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总有神性降临的时刻

2017-07-18吴佳燕

长江文艺 2017年7期
关键词:神性恶魔人性

吴佳燕

蒋韵的小说一直是中国当代文坛的一个另类,或者用她自己的话说是“文坛的孤魂”。她秉承着与世俗格格不入的浪漫主义精神,以一个个散发着古典气息的女性形象切入时代与人性的褶皱深处,思考人类的精神问题。这些女性往往深藏一生的爱恋(《隐秘盛开》里的潘红霞),或者怀有永久的罪责(《晚祷》里的有桃),在记忆的重负与难解的心结中踽踽而行在人生旅途。在蒋韵那儿,爱就是一种与他人无关的个人信仰,罪也会导致漫长的自我惩罚与救赎,而这些女性也因为对爱与罪的清醒和自觉拥有了某种纯粹和隐忍、神性和高贵。蒋韵的小说因此具有一种上升的力量,它来源于一个个具体的把人往低处拽的时代现实,却无一例外地超凡脱俗﹑把人往高处引领,让人相信人生的某种理想。

相比而言,蒋韵的最新中篇《水岸云庐》要沉重和复杂得多。它有着历史和现实的双重维度。历史是“水岸”,现实是“云庐”。水岸是琴书里一个叫红彩云的名妓摆脱买卖婚姻、出逃登陆的水岸,更是“文革”中陈雀替母亲投湖自杀的水岸,也许还可以算上盧彦母亲的自杀。这历史上的三名女性有着相同的刚烈与纯正,死的性质和导致的后果却大相径庭:红彩云是为爱殉情,从而成为百唱不衰的传奇;雀替和陈彦的母亲都是时代的牺牲品,她们的死都给子女带来了长久的阴影和伤痛。不同的是,卢彦的母亲是出于对朋友的义气和“士可杀不可辱”的豪气,雀替的母亲之绝望还来自于家人的压力。云庐是历史的遗留、往事的勾连,也是雀替赎罪的方式和一直要继续下去的现实。它见证了红彩云的爱情,而红彩云与雀替母亲有着相同的名字。因为这冥冥之中的指引,离异后的雀替用全部积蓄租下这座荒院,改造成民宿客栈。它还将继续见证雀替在多年以后如何面对当年的仇人与伤害。

每个人的内心都驻着一座绕不开的“云庐”,那是我们的来处,是个体与时代的缠结,亦是现在的人对于历史与记忆的态度。有那么多无知或健忘的人,他们或许因为太年轻,对于历史就像蒋韵短篇《红色娘子军》里的观光客一样只剩下一个个摆拍的“pose”;或许因为伤痛之深或活着的轻松,对历史进行刻意地遗忘和屏蔽。然而蒋韵在《水岸云庐》里让当事的双方都选择了直面历史,毫不避讳。它是雀替心中永难凝固的伤口,也是同学秦继红们长大之后仍坦然提起的“光荣史”。一方面,雀替跟卢彦一样,小时候经历“文革”并痛失母亲,成为承受历史伤痕的一代;另一方面,因为雀替的沉默和放弃以示“划清界限”,让她对母亲之死负有难以宽宥的责任。而且雀替越来越明白的是,真正的罪感不是她看到母亲用以告别的丝绸棉袄没有去制止母亲自杀的行为,而是她内心正是希望母亲去死以让她年少而受煎熬的心得到解脱呵!

由此蒋韵借雀替之口,提到了“纯真的恶魔”。纯真总是美好的,让人想到童心和青春、无知和无畏,或许还有革命和激情。纯真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是一张亟待涂写的白纸,也是一面映照现实的镜子。它可以激起人内心最柔软美好的部分,雀替的复仇行为就是因为孩子的纯真而中止。但是纯真与童心真的可以化解仇怨、挽救这个世界么?它只能被动、无声地对成人世界进行提醒和感召﹑触动和感化,让人性复苏、良心发现。同时纯真也可能被利用、误导、豢养,成为戕害美好的利剑和恶魔。《红色娘子军》里的小女孩在父亲跳楼自杀后,先是一声本能的尖叫,然后是向血泊中的亲人啐上一口,这触目惊心的一幕犹如一粒子弹击中时代人心的罪恶;雀替对待被批斗的母亲同样如此,虽然她是被胁迫的,她稚嫩的心灵也承受不了这样的现实。最具代表性的是秦继红们,他们单纯而热情、无知而盲从,最容易被时代洗脑,也最容易不辨是非、助纣为虐,在社会风云中跟着挥舞旗子或棍子。当然,每个人的言行都脱离不了具体的语境,所以那些在时代潮流面前保持清醒头脑不随波逐流的人难能可贵,而一个时代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公序良俗,拥有去正确引导和影响年轻人的好的机制更为重要。

当成年后在社会上混得体面端庄的秦继红,在感怀青春岁月时仍然觉得“我们只是做了时代要我们做的事”时,就不单单是纯真的恶魔了,而是人性与时代之恶。你得承认他们并非大奸大恶之人,他们都只是群体之恶、众人之恶中的一分子。在过去的激进年代他们因了鼓动和热情,是无数棍子中的一支,踏着别人身体的一脚;在现在的消费时代他们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是汉娜·阿伦特所说的“平庸之恶”。作为厅级干部的秦继红依然刻薄、跋扈,即便在孩子打碎酒店茶杯这样的小事上也首先是怪罪于人,对于当年的欺侮和胁迫毫无愧疚忏悔之心,与雀替邂逅以后更是心存刁难挑衅之意。也正是这份不依不饶的人性之恶激起了雀替的复仇之心。蒋韵在此踏勘了幽深复杂的人性,每个人都是天使与魔鬼的合体,一念之间,有人恶魔附体,有人神性闪光;每一种人性都经受了历史与时代的淘洗,带有历史与时代的印记,都是对我们当下生活的提醒和反思。

所以《水岸云庐》最精彩动人的部分,是雀替的报复行动及复仇的终止。她把这件事看得很庄重,甚至有一种仪式感。她按照计划有条不紊地做出一道让人惊艳的压轴菜,有一种赴汤蹈火的决绝和悲壮。是的,她想与秦继红同归于尽做一了断,是对历史的清算,也是与现实的和解;是彻底告别过去,也是被激起的以恶制恶。然而雀替临门一脚挥袖打掉了那碗毒汤,因为同学有关青春回忆的歌声,因为孩子的天真无邪,因为她自身的罪感带来的无力与虚无:“我想,我在审判谁?我有资格去审判任何人吗?”更因为刹那间的神性降临让她止住了内心的恶魔,没有成为跟对方一样的人。秦继红因此与死神擦肩而过自己却浑然不知,雀替在孩子的感恩明理中看到了某种神示,获得了生命的救赎。小说写出了历史与回忆对人性的善与恶、罪与罚、魔性与神性的纠结和拷问。

蒋韵是仁慈而虔诚的,愿意相信生命本质的良善和悲情,相信神性的力量。总有神性在不经意间降临,让人性变得美好而高贵,庄严而纯净。她让陈雀替最终选择了宽恕,也选择一种不能改变他人却可以改变自身的精神修炼,这是一种更博大的悲悯情怀。可是雀替藉此自身获得了圆满和救赎,让心结打开、生命复归平静,但是谁又来真正审判那个时代的人和事?谁又来对过去的一切负责?又如何去指望神性会降临在秦继红们的头上呢?以恶制恶固然不可取,可是长大、变老的坏人们依然逍遥自在,毫无内省。小说写得深刻动人,亦引人深思。

《水岸云庐》还让人想到方方的《云淡风轻》。现实主义的方方与浪漫主义的蒋韵都思考到了人性与时代之恶。方方写出了日常生活里恶之霾的无处不在和人们对恶的集体沉默纵容,选择宽恕的人却带来更大的伤害,以恶制恶付诸行动并被迫成为习惯,源于找不到当事人和发泄出口的普遍的社会戾气。蒋韵是个人被具体的历史记忆、爱恨生死所纠缠,是与当事人意外重逢后激烈的心理斗争和行动体现(非得来上这么一出,不然过不了这个坎),想以恶制恶却最终取消。方方是执着地面,意在揭出病症引起注意和疗救,有如混沌生活里的一记警钟;蒋韵是仰望苍穹,寄望于终极意义上的爱的化解和神的拯救,有如晚祷的钟声在俗世中倏然叩响。这是现实的无奈,也是精神的超拔,让人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

猜你喜欢

神性恶魔人性
民间资源、自然神性与人文主义立场——阿来小说论
自然神性辉光下的凹村世界——雍措散文集《凹村》解读
逼近人性
恶魔驾到奥列霍沃
赶走生活中的“小恶魔”
功能与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