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中期广西瑶族服饰特征解析
——以《皇清职贡图》为中心
2017-07-18李瑜
李 瑜
(中央民族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北京 100080)
清中期广西瑶族服饰特征解析
——以《皇清职贡图》为中心
李 瑜
(中央民族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北京 100080)
《皇清职贡图》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修成,是清朝乾隆年间以“御制”名义汇编的大型民族图志。其中绘制了广西八幅瑶族男女图像,共16人,并附有图说,生动勾勒了清朝中期广西瑶族男女的服装与外貌。文章运用人类服饰文化中的服饰生理学、服饰社会学等理论解读画册中广西瑶族同胞所穿下衣的特点及穿着的原因,再现清中期广西瑶族的服饰风格、审美观念、风俗特点等。
《皇清职贡图》;广西;瑶族服饰;下衣
引 言
《皇清职贡图》①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修成,“职贡”是中国古代藩属或邦国向强大政权、中央王朝朝贡时进献的赋税或贡物,表示臣属关系。该画册描绘了海外诸国与国内各少数民族人物,每段绘图上方以满汉两种文字介绍所画人物的国度、民族、历史渊源、衣冠相貌、生计方式、生活习俗及赋税情况等。图册包含国内外族类三百多种,男女图像共六百余幅,形象生动,色彩明丽,是图文并茂的巨型图册。画册绘制广西瑶族男女图8幅,共16人。文章所用图片来源于《职贡图》②,是乾隆四十年(1775年)宫廷画家谢遂摹本,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皇清职贡图》所载的瑶族称谓均为“猺”,文章引用时将统用“瑶”,称瑶族。
一、《皇清职贡图》所载瑶族名称与分布
“瑶族先民属“盘瓠蛮”系统”。[1]13包含“武陵蛮”“长沙蛮”“零陵蛮”“桂阳蛮”。清代,瑶族主要分布在今湖南、广西、广东、贵州、云南五省。“湖南界连黔、粤,苗、瑶杂处。”[1]471清代,湖南、广西均为瑶族的重要分布地。《皇清职贡图》所记“大良瑶”“梳瑶 ”“ 平 地 瑶 ”“ 竹 箭 瑶 ”“ 盘 瑶 ”“ 顶 板 瑶 ”“ 过 山 瑶 ”“山子瑶”。这8个瑶族支系均来自他称,分别在“瑶”前冠以一定的限定词组成的对瑶族的称谓,分别以瑶族的头服、生计方式、性格和风俗等特点命名,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皇清职贡图》所记8个支系分布于清中期广西桂东北的临桂县、永宁州、兴安县、灌阳县、修仁县;桂西北的罗城县和庆远府以及桂东南的陆川县,涵盖三个地区的8个县。于今分属于桂林市临桂区、兴安县、灌阳县、修仁镇。河池市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宜州市及玉林市陆川县。
二、《皇清职贡图》所绘瑶族裤子特点
“服装包括主体服装,即上衣、下衣。中国传统服装按照形制进行划分,主要分为一部式(one piece)和二部式(tow piece)两大个类型,一部式即上下连属的服装样式,如满族的旗袍和蒙古族的袍服都属于这个类别;二部式是上衣和下裳分裁分制的服装样式,如魏晋南北朝的裤褶服就属于这个类别。”[2]26《皇清职贡图》所绘广西瑶族服饰的主体部分大多属于上衣下衣式,囊括上衣下裤式和上衣下裙式两种。男子整体服饰搭配为:上身穿着袍服、斜襟右祍短衣或对襟衣,下身穿着阔腿中长裤,时有绑腿,均为跣足。女子整体服饰搭配为:上身穿着袍服、斜襟右祍短衣或对襟衣,下身穿着阔腿中长裤或绣纹百褶裙,时有绑腿,均为跣足。服饰颜色以靛蓝色居多。
图1 临桂县大良瑶族
图2 永宁州梳瑶妇
图3 罗城县盘瑶妇
图4 灌阳县竹箭瑶族
瑶族下衣包含裤子和裙子两种。
“褌,贯也,贯两脚上,系腰中也。”[3]82裤式为双裤管,以裤管长短、宽窄区分各种裤型。垂直于大腿根部的为短裤;至膝盖的为中型裤;长及踝骨的为长裤。《皇清职贡图》所绘制的广西瑶族男女均穿着裤子,人数多达14人。裤子类型分别是阔腿过膝中型裤和阔腿至脚踝长裤两种,裤裆、裤管宽大。
(一)裤子的结构及特点
《皇清职贡图》所绘广西瑶族穿着阔腿过膝中型裤最为普遍,多达11人。其中男子7人,分别是临桂县大良瑶族、永宁州梳瑶族、兴安县平地瑶族、灌阳县竹箭瑶族、修仁县顶板瑶族、庆远府过山瑶族、陆川县山子瑶族。图1绘:大良瑶族男子下身穿着淡蓝色阔腿中裤,裤缘处饰有褐色绣纹窄边布条,用白色布条绑腿,绑带缠在裤腿外。跋文:“以蛮锦刺绣为衣。”①永宁州梳瑶男子身着长袍,长袍覆腿,推测下身穿着阔腿中裤,用白色绑带绑腿。平地瑶男子下身穿着浅蓝色阔腿中裤,裤缘饰以紫色碎花窄边布条。跋文:“衣裤俱锦缘。”①竹箭瑶男子下身穿着褐色阔腿中裤,用白色布条绑腿,绑带缠在裤腿外。顶板瑶男子下身穿着淡蓝色阔腿短裤。过山瑶男子下身穿着蓝色阔腿中裤。山子瑶男子下身穿着白色阔腿中裤。
裤子男女通用,《皇清职贡图》绘制女子穿裤图共4幅,分别是永宁州梳瑶妇、兴安县平地瑶妇、庆远府过山瑶妇、陆川县山子瑶妇。图2绘:梳瑶女子下身穿着橙色阔腿中裤,用白色布条绑腿,绑带缠在裤腿外。平地瑶女子下身穿着蓝色阔腿中裤,裤缘绣花,用白色布带绑腿,绑带置于裤腿内。过山瑶女子下身穿着绿色阔腿中裤。山子瑶女子下身穿着蓝色阔腿中裤。
长裤,是一种及踝的长型裤。《皇清职贡图》中涉及穿长裤的共3人。分别是临桂县、大良瑶妇图、罗城县盘瑶族图、罗城县盘瑶妇图(图3)。均为及踝阔腿长裤,裤的颜色无一重复,色彩艳丽,分别为蓝色、褐色和绿色。裤缘均饰以碎花纹窄边布条。
(二)穿着裤子的原因
《皇清职贡图》所绘广西瑶族男女穿着的裤型相同,均为裤腿同宽的裤子,裤裆、裤腿宽大,中长过膝,长则至踝骨。中裤应为夏装装扮,长裤应为春秋冬季节的装扮。清中期,裤子在广西瑶族群体中使用较为普遍,原因如下:
1.适应农耕的需要
“经济文化类型是指居住在相似的生态环境之下,并操持相同生计的各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经济和文化特点的综合体。”[4]87民族间呈现区域性特征,民族服饰风格深受经济类型的影响。上述8个瑶族支系均为农耕型民族,瑶族男子是劳作、狩猎中的主力,因此瑶族男子穿着裤子比瑶族女子更为普遍,裤子为了保证两腿有最大的活动半径,使劳作或狩猎时奔跑、跨越、下蹲不受障碍。
2.适应生态地理环境
服饰生理学指出,“由于人们居住的地理条件不同,也迫使人们设计制作服饰时,充分考虑到地理条件对人体生理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地理条件成为人们服饰的一种无形的约定线。”[5]284上述8个瑶族支系都居住在在高山僻林中,对服饰穿着有特殊需求。其中大良瑶、梳瑶、平地瑶、竹箭瑶、盘瑶、顶板瑶6个支系均有绑腿的习惯。所谓绑腿,是指缠绑在小腿上的布带或布套,瑶族俗称“靴筒子”。缠绑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直接裹在小腿部(如兴安县平地瑶族、兴安县平地瑶妇、罗城县盘瑶族、修仁县顶板瑶妇),另一种是缠在裤腿外面(如临桂县大良瑶族、永宁州梳瑶族、永宁州梳瑶妇、灌阳县竹箭瑶族)。穿着形式也分两种,第一种即绑带沿裤管口处扎口,第二种是将绑带置于裤管内。“裤自裆以下分裁布条,斜裹至足,亦有着裈而另束胫者,腰系巾,好悬铜盒贮烟,佩小刀极利,谓之左挿。足跣偶着草鞋,其有剃发戴帽,冬毡夏鬃寛袍大袖,白行纒而履者,惟全州西乡瑶有之,而兴安獞人亦有戴马尾尖?者。蛮女髪宻而黑,好绾大髻,多前向,亦有横如卷轴者。”[6]92早在雍正时期,瑶族便有用白行或素布带绑腿的习惯。瑶族每日在陡峭的山路间反复行走与攀爬,其姿态需要人体下肢三个关节的大幅度摆动,下肢的屈伸角度大,因此裤子过于修腿,阻碍行动;同时也不能穿着过长过肥阔的裤子,以免攀爬过程中被绊倒。为了保护足部,便衍生了足服等装扮,将裤子绑在裹腿之内或膝下裹脚将绑带置于裤腿之内。绑腿的防护性比裤子强,瑶族行走山间极易被划伤或遭受虫蛇叮咬,绑腿对腿部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另外,在遇到山岩陡坡需要攀爬降落时瑶族将几根绑腿布连接绞成绳索作牵引用。
3.满足着装心理
人为什么要穿裤子呢?服饰心理学指出,着装心理在瑶族穿着服饰过程中带有明显的个性成分,主要表现在对认识和活动对象的趋向和选择上。服饰虽然是一种物质,但由于它具有具象的面料、强烈的色彩、独特的造型,所以在选择服饰款式、类型中充分反映了一个人的心理倾向和心理意识。所以,“对于一个着装者来说,选择什么样的服饰附加在自己身躯之上,是首要的心理活动。”[5]335中裤、长裤与裹腿的搭配,无疑为行进于崎岖的山路,做好了充分的服饰准备。上述8个瑶族支系均为体力劳动者,从事农耕、狩猎、采集、纺织,其中多达14人穿着裤子,为了便于劳作的需求,他们对于阔腿中裤、长裤的选择足以反映在他们着装心理中占突出位置的便是服饰不能影响其劳作时肌体的大幅度摆动。选择阔腿中裤、长裤是保证他们能继续高效工作并减轻肌体疲劳的重要措施。同时,穿着裤子的14个瑶族中,有11人穿着中裤,崇尚的是“短打扮”。由此可见,为了适应生产劳作需求,他们长期以来对服饰会形成指向性意志的心理需求。
4.服饰文化呈现出交流的特点
“临桂县大良瑶,多居深谷间,以远近为伍……时提竹篮趁圩。”①“永宁州梳瑶,居山谷最僻处,男妇以耕织为生……民贸易。”①“……故以过山瑶为名,不知纺织,布帛皆市之獞。”①“山子瑶居深山中……时采山药、菠萝蜜等物易于圩。”①《皇清职贡图》中不乏广西瑶族与汉人集市贸易往来、互通有无的记载。由上述可知,清中期瑶族和汉人交往较为频繁。服饰所呈现出来的直观效果,就如同人站在镜子面前照一照就一目了然。因此,服饰社会学指出,区域性的交往是服饰风格传播的模式之一。在集市交往的过程中,瑶族服饰深受汉服的影响,甚至趋同与汉服。当然,对于服饰风格的选择,广西瑶族并非完全直接吸收,相对于传统裤子款式来说,裤子样式的选择更具有选择性和合成性。也就是说,汉服在汉人与瑶族交往过程中,无论引起瑶族的何等关注,瑶族也是有选择性的吸收的,从他们普遍穿着阔腿中裤、长裤就证实了这一说。从《皇清职贡图》所绘广西瑶族服饰不难看出,上衣多变的款式、靓丽明艳的色彩更多吸收了汉服风格的影响,同时配以传统的实用性裤子,也充分体现了清中期广西瑶族在创造服饰的合成、构思上所表现出来的巧思与睿智。
三、《皇清职贡图》所绘瑶族裙子特点
“裙,裙也,连接裙幅也。”[3]5裙子制作简单,穿着方便,是古代男女老少穿着的首选。随着裙子渐显局限性,男子们慢慢脱下裙子,换上更为简便的裤子。因裙子美观、夏季凉爽,而在女装中保留和发展下来。按形制划分可将裙子分为连衣裙、筒裙、百褶裙、带裙等。《皇清职贡图》绘制穿着裙子的仅2人,分别是图4和修仁县顶板瑶妇图。
(一)百褶裙
灌阳县竹箭瑶妇图:竹箭瑶族女子上身穿着红色斜襟右祍短衣,下身穿着绣纹百褶裙,裙长过膝,百褶裙由五截不同的绣纹拼接而成,对比强烈,交相辉映。跋文:“女花领绣裙。”①修仁县顶板瑶妇图:顶板瑶族女子上身穿着褐色斜襟右祍短衣,下身穿着百褶裙,百褶裙形制与箭杆瑶女子同。
(二)穿着百褶裙的原因
《皇清职贡图》所绘广西瑶族女子穿着百褶裙仅2人,裙长过膝,行走起来,曳地有声,威风凛凛。穿着原因如下:
1.相同地缘的服饰风格相同
服饰民俗学认为,“服饰民俗限于地域性是必然性的。”[5]369也就是说民俗的地域性和民族性是相关联的,同一个民族必有共同的地缘。灌阳县、修仁县同属桂东北地区,灌阳县、修仁县同属桂东北地区,竹箭瑶女子和顶板瑶女子穿着的百褶裙无论款式还是绣纹、形制都是一致的,由此可见邻近地区不同瑶族支系服饰风格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
2.满足修饰本能
服饰心理学指出,“人都有对美的需求,这是人类精神生活中潜在的欲求。”[5]337百褶裙是由许多细密、垂直的褶皱构成的裙子,少则数百褶,多则上千褶。百褶裙为女性穿着,瑶族的百褶裙多以单色为底进行裁缝,再加以彩丝、绒线在布上织绣图纹为饰。按其表现题材划分,服饰图纹可分为几何纹样、植物纹样、动物纹样、自然形态纹样、汉字纹样等。这些图纹大多织绣于上衣、裙子的明显且容易磨损的部位,既增添服饰的美观性又增强服饰的耐磨性,从而达到装饰性和实用性的有机统一。百褶裙实为竹箭瑶、顶板瑶女子的用心装扮之作,由此可见她们对服饰的美非常敏感,用精简上衣与百褶裙搭配,以求均衡款式。同时能完美协调色彩,温暖的淡蓝色及富有巧思的纹饰,令她们光彩照人。这是她们意识里美的标准,一旦形成便即刻在自己身上得到体现。
小 结
综上所述,《皇清职贡图》所绘广西瑶族男女身着的裤子、裙子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其中,穿着裤子的人数居多。服饰与人如影随形,具有防寒保暖之功效。除此,服饰的穿着还与生态环境、居住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广西瑶族僻住高山密林中,均为农耕型民族,为了适应劳作需要,选择阔腿型中型裤或长裤,饰以绑带护腿。从他们穿着最为普遍的裤子款式可以窥探出他们的服装心理,以提高生产劳作效率、不阻碍肌体屈伸的服饰为首选。同时,相同地域圈的服饰风格呈现相同的特点。极少部分瑶族女子穿着百褶裙,但从百褶裙精致的绣纹、颜色协调的搭配也可以看出清中期的女性审美追求正不断提高。这个时期,集市贸易发展兴盛,瑶族与汉人的往来密切,互通有无,服饰风格不同程度受到汉服的影响。服饰是人类生活的必须品,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不仅如此,服饰还是传统文化的承载体,又是时代文明、社会风尚的橱窗。《皇清职贡图》也为我们再现了清中期广西瑶族的衣冠样貌,为研究瑶族服饰历史提供了重要的来源和依据。
注释:
①(清)傅恒等纂.皇清职贡图[M].乾隆16年编成,嘉庆10年增修,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藏本。
②本文所用图片均来源于(清)谢遂绘.职贡图(卷四)[M].乾隆四十年(1775年)临摹成,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1]吴永章.瑶族史[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3.
[2]周梦.黔东南苗族侗族女性服饰文化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3](汉)刘熙撰.释名(卷五)[M].北京:中华书局,1985.
[4]林耀华.民族学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0.
[5]华梅.人类服饰文化学[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
[6](清)金鉷.(雍正)广西通志[Z].雍正十一年(1733年)刻本,中国数字方法库库本..
On the Features of Yao People’s Clothing in Guangxi during Mid-Qing Dynasty:Centered onthe Royal Tribute Picture of Qing Dynasty
LI Yu
(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081)
Royal Tribute Picture of Qing Dynasty,finished in the 26thyear(1761)of Qianlong period,is a large national record compiled in the name of Royal-made during Qianlong period in Qing Dynasty.The Volume Two has eight pictures contained eight pairs of images of Yao men and women in Guangxi,with descriptive textual illustrations vividly drawing the outline of men and women’s clothing and appearance of the Yao nationality in Guangxi during the Mid-Qing dynasty.With he help of the theories of clothing physiology,clothing sociology and so on,the paper makes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features of the bottom clothes in the pictures in question,in order to summarize Guangxi Yao’s people's dress style,aesthetic concepts,customs features and so on during Mid-Qing dynasty.
Royal Tribute Picture of Qing Dynasty;Guangxi;Yao people;Bottom Clothes
K892.23
A
1673—8861(2017)02—0028—05
[责任编辑]肖 晶
2017-04-19
李瑜(1989-),女,瑶族,广西贺州人,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5级中国少数民族史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南方少数民族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