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结构模型及启示

2017-07-18甄翠敏

关键词:凝聚力精神国家

甄翠敏

(华北理工大学经济学院,河北 唐山 063299)

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结构模型及启示

甄翠敏

(华北理工大学经济学院,河北 唐山 063299)

国家凝聚力;中国;结构模型

国家凝聚力是凝聚全体国民智慧和力量,推动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强大生产力。依托国家凝聚力一般理论模型,结合中国发展实践,分别构建了当代中国在不同发展阶段国家凝聚力结构模型,以期明晰我国国家凝聚力演进逻辑,为构建强大的国家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探寻理论依据。

全面建设国家凝聚力,不断增强当代中国的国家凝聚力,是实现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证。纵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发展轨迹,国家凝聚力呈现波动上升的演进趋势。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国家凝聚力是凝聚民族和全体国民智慧和力量,推动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强大生产力。它可以使弱国、穷国变成强国、富国,也可以让落败的国家实现复兴和崛起。科学研究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努力探索其演进规律,构建国家凝聚力结构模型,对清楚认识国家凝聚力,进而发挥国家凝聚力作用,通过国家凝聚力建设,对加强全国人民的国家意识、国家责任,增强政治认同、制度认同、道路认同和文化认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凝聚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发挥重要作用。

一、国家凝聚力一般理论模型

国家凝聚力是指一个国家不同民族、政党以及民众在理想、目标、利益共同的基础上,国家满足其物质、精神、政治、文化、安全等需要,而产生的内向聚合力和外向吸引力。根据国家凝聚力的概念,国家凝聚力由物质、精神、政治、文化和安全五大要素构成。物质凝聚力是国家凝聚力形成的基础,精神凝聚力是国家凝聚力的指向标,政治凝聚力是国家凝聚力建设的核心,文化凝聚力是国家凝聚力的助推器,安全凝聚力是国家凝聚力的保障。五大凝聚力之间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既相互独立,又缺一不可,形成一个紧密的复杂系统,如图1所示。

图1 国家凝聚力五力模型

物质凝聚力是国家凝聚力建设的基础。国家物质凝聚力是在满足人民群众物质需求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国家对国民的吸引聚合力。物质财富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谐社会必然是物质财富相对宽裕的社会。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物质财富匮乏所造成的贫困,是造成社会发展不和谐的根本原因;同样,物质极度缺乏的国家,是很难形成强大的国家凝聚力。

精神凝聚力是国家凝聚力建设的指向标。国家精神凝聚力是国家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需求基础上,促使其成员产生的对国家的向心力和聚合力。人们的行动是受人的思想支配的,而思想又是理想、信仰、价值观等共同凝练构成的精神产物,有什么样的思想指导,就会导致什么样的外在行为。也就是说,不同的精神境界,不同的价值观念,导致不同的行为,决定着国家群体的凝聚与离散。

政治凝聚力是国家凝聚力建设的内核。国家政治凝聚力是国家满足国民政治诉求而产生的对国家政权的吸引力和向心力。国家的核心是政权,政权的行为是政治,由政治要素聚合而形成的政治凝聚力是国家凝聚力建设的核心内容。

文化凝聚力是国家凝聚力建设的助推器。国家文化凝聚力是在国家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国家主流文化对国民形成的吸引力和感召力。由文化要素构成的文化凝聚力,不同于物质凝聚力对国家凝聚力的基础作用,也不同于精神凝聚力对国家凝聚力的指示作用,更有别于政治凝聚力对国家凝聚力的内核作用。文化凝聚力作为一种软实力,是以国民对国家主流文化的认同为基础和前提,以语言、文字为载体,以教育普及为手段,形成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进而对生活于其中的人们产生同化作用,并对他们的价值观、审美观、是非观、善恶观产生影响,使人们在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中,保持大致相同的基本点,以此助推国家五大凝聚力的全面建设。

安全凝聚力是国家凝聚力建设的保障。国家安

全凝聚力是国家满足国民和平安全需求的基础上,对国民产生的吸引力和向心力。每个人都有希望国家和平安全的需求,满足人们的和平安全需求,又以国家的领土完整、强大的军事实力和外交实力等要素共同构成的国家安全凝聚力为前提。一个可以任人宰割的国家,一个领土不完整的国家,一个缺少自主支配权的国家,一个连人们最起码的人身安全需求都无法满足的国家,不可能形成强大的国家凝聚力。

二、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结构演进模型构建

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结构模型,首先遵循一般理论模型的构成规律。这一理论模型中,五种要素均衡发展,共同支撑起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促进国家发展的目标,这也正是我们研究凝聚力所期望的目标所在。但是,我们必须要认识到,由于中国国家凝聚力形成及发展有着自身的历史渊源和特点,所以,当代中国国家凝聚构成有着自身独特之处。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演进轨迹,可以看出,由物质凝聚力、精神凝聚力、政治凝聚力、文化凝聚力、安全凝聚力构成的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在其形成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不同阶段演进中,又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发挥着不同的功能。

(一)形成期(1949年-1956年)

1949年10月,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了资本主义、封建主义的长期压迫,以人民当家作主为标志的新中国成立。这一时期,在党的领导下,全民齐心协力,奋发图强,重点从稳固政权、全面恢复国民经济建设、弘扬社会主义理想、保卫领土安全、提升全民文化素质等方面着手展开各项工作,以政治凝聚力、安全凝聚力、精神凝聚力为主体,物质凝聚力和文化凝聚力为两翼的国家凝聚力架构初步形成,如图2所示。

图2 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形成期结构模型

国家的独立首先是政治上的独立,合法的政治权力即政府,是一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个重要角色。新中国成立初期,经过战争的洗礼,各业百废待兴,稳固的政治凝聚力对国家凝聚力作用发挥起着至关重要作用。在此期间,党中央结合人民当家做主的意愿要求,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民主程度大幅提高,法制建设初见成效,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人得到全民的拥戴,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得到民众的普遍接受和认同,当代中国国家政治凝聚力初步形成。

国家独立的第二个标志就是领土独立,领土独立有赖于强大的国家安全凝聚力。为保证领土安全,有效抵抗美帝国主义的侵略以及国内反革命分子破坏,党和国家政权通过科学的战略决策,充分调动广大军民力量,先后取得解放战争、和平解放西藏、抗美援朝等的全面胜利,在这样的磨练中,逐步打造出更加正规化和现代化的战斗力更强的人民解放军队伍。同时,积极加强和其他国家的交流,并开创性的提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世界的影响力逐步提高。

新中国成立初期,精神凝聚力在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成为几代人为之努力甚至以生命为代价的奋斗目标,毛泽东思想成为新中国人民共同的信仰,在艰苦卓绝的战争中磨练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艰苦奋斗精神,都成为这个时期精神凝聚力形成的重要源泉。

相比较而言,此阶段的物质凝聚力和文化凝聚力影响相对较弱,但也在悄然萌动。虽然工作重心还没有完全集中到经济建设上来,但富国强民的愿望却不曾停止过。"一五"规划的制定、土地改革的推行、工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都极大的加速国家物质凝聚力的形成。为适应人民变化的新需求,大力推进文化教育事业,改革陈旧教育制度、开展大规模扫盲活动,随着民众文化水平不断提高,民众创作热情逐步高涨,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文化作品,为国家文化凝聚力的形成增砖添瓦。

(二)发展期(1956年-1965年)

曲折发展期,是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在这一阶段,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由政治安全逐步向经济建设上转变。虽然确立了经济发展目标,制订了经济政策,但由于思想上的盲目性,导致物质凝聚力并没有呈现出强劲发展态势。在这一时期,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的结构构成中,起主导作用的依然是国家精神凝聚力、国家安全凝聚力和国家政治凝聚力。但与形成期中国国家凝聚力的构成的具体内容相比,却有着极大的丰富和完善。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曲折发展期结构模型如图3所示。

图3 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曲折发展期结构模型

国家精神凝聚力得到大幅度提升。共产主义的理想和建设社会主义的目标进一步得到广大人民的认同和积极响应,纷纷投身到共产主义建设队伍中。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结合的毛泽东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并成为这一阶段路线、方针、政策制定的主要理论依据。革命战争时期流传下来的团结同心、不怕困难的革命精神、"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两弹一星"的不断挑战自我的创新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都成为构筑这一阶段中国国家凝聚力的国家精神和道德规范。

经过形成期的发展,政权逐步稳固,在这一阶段国家政治凝聚力有着新的内容。首先通过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包括整风运动、全党学习毛主席著作以及人民公仆焦裕禄先进事迹推广,进一步加强了人民对国家发展道路的认同,党的执政能力不断提高。在内部关系处理上,国家积极进行政治关系调整,制订了一系列民族宗教政策,同时加强国家民主与法制建设,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家政治凝聚力的发展。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时期,国家安全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境况,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反华势力、中苏关系破裂、印度大举侵犯,国内蒋介石的"反攻大陆"、西藏分裂势力有所抬头,加上客观环境形成的自然灾害,使我们的国家安全处在前所未有的困难格局。为了克服重重困难,党中央在"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精神指导下,通过加强军队思想政治建设和正规化建设、自主研制原子弹和导弹,不断提升军事实力和反干涉力,增强了人民对国家安全防控能力的信心。同时,进一步贯彻执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逐步建立起与世界良好的外交关系,增强了外交实力。所以,这一时期特殊的安全格局反而促使国家安全凝聚力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曲折发展期中的曲折更多的指向了物质凝聚力的发展进程。在国家理想和国家目标指导下,制订了"赶英超美"奋斗目标,但由于急进思想影响,出现了工业和农业发展中的"大跃进",由于这一行径严重违背了经济发展的运作规律,不仅没有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反而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倒退",在当代中国国家物质凝聚力的演进中出现了弱化态势。与此同时,受到民众高涨的国家精神凝聚力影响,国家文化凝聚力也表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一大批优秀文艺作品出版、各级各类文化馆、文艺工作队全面开花,各类教育政策、制度、规章和管理办法制定出台,极大推动了教育事业发展,以报纸、广播为媒介的各级各类传播载体得到较快发展,不仅大大促进了国家文化凝聚力的发展,还进一步加速了国家精神在经济、政治等领域传播,这又进一步促进了国家物质和精神凝聚力的发展。

(三)失衡发展期(1966年-1976年)

当代国家凝聚力在经历了形成与曲折发展阶段,应该克服重重阻力,进入一个快速发展阶段,但是,由于此时进入处于史无前例的"文革时期",信仰、政权甚至文化被极大扭曲,导致此阶段的国家文化凝聚力和国家政治凝聚力不但没有如预期进入一个良性发展轨道,反而出现严重失衡状态。这里的失衡,主要是与预期目标相比较而言。这一时期,相较于被弱化的国家凝聚力和政治凝聚力,精神凝聚力、物质凝聚力和安全凝聚力,却在失衡环境中形成稳中向好发展态势,成为此阶段影响国家凝聚力结构中的主导力量。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失衡阶段结构模型如图4所示。

图4 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失衡发展期结构模型

文化大革命发端于文化,所以这一时期的分析从国家文化凝聚力开始。在此阶段,以"破四旧"为名对传统文化进行全面否定和破坏,文化艺术创作处于全盘停滞状态,教育工作被迫中断,甚至主要的报纸、广播等主流文化载体也被政治革命化,使当代人的思潮失去文化根基,文化主流受到错误舆论导向,专业人才与知识出现割裂断层,国家文化凝聚力呈现出极大被弱化甚至退化趋势。

受文化革命的影响和冲击,国家政权同时遭到严重破坏,国家政治凝聚力也出现了弱化态势。文革期间,红卫兵们高喊"造反有理"而掀起的造反浪潮,对原有的政治组织体系形成严重冲击和破坏,造反派新组建的革委会难以得到广大人民认同,从而无法发挥应有的组织职能,加之党组织、党的领导人甚至部分国家领导人惨遭各种凌辱和迫害,使得政府管理处于一片混沌状态。另外,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民主政治制度被迫中断,有些法律条文形同虚设,无政府主义思想泛滥,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国家政治凝聚力的扭曲和破坏。

政治对人性的摧残,极大的破坏了人们的精神追求,扭曲了人们的国家信仰。一大批受到蛊惑的狂热青年以及红卫兵们,为表示对毛主席的"忠心",高喊毛主席语录、胸前别上毛主席像章,跳着忠字舞,形成了对国家领导人个人的盲目崇拜甚或盲从。当时的造反运动可谓对人们的精神和信仰造成了极大的摧残,这一阶段的国家精神凝聚力对当时广大人民形成了错误导向作用。在当时混沌的精神世界里,所幸我们还能看到一些正能量,即国防科技领域"两弹一星"的开创精神、唐山大地震中的不屈不挠的抗震精神,都是对当时被极端扭曲的国家精神凝聚力给予了一定程度的补救。

除了我们所感受到的一小部分精神凝聚力正向作用外,该时期稳中向好的国家物质凝聚力和逐步发展的安全凝聚力,也为此阶段呈现弱化趋势的国家凝聚力,起到了强化与制衡作用,使整体的国家凝聚力作用得以发挥,不断促进国家发展。"三五"、"四五"目标的顺利完成,国防科技事业突破性进展,是国家物质凝聚力增长的支撑,同时是国家精神凝聚力的一剂"强心剂",反过来思考,人造卫星等国防科技的巨大成就,也是热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精神驱使的结果。失衡阶段,受到苏联寻机滋事的影响,国家安全受到极大重视,国家安全凝聚力也因此不断增强,国防工业体系不断完善,军队建设在海陆空全方位发展,中美、中日、中欧多国外交取得突破性进展。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也标志着中国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不断加强。

(四)调整发展期(1977年-1992年)

国家凝聚力的调整发展期,是对文革导致国家凝聚力失衡及弱化的纠正及调整,也是进行全面拨乱反正、推进国家凝聚力全面发展的新时期。这一时期,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极大调动了人们生产积极性,使我国经济实现较快增长,人均GDP从1978年的379元增长到1991年的1879元,国家物质凝聚力不断增强,并成为现阶段国家凝聚力结构构成的核心力量。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带领下,国家政治凝聚力和国家安全凝聚力逐步巩固和强化,形成国家凝聚力结构中的主导力量。经历文革后的教育重建、中华传统文化新复兴,是一项渐进而艰巨的任务,加之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泛滥,对年轻一代的价值观和信仰形成强烈冲击,使得此阶段国家精神凝聚力和文化凝聚力严重弱化。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调整发展阶段结构模型如图5所示。

图5 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调整发展期结构模型

之所以说此阶段以物质凝聚力为核心,首先表现在党和政府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工作任务,并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活动。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中心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广大农民温饱问题基本得以解决。同时,以企业股份制改革为标志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城镇居民收入大幅提升,消费能力增强,极大的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求,国家物质凝聚力得以巩固和提升。

国际社会反社会主义敌对势力的抬头和西方自由化思潮的高涨,面对严峻的国际政治环境,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和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果断决策,通过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改革,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调整了权利过度集中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及时对文革时期造成的冤假错案进行纠正和清理,积极恢复和完善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设,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这一系列创新性举措,增强了民众对国家政治自信,极大推动了各族人民积极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来,国家对民众的政治凝聚力得以不断提升。

面对苏东巨变和西方自由化思潮的侵蚀,国家安全成为此阶段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精兵简政的裁军政策,为建设一支精炼高效的现代化军事队伍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同时,大力开展全方位外交战略,推行睦邻友好外交政策,巧妙处理并化解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冲突,不断稳固了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恢复并提高同西方国家外交关系,使举国上下安全感逐步提升,国家安全对人民的号召力和吸引力大幅提升。

在精神凝聚力和文化凝聚力建设方面,我党和政府做了大量努力工作,坚定的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信仰,逐步恢复、完善教育体系,大力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新复兴,但由于文革时期对文化颠覆性破坏,以及对人民精神的打击和摧残,加之西方资本主义自由化思潮影响,使得调整期对精神文化的调整呈现出一定的迟滞现象,导致国家凝神凝聚力和文化凝聚力发展缓慢。

(五)全面发展期(1993年-2015年)

国家凝聚力的全面发展期,是国家政治经济社会进入全面快速发展时期,是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演进历程中整体上发展的最好时期。首先是国家物质凝聚力发展强劲,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极大促进了国民收入的增加,在更大程度上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政治方面的民主法治建设,极大满足了民众的政治需要,尤其是几代领导人连续推进的党风廉政建设,让普通民众看到了反腐的决心,增加了信心,加强了人民的民主自信和政治自信。人民军队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外交能力大大提升,国家捍卫领土安全的能力提高,民众对国家安全信心大大提升,国家安全凝聚力也表现出强劲发展势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逐步丰富和完善,并成为我们共同的国家信仰,万众一心,凝心聚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而努力奋斗!国家教育改革、文化事业大发展,不断推进文化凝聚力加强。但由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影响,国家凝聚力各方面还需要不断的丰富和完善,尤其是精神凝聚力和文化凝聚力的软实力建设,更需要做好长期建设的准备,因此,此阶段国家凝聚力结构模型中,把发展潜力巨大的精神凝聚力和文化凝聚力放在了模型的两翼。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全面发展阶段结构模型如图6所示。

图6 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全面发展期结构模型

此阶段,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基础上,不断加大深化经济政治体制改革,既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注重加强政府调控力度。同时加大民主政治建设改革,加强党风建设,尤其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大力推进以反腐为抓手的党风廉政建设进度,并取得显著成效。不仅对贪腐分子形成极大威慑力,更大程度上满足了民众的政治诉求,是民心所向,因此,当期政治凝聚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与强化,成为该阶段国家凝聚力发挥作用的核心力量。

国家物质凝聚力极大强化。首先表现在经济总量上,我国GDP总量在2010年越居世界第二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3年,人均GDP达到6800美元,进入中等国家行列,经济总量的加强,进一步使人民的收入水平和社会保障不断提升,经济发展也带来了生态环境问题,国家及时调整政策,下大力度改善民生问题,通过医疗卫生、教育事业改革,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满足,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不断提升,国家对人民的感召力和吸引力进一步加强,国家物质凝聚力在当代中国历史上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强盛。

在国家安全凝聚力建设中,对韩朝天安号事件、中日钓鱼岛争端、中菲黄岩岛争端、香港占中事件等一系列"偶发"事件的成功化解,并进一步构建了睦邻友好和平相处的外交体系,2015年9月3日的大阅兵,世界人民有目共睹,展示了我们英勇的人民解放军队伍,精良的现代化装备,一个热爱和平、不惧外强的大国风范逐步建立起来,这也极大地促进了国家安全凝聚力建设,使民众更增加了对祖国安全的自信。但同时也会看到,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生态安全也敲响了警钟,这也恰恰是波及到每一个民众的需要紧迫解决的问题,同时,互联网普及,网民用户激增,使网络安全也提到议事日程,这些,都是国家安全凝聚力建设中面临的新任务和新挑战。

与逐渐强盛的国家政治凝聚力、国家物质凝聚力和国家安全凝聚力相比,此阶段国家精神凝聚力和文化凝聚力建设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精神凝聚力建设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国家信仰,二是加强并实施了"以德治国"政治方略。在这一理论指导和鼓舞下,我们全党、全民凝心聚力阔步向前,朝着"两个一百年"目标努力奋斗。国家加大精神文明建设,凝练中华传统美德,道德正义正在形成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中一道亮丽风景线。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代发展特点,国内外文化多元化融合发展的文化大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国家精神和国家文化凝聚力的快速发展。由此可见,当代中国国家精神和文化凝聚力建设,依然是任重而道远!

三、启示

当我们研究国家物质、精神、政治、文化、安全凝聚力之后,不能产生一个错觉,即认为国家凝聚力的结构是分散的,实际上,在结构上它们是一个联系非常紧密的整体,这种国家凝聚力的结构整体性表明了构成要素之间的不可分割性。同时,国家凝聚力的要素构成,在功能上又是相互独立的,各要素之间又具有不可替代性。因此,国家凝聚力内部各要素之间构成一个整体性、独立性相互融合的复杂系统。认识国家凝聚力结构的整体性和功能的独立性的价值意义,就在于在加强国家凝聚力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平衡发展,不能只强调某种功能而忽视其他功能。

国家凝聚力所包含的五个方面的凝聚力,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它们按着各自独特的功能发挥作用并形成合力,相互支撑、相互补充。如果任何一个方面尽失凝聚力,就会造成整个国家凝聚力失去平衡,最终有可能造成整个国家凝聚力的丧失甚至亡国。世界范围看,有些国家常有某一方面凝聚力下降,却并没有导致整个国家凝聚力下降的现象,这是因为国家凝聚力的其他方面起到了补充作用,有时这种补充作用甚至是非常强大的,比如一些经济上发展缓慢的国家,却因某种精神崇拜而形成精神上高度统治,他(们)仍然形成了强大的国家凝聚力。但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失去平衡的国家凝聚力是不可能保持长久的,因为同精神的凝聚力最终只能用精神的手段解决一样,物质凝聚力也只能通过物质的手段来增强。因此,加强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建设,必须坚持全面建设。

[1]刘学谦,周志田,杨多贵.国家凝聚力理论与演化轨迹分析.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11.

[2]刘学谦.中国国家凝聚力的内涵、特点及动力.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 (5): 10.

[3]齐鹏飞.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8.

[4]刘学谦、何新生、甄翠敏等.国家凝聚力理论与实证研究.北京:经济日版出版社,2013,9.

[5]当代中国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北京:人民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2012,9.

[6]杨立志.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境界.兰州学刊,2012,8.

Model of Chinese National Cohesion and Its Enlightenment

ZHEN Cui-min

(College of Economics,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ngshan Hebei 063210, China)

national cohesion; China; structural model

National cohesion is a powerful force to unite all the people's wisdom and strength, and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 Relying on the national cohesion theoretical model and combining with Chinese development practice, this paper constructs the Chinese national cohesion structure model in different stages of development to clarify the logic of Chinese national cohesion evolution, which will construct a strong national cohesion, achieve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China Dream.

2095-2708(2017)04-0120-09

2017-05-10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3AKS003)。

甄翠敏(1973-),女,河北无极人,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管理。

D032

A

猜你喜欢

凝聚力精神国家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如此凝聚力”
论当代高校青年教师团队凝聚力的提升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对增强兵团凝聚力吸引力的研究
拿出精神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论增强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凝聚力引领力机制建构
把国家“租”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