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讲究个体化根据年龄来养生
2017-07-18郭志红
郭志红
健康是人人期待的,也是人人应该拥有的。但能否拥有健康,能否不得疾病,是无法预料的。只有做到心中有数,才可以握紧健康的钥匙。
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医就提倡并遵循着个体化养生和诊疗原则,以及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时而异的养生思想,指导着人们保健养生的整个过程。对于保健养生而言,年龄也是一个重要符号。
譬如饮食,古人云:“若少年之人,真元气壮,或失于饥饱,食于生冷,以根本强盛,未易为患。高年之人,真气耗竭,五脏衰弱,全仰饮食以资气血。若生冷无节,饥饱失宜,调停无度,动成疾患。”意思是說,年少之人身体健壮,对于饥饱、寒凉等饮食均能够耐受,不致产生疾病:而老年人身体已衰,全仰仗着饮食以产生气血,滋养机体,如若不顾生冷、饥饱、饮食调摄无度,必然导致疾病发生。
养生习惯应随年龄增长作适当调整
一位50岁的男士来医院就诊,其双目肿胀发沉,肢体酸困,口干,便干。根据舌脉象辨证为湿阻气机,枢机不利,以致周身阳气不展。问及平日饮食起居,患者自述每日晨起饮用一杯凉开水约10年之久,近1年多来,越来越感身体不适。遵医嘱,患者改饮温水,并施以益气健脾中药数剂,一周后其精神振作,症状全消。
类似的病例临床上经常碰到。中医认为,早晨人体阳气初升之际,还未旺盛,应保护顺应阳气的生发运行,如一杯冷水浇下,势必阻碍阳气的升发,对一天的阳气运行都会产生影响。年轻时阳气旺盛,晨起饮凉可不受影响,甚至对阳气过旺之人还有好处。但是俗话说“人过四十天过午”,随着年龄的增长,阳气不断衰减,尤其部分睥阳虚弱之人,相应症状就会逐渐显现出来,因此必须及早注意预防,避免损伤阳气。
前述患者改饮温水后,与之前的反应出现明显差异,一方面与药物作用有关,另一方面与好的饮食习惯也有很大关系。正应了那句话:“三分治,七分养。”由此可见,每个习惯都应因人而异,即使是好的生活习惯,也不见得是终生适合的。体质状态根据年龄在变化,相应的很多习惯也要根据年龄而改变。体质弱或年龄大的人进食饮水时一定要用温热的。
中药养阳应根据年龄、体质辨证施治
近日碰到一位就诊患者,其面色发青,全身畏寒,手足冰凉,夜尿达十几次,问诊发现,患者由于服凉药过多,对身体的伤害非常大。还曾遇到有的患者常年服用苦寒之药,结果造成不良后果,如对脾肾的损伤等。
药物靠其“偏性”来治病,如果用错了,就会加重机体的不平衡,使疾病更加不易恢复。
近年人们常常谈到中药肾毒性,实际上是因为误用了苦寒药物,有的剂量过大,有的服用时间过久,没有很好地遵循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更没有做到根据不同体质、不同年龄、不同机体状态而采用不同的药物,因此造成了恶果。
中医是非常重视人体阳气的,尤其是老年人,阳气越来越少。中医讲,有一分阳气便有一分生机。故此,保护机体的阳气非常重要。儿童一般很少服用补阳的药物。小儿犹如初升的太阳,正喷勃欲发,故常会患热证、实证,用药多是一些清热、导滞性质的。相反,老人就不同了,常被比喻成夕阳,光和热已经很少。因此,服药也就常常是温和的,很少用大苦大寒之药,以免损伤阳气。
不按中医的理论方药去服用中药,就如同古人所说的“庸医杀人”。没有理由把服药不当归结为中药的毒性问题。药用不对,人参也会杀人,也是毒药。有一句俗话说得好:那些对有的人是毒药的药品,而对另外的人就可能是救命的药。可见,因人制宜的原则是每个应用中药的人必须严格遵守的,滥用中药同样后患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