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口述史方法的能与不能

2017-07-18施佳慧

艺术评鉴 2017年11期
关键词:口述史版权真实性

施佳慧

摘要:多年來,口述历史从萌芽、初步发展到逐步发展到各个领域,这种历史探寻方式呈现出一定意义上的真实性、客观性,扩充了传统史料,丰富了历史知识的角度和层面。另外,在当下多媒体共存的社会时代中,口述历史积极的融入进这一潮流之中。但是一些不完善的因素也逐渐显现,如口述历史真实性的难以界定、理论体系的不完备、专业性团队的缺失以及相关出版物版权归属的纷争等问题。因此,如何规范借助个案分析,将口述历史规范成一种客观、科学的历史研究方式,并力求借此推动我们的国家进一步提高民族意识,建立价值共识及政治认同是今后我们依旧需要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口述史 意义价值 困境 多媒体 真实性 版权

中图分类号:J9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11-0159-03

口述史,简言之就是通过传统的笔录或者录音和录影等现代技术手段的使用,记录历史事件的当事人或目击者的回忆而保存的口述证词。①这种非官方化的历史研究方式标志着史学研究视角已经从纯粹的文献求证向民间社会调查渐渐转变,丰富史料资源。多年来,口述历史从萌芽和初步发展到各个领域都逐渐以该方式有组织地进行相关历史书写、自由意志相关历史探讨及个人主宰的历史探寻。

一、口述历史的意义与价值

(一)口述历史拓宽史料建构渠道

口述历史的采访对象是发声的对象,他们真正从那段特定的历史走来,历史在他们的记忆之中,可扩充后人对原始史料文字资料以外的认知,弥补当下关于那段历史及相关空白领域。尽管口述史学必定面临很大的时间跨度,可能会影响历史叙述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但不可否认它同样为我们后人提供了了解前人的机会。正如意大利著名历史学家克罗齐所说的“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

口述历史将视角对准普通人民,近距离探寻人民大众所经历的历史,从而可以从各行各业更为多角度的洞察历史变迁。同时,口述历史踏出历史的孤立纬度,更为生动的体悟社会心理的发展变迁,从社会各个文化层次、社会地位中汲取不同人的不同历史经验,从而为后人提供更多的学习历史的角度和纬度,更为全面的感知同一段历史,使其形成更为丰富、健全的认知和领悟。

(二)口述史料是必不可少的历史资料

口述历史鉴于采访对象的多元化,从而形成其民主化特征,从美国的口述史学发展进程中可清晰地看到其民主化的走向趋势。起初,美国口述史只针对名流人士,并没有摒弃传统“英雄史观”的束缚。在美国新史思潮和1960年代的女权运动、学生运动和黑人运动等先进运动思潮的刺激下,一些史学家还是意识到民主性是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从而开始将视点迁移至普罗大众,人民大众逐渐成为进一步塑造历史的不容或缺的力量。口述史开始延伸到更多学科领域中。

从我国的口述史料中可见,其具有丰富的民族性特色。人们口述的内容很大一部分是自己的亲身经历、家族发展史、某种技艺的传承史以及文化的遗传等内容,口述的方式让我们从他们的俚语中感受到不同的地域特色,从中见证整个民族的文化、科技的发展历程和演进方式。这些内容通常都是既有的传统史料中所没有的,所以通过进入民间对百姓进行采访,从他们的口述传达出的史料信息是获取这段历史的重要途径。因此体现出对于图书馆等地方文献部门产生的非同寻常的重要价值,相关地方部门也开始积极开展口述历史的工作。

(三)口述历史受益于多媒体语境

尽管当今社会网络资源发达,但是口述历史依旧发挥着无法替代的巨大价值。在多元化媒体的支持和传播下,口述历史这一历史重构方式首先为更多观众所接受,并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其次,互联网提供给受众丰富的获取信息的渠道,加大了口述历史价值实现的可能性。

口述历史顺应了互联网时代的潮流,积极的融入多元化的媒体之中。从口述历史的平民化等系列特征来看,其与媒体的交融是进一步发挥其价值的必然选择。近年来,以口述历史为内容的电视/互联网节目层出不穷,如《电影传奇》《凤凰大视野》《往事》《致敬老兵》《张学良口述历史》、凤凰卫视的《口述历史》等,还有由崔永元主办的“人民的记忆”、中国传媒大学口述历史“24号楼”等微信公众号。借助平面媒体、广播媒体、电视媒体及互联网媒体、手机新媒体,打破了传统单一媒体传播范围窄、传播速度慢的迟缓态势,在微博、微信、手机等多媒体的交融中拓宽了口述历史的传播渠道。

多媒体的传播方式同时也拉近了口述历史与普罗大众的距离,以寓教于乐的方式传授历史知识。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互通方面也进一步丰富了历史史料的传播和交流,有利于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将更多原本不为人知的历史记忆和文化遗产呈现在大众面前,并促进广大人民以主动的姿态参与到城市记忆工程的建设中来,在社会的不断进步中逐渐加快人们对于历史史料的思维架构。

二、口述历史的困境

(一)口述历史的理论体系尚未健全

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国内的口述历史缺乏完善健全的理论体系建构,绝大多数相关论文、著作都是对国外口述史的理论的借鉴和引用。而我们本土相关理论的欠缺和薄弱已经证明了该领域的潜在隐患。虽然当前已经有很多关于口述历史的出版物完成出版,但是绝大多数都是对于采访成果的急切表达,真正成熟的研究成果却寥寥无几,因此并不足以支撑起口述历史理论和方法论体系的形成。由此看来,理论体系的不健全无疑是制约我国口述历史发展、完善、成熟的亟待解决的问题。而相关领域的学者们除了借鉴和引用外国既有的研究理论外,也应树立自己的独到见解,发掘符合我国国情的口述历史理论角度,从而为之后的口述历史实践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口述历史的真实性缺乏验证途径

语言作为承载记忆的载体和媒介在口述历史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直到被认为是一种简单的智力创造物,与事物拥有一种极不确定的关系为止,语言这种特别的符号概念,一直将望远镜视为映像(描绘手段)。符号曾经一直被认为完全与事物相等同。而现在语言已经变成显现事物的一种手段。它已经在理智与世界之间划分出一个新空间,同时也成为连接这一新空间的桥梁。将一个抽象的系统转变成一种有关真实世界的正确知识(这种知识世界并不是由人所规定的),现在已成为可能。”②

口述历史是一项无法独立完成的的工作,必须由受访者和采访者共同。在这个过程中,受访者同时立足于口述历史的客体和主体两个位置上,因此其在这项工作中担任最重要的角色。但在这个过程中,受访者与采访者的交谈可能会产生不同的侧重点:受访者所诉说的事情中难免会带有个人色彩,在对具体事物的评判上存在主观诱导性描述,对现代认识产生指涉性分析。同样,访谈者也许会处于功利目的,在采访的问题中更倾向于了解符合自己观点的角度,从而对口述者产生方向性引导。因此都能影响后人更客观、准确的了解那段不曾经历过的历史。

(三)口述历史版权体系不健全

近几年,随着口述历史书籍作品的逐渐增多,相关的版权纷争也纷至沓来。而目前可参考的法律条例似乎只有《著作权法》,关于口述历史出版物并没有明确的、相对应的条例说明,只能从《著作权法》中间接推理和引申至该领域,所以我国目前对于口述历史出版物版权的重视程度并不够。对于知识和人才的尊重程度,以及学术科研领域正规秩序的维护上都存在漏洞和不足,口述历史的出版物版权保护问题也没有获得应有的重视。

近两年来就这一问题的探讨出现了一系列的文章,如黄桢的《口述历史档案著作权归属问题探讨》、王小平的《图书馆口述历史数据库建设中的版权问题研究》等,文章中首先就口述历史的形式进行分类归纳,大体分为:叙述式口述历史、访谈式口述历史和委托式口述历史,并根据以上不同的口述方式从《著作权法》中提炼相对应或较为接近的发条,探寻每种口述方式所产生的出版物归的版权该属于哪一方。尽管对版权归属问题初探了一个版权归属方向,但是依然缺乏规范化和权威性。

以中国目前法律体系为前提,为了尽可能明确口述历史出版物的版权归属,口述访谈者与口述者也许可以在访谈开始前签订法律协议,以此来作为约束双方、规范学术研究伦理的方式,尽可能的避免史料出版后因利益失衡而引发的不必要的纷争。但与此同时,国家应该刻不容缓的完善口述历史出版物版权归属相关法规条例,尽快弥补该领域的法律空缺,从而为口述历史这一丰富多彩的历史还原方式保驾护航。

(四)缺失口述历史专业性团队

近年来口述历史结合多媒体呈现出纷繁的色彩和多样的形式,拓宽和激活了普罗大众汲取历史滋养的渠道。这一独特的历史探讨方式近年广受关注,但是从创作角度来看,由于口述历史理论体系的不健全,必然导致创作团队的非专业性,相对欠缺专业的学术性。除此之外,全国高校中专职从事口述历史工作的专业人士同样很欠缺,从而导致相关学术研究团队的专业水平并不高,而口述史教学系统性也相对薄弱,缺乏深入研究。

因此,为提高我国口述历史的专业化进展,将口述历史广泛引入学校教育之中是实现该目的极为重要的方式,必定会为该领域培养更多的专业人士,为口述历史开辟更为光明的发展前景。口述历史鼓励合作、互利共赢,在探讨和互相启发的前提下完成对历史的回顾,因此让学生认识到如何成为一个积极的参与者是口述历史过程中的极为重要的一环。同时,在学习过程中,更多的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团队意识,激发创造性。在口述历史的跨学科特点的影响下也会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结语

纵观中国当前的口述历史研究与实践,虽然不可否认的获得了许多成果和进展,但是依然存在许多瓶颈,面临众多挑战,缺乏新颖的学术研究方向。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國的口述历史进程已然启程,但是在理论研究方面需要进一步系统化、专业化,高校也应加强口述历史专业人才的培养。除此之外,建立一支正式的专职口述历史研究团队对于我国历史史料的丰富和建构、完善极为重要,是根本,而健全口述历史出版物版权归属法律条例是关键。只有多管齐下,从众多方面不懈努力,我国口述历史才能有更美好的前景。

参考文献:

[1]杨祥银.关于口述史学基本特征的思考[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4).

[2][美]蒂莫西·莱斯.现代主义的话语[M].出版社信息不详,1982.

猜你喜欢

口述史版权真实性
Van lier真实性原则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微信传播与版权法定许可制度的适用与建构
新闻作品权利归属与行使中的利益平衡
新闻版权合理使用制度的反思与重构
黄梅香自苦寒来
论口述史研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赣剧口述史为例
关于口述史的若干问题探讨
雕塑真实性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