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颅骨钻孔引流术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2017-07-18孙彦龙刘道兵王青山闫金伟

河南医学研究 2017年12期
关键词:引流术开颅血肿

孙彦龙 刘道兵 王青山 闫金伟

(河南省西峡县人民医院 神经外科 河南 南阳 474500)

颅骨钻孔引流术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孙彦龙 刘道兵 王青山 闫金伟

(河南省西峡县人民医院 神经外科 河南 南阳 474500)

目的 探讨颅骨钻孔引流术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5年3月至2016年11月河南省西峡县人民医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开颅手术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颅骨钻孔引流术,观察记录患者手术前后脑神经缺损程度评分、术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及术后病死率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钻孔引流组术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CSS)低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钻孔引流组术后恢复率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颅骨钻孔引流术可以有效清除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颅内血肿,降低颅内压,改善神经功能,有效提高术后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颅骨钻孔引流;高血压;脑出血;神经缺损

高血压脑出血(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HICH)属于高血压病的严重并发症,是一种非创伤性脑血管疾病,多见于中年男性,在年轻高血压人群中也可发生。由于患者长期高血压,引起脑底微小动脉出现病理性改变,出现玻璃样和纤维样变性,降低脑血管弹性,部分患者可出现微小动脉瘤,当患者情绪激动或过度体力劳动时可引起血压急剧上升,导致病变血管破裂出血,有极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在其发病6~12 h内及时行外科手术治疗对于挽救重症患者生命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开颅血肿消除术和钻孔引流术两种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各有利弊,本研究旨在探讨颅骨钻孔引流术和常规开颅血肿消除术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观察比较两种手术方式的临床治疗效果,以期为今后治疗提供临床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5年3月至2016年11月河南省西峡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有明确高血压病史,并根据《中华医学会第四届脑血管学术会议》相关脑出血诊断标准和头颅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诊断为脑出血,入院时均有头晕、头痛以及不同程度意识障碍,部分患者有偏瘫、肢体麻木等神经功能损伤症状,排除:颅脑外伤、颅内肿瘤、颅内血管畸形者;严重血液系统疾病者;严重脑干损伤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观察组50例,男27例,女23例,患者年龄45~71岁,平均年龄(61.6±5.3)岁;对照组50例,男26例,女24例,患者年龄45~73岁,平均年龄(62.3±6.6)岁。所有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对照组按照常规开颅手术进行治疗:患者气管插管全麻,采用扩大翼点入路,作一马蹄型切口,常规骨瓣开颅,非功能区切开硬脑膜,显露岛叶,切开岛叶皮质后暴露血肿,可控吸引器直视下清除颅内血肿并止血,最后缝合硬脑膜,血肿残腔内放置负压引流管,复位肌骨瓣,仔细缝合切口。观察组采用颅骨钻孔引流术进行治疗:根据术前患者头颅CT检查结果和颅内血肿距头皮最近处作为穿刺点,给予局麻下颅骨钻孔,采用颅内血肿穿刺针对血肿中心进行穿刺,多次反复缓慢抽吸血肿,第一次抽吸量占血肿总量一半左右。手术结束后注入1~2万U尿激酶至血肿腔内,术后及时复查颅内CT,药物控制患者血压和颅内压,给以营养脑神经、抗生素预防感染等其他治疗。

1.3 评价标准 ①评价患者手术前后脑神经缺损程度,根据《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CSS)结果判定为,轻度:CSS评分≤15分;中度:CSS评分为16~30分;重度:CSS评分≥30分。②根据Banhcl指数(BI)判断术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10个方面共计100分。分为极严重残疾:BI评分小于20分;严重残疾:BI评分25~45分;中度残疾:BI评分50~75分;轻度残疾:BI评分76~95分;正常:BI评分超过95分。恢复良好包括正常和轻度残疾。③记录术后全组患者病死率。

2 结果

2.1 手术前后CSS评分 钻孔引流组术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CSS)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SS评分比较±s,分)

2.2 日常生活能力及病死率 钻孔引流组术后正常和轻度残疾26例,中度、重度和极重度残疾24例,病死率为4.0%,常规治疗组术后正常和轻度残疾12例,中度、重度和极重度残疾38例,病死率为6.0%,钻孔引流组术后恢复率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HICH)是一种严重危及患者生命的非创伤性脑血管疾病,由于患者颅内血肿形成后会压迫正常脑组织,出现占位效应,影响脑部血液供应,发生脑血管循环障碍,进而出现脑组织神经供血不足,最后导致脑组织水肿,发生凝固性坏死等情况。当颅内动脉出现血液凝固时,可促进机体释放大量组胺、激肽等血管活性物质,导致继发性病变[1],因此在患者出现高血压脑出血以后应该及时行外科手术清除颅内血肿以减少其对脑组织的损害,目前临床常用的外科手术方法包括开颅血肿清除术和颅骨钻孔引流术、立体定向穿刺抽吸术、血肿穿刺抽吸术等,以前两种最为常用。开颅血肿清除术是直视操作,可以充分清除颅内血肿,有效降低颅内压力,术中止血较彻底,术后出血情况少,但该种手术方式可对脑组织造成较大创伤,主要包括神经系统和脑组织器官的损伤,术后往往出现神经功能缺失症状,且术中采用全身麻醉进行手术,对老年患者全身脏器影响较大,可导致患者血压波动增大术中出血风险。而颅骨钻孔引流术操作方便,在直视操作下可以避开优势半球语言中枢,减少对患者正常脑组织的损伤,且术中可将引流管置入血肿中心[2],液化血肿的同时可使其自然流出,有效降低颅内压力值,避免了凝血酶级联反应对脑神经细胞的毒性作用,该手术采用局部麻醉方式,具有操作简便、手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等优点。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钻孔引流术进行治疗的患者其术后CSS评分明显低于常规开颅手术治疗组,术后致残率低,手术治疗效果好。由于钻孔引流术术中对活动性出血无法及时判断,术后一旦发现颅内出血需要再次行开颅去骨瓣手术治疗,增加病死率,本研究中钻孔引流术组患者术后均未行二次手术,病死率较常规开颅手术治疗组无显著差异。

综上,颅骨钻孔引流术可以有效清除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颅内血肿,降低颅内压,改善神经功能,有效提高术后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1] 刘宏浩,王少雄,黄程,等.不同手术时机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对比分析研究[J].重庆医学,2014,24(22):2925-2927.

[2] 李泽,闫峰,张志银,等.钻孔引流与开颅血肿清除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观察[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12,11(3):260-261.

R 743.9

10.3969/j.issn.1004-437X.2017.12.039

2016-12-13)

猜你喜欢

引流术开颅血肿
小骨窗开颅高血压脑出血血肿清除12例的临床体会
穿刺颅内血肿消除术在基层神经外科临床应用
头皮血肿不妨贴敷治
维护服在胆囊穿刺引流术后患者管道维护中的应用
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在对冲性颅脑损伤治疗中的应用观察
快速开颅技术在外伤性颅内血肿合并脑疝抢救治疗中的效果
负压封闭引流术(VSD)在骨外科针对创伤软组织缺损治疗中的研究
开颅手术后继发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和治疗方法
探讨预防基底节脑出血钻孔引流术后再出血及早期治疗
阿托伐他汀联合中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