对照组实施全胃代食管术:实施全麻,确定肿瘤位置作切口,将食管游离,肿瘤切除,清除淋巴结,然后将胃游离,并提至颈部或胸内,采用吻合器将食管残端与胃连接吻合,最后缝合术口。研究组实施管状胃代食管术:全身麻醉,根据肿瘤位置作合适切口,将食管游离,肿瘤切除,将胃游离,并于胃底部最高点距离小弯侧约2 cm的位置作为切口起点,沿直线切割至胃底,切口时应避开幽门管处动脉。将小弯侧胃体以及一部分胃底组织切除,并用丝线将浆肌层缝合,将残胃组织包埋,形成一个内径约3 cm的管状胃,进行缝合。

1.3 疗效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手术用时、术后引流时间、住院时间,同时观察两组患者反流性食管炎、胃食管吻合瘘以及胸胃综合征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2]。

1.4 统计学方法数据处理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时间、引流时间、住院时间对比对照组手术时间、引流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181.54±35.89)min、(5.85±1.45)d、(12.89± 1.24)d;研究组手术时间、引流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185.75±36.76)min、(5.39±1.75)d、(13.19± 1.02)d: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引流时间、住院时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3.33%)明显低于对照组(40.00%),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例(%)]

3 讨论

食管肿瘤切除是治疗食管癌最直接有效的方法,肿瘤切除后,将胃进行游离与残余食管连接吻合,对消化道进行重建,恢复患者消化功能。目前较为常用的两种手术方法是管状胃代食管术与全胃代食管术[3]。全胃代食管术是一种较为传统的手术方法,该手术方法能够有效恢复患者消化功能,但会对患者的生理结构造成较大影响,例如全胃体积较大,手术之后患者正常呼吸会受一定的影响[4]。管状胃代食管术是一种较为新型的手术方式,即在切除胃管肿瘤后,将胃体小弯侧切除,并将其与残留胃管相吻合。该种手术方式能够缩小胃体积,胃容量降低,减小胸部压力。并且管状胃代食管术术后吻合较好,反流性食管炎、胃食管吻合瘘以及胸胃综合征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较少[5]。在本次研究中,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引流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数据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数据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之,与全胃代食管术相比,管状胃代食管术在食管癌患者的治疗中应用效果较佳,可显著降低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1]杨诗平.管状胃代食管术与全胃代食管术治疗食管癌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5):12-14

[2]王义胜.管状胃代食管术与全胃代食管术治疗食管癌的疗效对比[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6,29(10):1318-1319

[3]程富兵.管状胃代食管术与全胃代食管术治疗食管癌[J].临床医学, 2016,36(6):71-72

[4]景瑞军,李汉杰,葛鹏,等.管状胃代食管术与全胃代食管术治疗食管癌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对比[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6,16(26): 5127-5130

[5]韩孔启,李志强,宫心明,等.管状胃代食管术治疗食管癌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J].吉林医学,2014,35(18):3989-3990

R735.1

B

10.13638/j.issn.1671-4040.2017.05.073

2017-01-16)

#通讯作者:刘志才,E-mail:lzliuzhicai@sina.com

猜你喜欢

全胃管状食管癌
浅谈管状骨架喷涂方法
无限管状区域上次调和函数的边界性质
全胃切除术与近端胃切除术治疗胃上部癌的效果对比分析
全胃切除术与近端胃切除术治疗胃上部癌的临床效果对比分析
腹腔镜全胃D2根治术治疗胃上部癌的效果及优越性研究
腹腔镜下全胃和近侧胃切除治疗胃上部癌的临床疗效观察
miRNAs在食管癌中的研究进展
MCM7和P53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食管癌术后远期大出血介入治疗1例
双牺牲模板法制备一维管状Pt-Mn3O4-C复合物及其优越的甲醇电催化氧化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