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视角下的可持续发展
2017-07-18孙墨琳
孙墨琳
(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北京 102488)
【摘要】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可持续发展观念日益深入人心。本文从自然辩证法的视角下,对可持续发展观进行分析,厘清可持续发展与自然辩证法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得出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应以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为基础,实现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的结论与思考。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 可持续发展 人与自然界
一、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及经济学延伸
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可谓源远流长,无论中国还是西方,都在历史上有相关论述,如孔子曾说过:“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这样的论述都是我国古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写照。西方经济学家也对可持续发展思想有所发展,马尔萨斯和李嘉图较早认识到人类消费的边界。
(一)布伦特兰报告与《地球宪章》
1987年,布伦特兰报告发表,对可持续发展的论述是:“可持续发展指不仅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且不对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该论述蕴含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持续、共同性原则,可持续发展开始对人类世界产生影响。
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办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UNCED),大会出台的《地球宪章》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表述为:“全人类享有与自然和谐的方式能够健康而富有成果的生活的权力”。为权利的必须实现,它强调了四大原则:公平原则、协调原则、质量原则和发展原则。这一举措意味着可持续发展从概念探索向实践行动的过度。
(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延伸
在可持续发展问题上,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认识到,传统经济学理论存在着缺陷,在其指导下的经济实践活动会造成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破坏。这种理论的缺陷主要是:第一,未考虑外部不经济性,导致破坏了自然环境,增加了公共费用的开支;第二,衡量经济增长的最代表性指标GDP、GNP不能真实反映社会福利。综上原因,英国环境经济学家皮尔斯和沃尔福德总结出以经济学语言表达的可持续发展定义:“当发展能够保证当代人的福利增加时,也不应使后代人的福利減少”。
二、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概念
自然辩证法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根基,以人和自然的关系为出发点和中心线索。在这一组关系中,人是主体,自然是客体,科学技术是介于主体与客体两者间之中介。所以,自然辩证法所考察这三个方面即构成了主要的研究内容,即研究主体、研究客体和研究中介。由自然观、方法论和科技观构建起来的自然辩证法体系具有其自身内在的逻辑性和合理性。然而,任何理论都应该与时俱进,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辩证法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和变化。
三、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辩证法分析
可持续发展思想提出的目的是推动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统一协调发展,这与十八大报告中所提到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相契合。而对于自然辩证法而言,它是为科学合理地处理人鱼自然界之间的矛盾服务的。由此得出,可持续发展观和自然辩证法探究的内容及其相似,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探究可持续发展观的自然辩证法分析对于深入理解和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可持续发展着重研究如何使人口、资源和环境达到和谐统一的状态,推动人与自然统一、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当前,在全球经济持续发展的同时,世界各国都面临着自然界发展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可持续发展观点的提出可以推动实现不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着重研究环境污染的治理问题。
可持续发展是唯物的,因为其承认了自然界物质的客观性;在研究可持续发展时,人口、资源、环境等要素是相互影响的,因此是以系统的和整体的观点进行分析的;在研究的过程中,运用了归纳与演绎等方法,均是辩证法的体现。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可持续发展所关注的内容同自然辩证法是一致的,研究的目的也相同,都是希望通过研究自然来更好的了解自然改造自然。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
四、结论与启发
(一)自然辩证法是可持续发展的哲学基础
由于可持续发展与自然辩证法有着相同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且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这与自然辩证法相一致。因此,可持续发展的提出是以自然辩证法为逻辑起点的,自然辩证法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哲学基础和依据。
这一发现是十分有意义的,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并为其一系列政策的实施提供了指导。具备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性和必要性得到了更有力的支持,我国对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将会更为重视。
(二)实施以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以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为基础,可持续发展将对更加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因此在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必须重视人的作用,其行为和活动必定会影响到自然界。实施以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为基础的客户需发展战略,明确人与自然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实现在对立中求统一,在矛盾中谋发展。因此,必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两者的协调统一,更好的推动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I.迈尔斯.人的发展与社会指标[M].北京: 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5.
[2]皮尔斯.沃福德.世界无末日— — 经济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 中国财经出版社, 1996.
[3]牛文元.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2.
[4]李龙熙.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诠释与解析[J].行政与法(吉林省行政学院学报),2005.
[5]刘鸿明,邓久根.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的两种范式述评[J].经济纵横,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