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脱贫新路子
——正安县党建扶贫工作掠影
2017-07-18文丨彭忠卫杨媛媛
文丨 陈 鹏 彭忠卫 本刊记者 杨媛媛
走出脱贫新路子
——正安县党建扶贫工作掠影
文丨 陈 鹏 彭忠卫 本刊记者 杨媛媛
永长村随处可见核桃树(杨媛媛/摄)
一大早,正安县杨兴镇桐梓村张家坝组农民党员何长书便来到技术帮扶户朱开顺家附近,查看朱开顺的蜂房和蜂群。68岁的何长书,2015年前都还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正安县经贸局驻村干部的帮扶下,他养殖蜜蜂40群,卖了30000多元,全家已于去年成功脱贫。
“脱贫不能忘党恩,致富要靠带头人。”何长书说,贫困群众要致富,离不开党的好政策,也离不开能人引领。他没有忘记自己的党员身份,脱贫后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利用自己精通养蜂技术的优势,带动帮扶贫困户发展养蜂。
近年来,正安县在精准扶贫过程中,认真落实省委、市委结对帮扶要求,以“党建带扶贫、扶贫促党建”思路,形成“支部带富、党员创富、群众致富”工作格局,使党建与扶贫有效融合、相互促进,有效推进了脱贫攻坚进程。
有的放矢
“精准扶贫,贵在‘精准’,让每一户需要帮助的困难户得到党委、政府的帮助,这是精准扶贫的意义所在。”格林镇永长村村支委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陈毓如是说。
1998年,年仅21岁的陈毓抱着“改变永长村落后贫穷面貌”的理想,放弃了和同乡外出务工,选择留在永长村,为家乡的发展尽一份力。19年来,从办公室文员到民选村委会副主任,再到民选村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陈毓一直致力让家乡“蜕变”。
功夫不负有心人。19年来,陈毓通过自筹、争取项目资金等多种方式,筹得上千万资金为永长村修建了21公里的硬化通组公路,在全镇率先实现了水泥路通组;通过自筹,争取了近80万元,维修、新建了永长村委办公场所;争取到遵义市唯一一个世界银行支持贫困农村项目1100万元的帮扶,用于修建核桃加工厂和产业公路,助推永长村核桃产业的发展;争取到致富户、贫困户利益联结项目,带动40户贫困户实现年增收1000元;争取到特惠贷项目,让40户贫困户实现增收12000元;通过种植核桃产业,2017年有望实现200万产值;2016年,村民人均年收入达7300元,从五年前的一级贫困村成功实现贫困村出列,实现23户、76人贫困户出列。
陈毓将这些成绩归功于“支部+合作社+大户+贫困户”精准扶贫发展模式,陈毓介绍道:“精准扶贫不但要摸底贫困户,让需要帮助的贫困户无遗漏地得到帮助,更是要针对贫困户情况,寻找最适合他们的脱贫之路。对于有一定基础的农民,实行政策扶持、项目支持等渠道,让他们先富起来,示范带动。对基础条件差的建档困难户,实行分红等渠道,让这部分困难户坐享增收致富,这样全方位精准帮扶,有的放矢,方能真正实现全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为切实抓好精准扶贫,正安县积极开展结对帮扶,做到挂帮精准。按照“54321”结对挂帮机制(正县级5户、副县级4户、正科级3户、副科级2户、一般干部1户),共落实挂帮干部5023人,对2016年计划脱贫的8774户实行帮扶全覆盖,帮扶人与帮扶户一定三年,不脱贫不脱钩。
整合资源,精准安排项目。由县委组织部牵头,26个部门参与,2016年上半年累计整合到贫困村、贫困户项目资金5.13亿元,共计覆盖贫困户12356户。
狠抓落实,精准安排资金。制订扶贫资金审计制度、绩效考评制度、项目后续管护等相关制度,从制度上规范了扶贫资金的运行和项目的管理。
选好“带头人”,领跑扶贫路。今年共选派部门优秀干部90名到贫困村任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人数达270人,推动形成全党动员、聚力脱贫奔小康的局面。
正安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周福鼎告诉记者,近年来,正安县坚持把党建扶贫作为推动大扶贫战略的有效抓手,从“用好考核指挥棒、谋划好帮扶思路、建设好基层党组织、改进好党员作风、发挥好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示范带头作用”方面来最大限度地凝聚精准扶贫正能量,探索“5533”党建扶贫新路子,进一步增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和决心,着力打造组织强、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党建扶贫新格局,切实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服务功能和发展功能,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坚实基础。
按照 “5533”党建扶贫工作思路,落实“五在村”,即责任在村落实、组织在村建强、干部在村成长、资源在村整合、成效在村检验;念好“五子经”,即建强班子、压实担子、找准路子、开对方子、挣够票子;打造“三条示范带”,即以杨兴镇、碧峰镇为中心打造传统农业示范带,以谢坝乡、市坪乡、流渡镇为中心打造高效农业示范带,以和溪镇、土坪镇为中心打造特色农业示范带;凸显“三个见成效”,即党群关系更加密切、创业热情更加高涨、脱贫成效更加显著。确保全县6.83万贫困人口如期脱贫。
党员干部深入基层一线,化解重大矛盾纠纷和信访积案42件,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分别达98.2%、95.6%,社会更加和谐;高标准打造正安县农村电商创业园,培育吉他产业为主的15个“创客”基地,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258家,新申请享受小微企业政策155家,实行了众人创业、人人就业、脱贫致富;全县所有村100%通公路,75%以上的村通油路,农村危房改造13594户,“四在农家•美丽新农村”建设覆盖率达90%以上;大力发展烤烟、茶叶等传统产业,升级打造省级农业园区3个;实施“文旅兴县”战略助推旅游扶贫;实施异地扶贫搬迁1991户9459人。2016年,实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293元,2个镇减贫摘帽,36个贫困村出列,减少贫困人口3.63万人,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率先全面小康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康路上的“领头雁”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基层党组织是带领群众脱贫的战斗堡垒,基层党员干部是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领头雁”。
“我们全组很多人在县、镇相关领导的帮扶下,都走上了脱贫致富道路,我们致富后也要像他们一样,帮助更多的贫困群众。”桐梓村张家坝组现年62岁的党员赵继洲说道。
赵继洲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杨兴镇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郑锐波的帮扶下,养蜂20群,年产蜂蜜400斤,收入达24000元,于2015年脱贫。脱贫后,赵继洲利用自己的养殖技术,带动贫困户张国均、朱文选养蜂10群,户均增收5500余元。
在张家坝组,像赵继洲走上脱贫致富路的党员还有很多,他们致富后纷纷帮助更多贫困群众,带动大家一起增收致富。
近年来,正安县有效把党建与精准脱贫相融合,积极探索助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新路子。如杨兴镇新建村探索了“产业党小组+党员致富能手+精准脱贫户”、“村级集体经济实体+贫困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和溪镇马鞍村探索出了“支部+专业合作社+精准扶贫户”及“三带三强一促”(即支部带队伍强化服务意识、合作社带产业强化项目落实、党群连心带贫困户强化脱贫攻坚、最终促进农民脱贫增收致富)发展模式……
“党建扶贫,就是要充分发挥基层干部的智慧,充分利用他们的新思维、新点子、新方法,帮助更多贫困群众走上脱贫致富新路子。”正安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刘体华说。
“向书记几乎每天都在挨家挨户查看我们的牛羊生长情况。我们都很感谢他!是他带领我们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杨兴镇新建村百岩甲组的村民们谈起以前村里的驻村帮扶“第一书记”向森,无不竖起大拇指。
向森曾经是正安县畜产办选派到新建村的驻村帮扶干部,2015年6月到新建村任“第一书记”。他担任“第一书记”后,定期组织党员干部学习,增强其服务群众、服务发展的本领;探索党建工作与产业发展对接的新路子,建立“金家咀党小组”和“白岩甲党小组”,引领农民创业致富。他还积极争取协调,在县委组织部、扶贫办、畜产办、水务局、财政局、交通局等有关单位的支持下,为该村争取资金94.4万元建设生态养殖项目,拉动基础设施和生产投资236万元……
如今,走进新建村,“感党政关怀建设新房,谢亲朋友助迈进大步”、“阳光大道显党恩,致富政策顺民意”……一幅幅鲜红的谢党对联深深映入眼帘。一栋栋黔北民居错落排列,一条条水泥路纵横交错,全村绿树成荫,路面干净整洁,村民安居乐业。
党建扶贫的新建村是脱贫致富的典型,更是正安县其他90余个贫困村学习的榜样。向森也因驻村帮扶工作成效突出,调整到了另一乡镇担任副科级干部。
正安县在党建工作中注重把致富带头人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发展成致富带头人,全县近300名农村致富带头人发展成了党员,有200名党员培养成了致富带头人,通过党员示范引领作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为有效推进党建扶贫,正安县除了选派党员干部到贫困村开展工作,帮助村“两委”出点子、谋路子外,还充分调动县直相关职能部门的帮扶积极性,共同助力精准脱贫。
在驻村帮扶推进脱贫攻坚方面,正安县选派驻村干部453名,其中就有“第一书记”73名。驻村干部扎根在基层一线,深入走访群众10万余人次,召开群众会1100余次,帮助制定发展规划92个,帮助解决群众实际困难1600余件,为乡、村解决工作经费近500余万元。争取协调项目38个、整合项目资金4亿元,有效助推了正安县脱贫攻坚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