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导学案构建高中数学高效复习课的研究
2017-07-18谌球
谌球
摘 要:导学案是教师在课前对教学内容进行的精心设计,其在高中数学复习教学中的应用,不仅能够发掘出数学知识内在之间的联系,也能通过导学案对数学课的复习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并将数学知识通过网络的形式进行构建,使学生在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数学复习课的效率和质量。
关键词:导学案;高中数学;复习课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14-045-01
0
前言
数学复习课主要是对所学的数学问题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将数学知识通过网络的形式构建起来,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掌握系统的数学思想,以此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导学案是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设计的与学生实际情况相符合的知识体系,让学生据此进行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索,通过系统的网络体系将数学知识融汇其中,以此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高中数学复习课的教学效果。
一、结合教学目标,设计复习内容
导学案的构建必须要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同时教学目标的设立也是检验学生复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在高中数学复习课中,很多的教师根据课程章节有顺序的进行内容的编排和整理,这种方式虽然涵盖的复习内容较全面,但是无法从根本上提高學生的综合能力,还会导致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出现厌学、弃学的现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在高中数学复习课中利用导学案的形式,不仅要掌握学生的情况,还要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新的钻研,将数学课程中存在的问题,解决的方法进行细致的总结,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复习《集合》问题时,首先教师可以通过集合内容的试卷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然后对此进行导学案的设计,将复习的重点放在集合基本运算,交集与并集,全集与补集的复习上,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另外,还可以在课堂结束之后适当布置一些课后作业,达到复习课堂知识的目的。
二、学生自主复习,巩固数学知识
教师虽然在高中复习课中具有设计复习资料,组织复习过程的重要作用,但是具体的复习活动还应该由学生自己来完成,只有给学生自主复习的机会,才能够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暴露出来,以便教师对此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导学案的构建主要是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教学目标进行核心内容和重难点知识的整理和编辑,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复习,教师还应该在此时采用测验的形式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找出学生在复习中常见的问题,以此来巩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例如:在复习“简单几何体的面积和体积”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应该注意学案设计的精细性和针对性,并且要保证检验内容能够覆盖本章节的所有知识点。如在本章中棱柱、棱锥、棱台的面积和体积计算在生活中不常见,容易被学生忽视,所以教师在导学案的设计上要有针对性的增加此方面的内容,提高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重视。长期以往,学生自主复习的能力自然而然就能提高。
三、教师精心选题,多次练习强化
高考在我国教育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力,所以在我国应试教学体制的影响下,高中数学题覆盖面广、涵盖内容多、综合性和实用性强,通常在一个问题中会涉及到多个章节的知识点。因此,利用导学案进行数学复习应该在数学问题的选择上多下功夫,选择有针对性、经典性、综合性的问题,并对练习题进行反复的练习和解答,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为了更好地适应高考,培养学生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教师要选择经典习题,在习题的设计上也应该重点考查主要知识,并对基础知识通过习题进行简单重复,以强化学生的理解。
例如:在复习“二次函数性质的再研究”这部分内容时,教师首先分析在这章中哪些内容是基础内容,哪些是主干内容,然后在习题的选择上选择有针对性和代表性的问题进行反复练习。
如:已知x2-4x+b=0的一个根的相反数为x2+4x-b=0的根,则x2+bx-4=0的正根是多少?或者已知方程ax2+bx+c=0(a≠0)有实根x1与x2,设P=x12002+x22002,q=x12001+x22001,r=x12000+x22000则ap+bq+cr等于多少?这些特殊并有针对性问题的选择,不仅能够进一步对数学问题进行巩固,还能够在反复练习中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导学案的构建能够通过系统的知识网络,帮助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查漏补缺,找到自己的不足,同时通过导学案也能够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复习,系统学习,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继荣.运用学案导学,构建高效数学复习课堂[J].西部素质教育,2016,15:168.
[2]叶事一.“学案导学”在高中数学复习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5.
[3]黄廷聪.利用导学案构建高中数学高效复习课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4(13):130-130.
[4]李婵娟.高中数学实施“导学案”,打造高效课堂[J].课程教育研究,2015(32):145-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