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把几何图形的教学化难为简
2017-07-18田维秀
田维秀
要让学生知道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在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动手摆、动脑想、动口说,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活动时间。
在计算几何图形的周长、面积、体积的教学中,教师往往首先自行证明计算公式的正确性,然后重点让学生熟记公式、套用计算公式。一开始学生觉得相当容易,但随着年级的升高,公式数量和难度的增加,就会有部分学生将所学公式混淆甚至遗忘。怎样改变这种状况呢?我认为应当改变课堂教学方法,从几何图形概念的接触阶段就着力于学生的亲身体验,体验概念的形成过程,从体验中获得知识、形成概念,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 、重视知识的探索和形成过程。例如在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在教师精心设计的三步曲引导下,借助学具操作,学生发现每排正方形的个数正好是长边所含厘米数,排数正好是宽边所含厘米数,长方形的面积正好是所有小正方形的面积和,从而总结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激發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个性品质,充分体现了“知识固然重要,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一新的教学价值观。
二、 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领悟和掌握数学思想方法,经历探索图形面积、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体验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或失败的情感。 在公式推导中,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拓展思维空间,有利于探究,渗透推导方法多样化的策略。
比如《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一内容,教材中的编排从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开始,不能直接比较出结果的时候,借助一些不同形状的物体进行比较,圆形的、正方形的,这就是面积单位的雏形,蕴含着面积单位产生的过程,这就是知识的本源。
比如在平面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中,从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到梯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都是以化归的思想方法为核心,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抓住化归这条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通过多次孕育、化隐为显,让学生在获得结论的同时,感悟到数学思想方法的意义与作用。
怎样围绕呢?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时候,基本上都设计这样几个环节。
一是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平行四边形和剪刀,通过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想办法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二是学生利用割补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求出长方形的面积也就求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找出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之间的关系,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如果从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角度来看,学生已经知道了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办法,知识技能的目标已经达成,而对于数学思考的目标还没有达成,如果让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有进一步的认识,教师就要设计第三个环节:引导学生思考是怎样求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把平行四边形运用割补的方法把它变成长方形,抓住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通过求长方形的面积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时化归的思想方法处于隐性阶段,初步的孕育,并没有进行提炼。让学生在一步一步的反思过程中感悟到化归这一数学思想方法。
在研究三角形的面积时,就要承接前面对化归思想方法的渗透,设计这样的环节:能不能试着把三角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来求面积,利用手中的图形、剪刀进行探索。这是对化归思想方法的一种唤起,学生可以运用类比推理的办法得出结论。两次的孕育以后进行提炼就显得十分必要,就要设计提炼思想方法的环节:研究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时,都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转化的时候是基于怎样的想法?在转化的过程中面积保持不变,把不会求面积的图形转化成会求面积的平面图形。我们以后在面临要解决的问题,就可以把要解决的问题转化成已经会解决的问题。
这样学生对转化的思想方法有了比较清晰地认识以后,在后面研究梯形的面积公式时就可以经历主动运用的阶段,围绕三个问题进行探索:一是回忆一下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运用什么方法解决的?二是研究梯形的面积公式你想怎么办?说出你的想法?三是学生汇报的过程中紧紧抓住转化的思想方法进行。抓住图形与梯形的关系,抓住内部的联系。学生富有个性的想法,就是学生主动运用转化思想方法的成果。
这样规则平面图形的求积问题围绕转化的思想方法的渗透展开教学,即完成了知识目标,也抓住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突出数学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通过多次孕育,直到最后的化隐为显,由似有所悟的潜意识阶段到呼之欲出的明朗化阶段,最后再达到运用自如的深刻化阶段。其中并没有干扰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来研究问题,也没有干扰对数学本质的凸显,我想这就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启发学生多角度地去思考。即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从各个不同的方面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探究的过程中,充分发表自己不同的想法,展示自己的思维方式,而不是仅仅套用图形的面积、体积公式进行计算,从而使学生探究能力得到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