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网络直报下的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系统运行效果分析

2017-07-18天津市河东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00151

中国卫生统计 2017年3期
关键词:河东区病种预警系统

天津市河东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00151)

孙秋云△



基于网络直报下的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系统运行效果分析

天津市河东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00151)

孙秋云△

目的 分析2008-2015年天津市河东区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系统的运行状况,为进一步完善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系统的预警效果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2008-2015年河东区传染病自动预警系统生成的预警信号、预警病种、预警灵敏性、响应时间等进行分析。结果 2008-2015年天津市河东区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系统共发出预警信号2459条,预警信号阳性率为1.26%,三种预警方法的预警信号阳性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14.973,P<0.01)。预警信息覆盖了17个病种,预警信号阳性率最高的病种为手足口病3.24%,其次为麻疹2.48%。预警信号灵敏度为44.44%,响应率为100%,及时响应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结论 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系统运行稳定,对及时发现重点病例和早期发现暴发疫情起到重要作用,但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一些局限性,有待进一步完善。

传染病 自动预警 运行效果

建立和完善传染病监测及预警体系,对于控制疫情态势发展,缩小传染病暴发规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系统于2008年4月21日在全国范围内启动运行,该系统主要利用疾病监测信息,根据当年和历史传染病报告数据进行传染病暴发的早期自动预警和辅助分析[1-2]。本研究对2008年以来天津市河东区传染病自动预警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为完善和优化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系统提供依据。

资料与方法

1.资料来源 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数据来源于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据来源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

2.方法 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系统目前采用三种方法进行探测:(1)单病例预警,一旦发现1例,系统即实时发出预警信号,预警病种18种;(2)时间序列预警,采用移动百分位数法为预警模型,其原理是采用7天为一个观察周期,回溯年数为5年,预警阈值为P50~P80,若观察周期内发现的病例数达到预警阈值时,系统自动发出预警信号,预警病种16种;(3)时空探测预警,是在时间模型的基础上采用空间聚集性探测方法,动态扫描可能存在病例聚集的热点区域,当观察周期内发生的病例数和/或空间探测结果达到预警阈值时,系统即发出预警信号,预警病种与时间序列预警相同。

结 果

1.概况 2008年4月21日至2015年12月31日河东区共接收并处理预警信息2459条,经现场调查确定暴发31条,预警信号阳性率为1.26%。其中,时间序列预警信号阳性率为1.07%(12/1117);时空探测预警信号阳性率0.57%(5/875);单病例预警信号阳性率3.00%(14/467)。

2.病种分布 预警信息覆盖了17个病种,其中,乙类传染病10种1461条,丙类传染病7种998条;预警信号阳性率最高的病种为手足口病3.24%,其次为麻疹2.48%。时间序列预警覆盖了13个病种,预警信号阳性率最高的为风疹3.57%,其次为手足口病3.26%。时空探测预警覆盖了9个病种,预警信号阳性率最高的为流行性感冒3.13%,其次为流行性腮腺炎2.17%。单病例预警覆盖了6个病种,预警信号数居首位的病种是麻疹,占单病例预警信号的97.00%;预警信号阳性率为3.09%,见表1。

表1 2008-2015年河东区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病种分布

3.预警灵敏度 预警系统共判断暴发疫情15起,其中3起暴发疫情在预警后及时采取了防控措施,未构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同期共报告传染病突发事件27起,预警系统预警12起,预警信号灵敏度为44.44%,其中,7起疫情由预警系统早期发现,见表2。

4.响应时间分析 2008年-2015年河东区预警信号响应率为100%,其中2小时内响应率为85.73%,2~24小时内响应率为11.14%,超过24小时响应率为3.13%,见表3。

表2 2008-2015年河东区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系统效果评价

表3 2008-2015年河东区传染病自动预警信号响应情况(%)

讨 论

2008-2015年天津市河东区共接收并处理预警信息2459条,预警信号阳性率为1.26%,其中,单病例预警信号阳性率最高(3.00%),主要与2014年我区出现一起麻疹暴发疫情有关;时空探测预警信号阳性率最低(0.57%),可能与系统设置的空间预警信息以区县为单位,预警空间范围较大有关,建议将时空探测预警调整为以街为单位预警,同时增加对学校、托幼机构等集体单位疫情的预警功能,可能更为科学合理[3-5]。

时间序列预警阳性率最高的病种为风疹3.57%,其次为手足口病(3.26%),说明其对短时间内易在集体单位出现暴发的传染病预警效果较好,但其未能充分利用监测资料中的空间信息,如跨地区的暴发或者局部暴发的病例数没有使整个区域的病例数显著增加时,其探测能力会受到明显限制。而时空预警模型则可充分利用监测资料中的空间信息,发现上述暴发。单病例预警对于疾病监测具有重要的意义[6],它可以明显提高病例调查处置的及时性;2011年我国将麻疹调整为单病例预警模式,麻疹病例48小时流调率明显提高。然而,2012年消除麻疹的目标尚未实现,麻疹发病并未得到有效控制,因此,建议增加麻疹的时间序列预警模式,以便及时发现疫情异常聚集的现象。

同期全区共报告传染病突发事件27起,预警12起,预警信号灵敏度为44.44%。其中,7起疫情由预警系统早期发现,提示预警系统运行状况良好,能在发生传染病暴发的早期阶段探测到暴发趋势并发出预警信号。15起疫情没有预警,分析原因主要有三点:(1)传染病报告卡填写不完整、不准确,如未按要求填写患者所在单位,造成监测人员无法准确识别聚集性病例;(2)预警系统仅采用历史监测数据作为暴发探测的基线数据,造成前期对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等新纳入法定报告传染病暴发预警空白[7];(3)对未纳入预警系统的病种不能发出预警, 如水痘。传染病报告不及时,校医、园医及医疗机构的主动报告是导致暴发预警信息晚于突发事件接报时间的原因之一。同期预警系统共判断暴发疫情15起,其中3起暴发疫情在预警后及时采取了防控措施,有效控制了疫情蔓延,没有构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因此,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作为评价预警系统功效的标准在某种程度上存在局限性[8]。2008-2015年河东区预警信号响应率为100%,信号及时响应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一方面说明疫情监测人员对传染病自动预警工作高度重视,另一方面说明预警系统运行设计的预警信号初步核实和结果反馈方式较为合理、可操作性较强[9]。

综上所述,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系统已初步实现传染病暴发的早期探测功能,为进一步提高预警效果,除应努力提高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质量外[10],还应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病种的流行特点,合理设置预警病种与预警阈值[11],从而提高实际预警效果。此外,科学评价预警效果也是不断改进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系统的关键[12]。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国传染病自动预警(时间/时空模型)试运行工作方案.北京: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8.

[2]杨维中,王亚佳,李中杰,等.国家传染病自动预警系统的设计与应用.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0,31(11):1240-1244.

[3]雷静,李霞,王光俊,等.银川市重点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系统评价.中国公共卫生,2012,28(1):96-97.

[4]吴隽,安庆玉.2008-2011年辽宁省大连市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分析.疾病监测,2012,27(8):660-663.

[5]赵志荣,姚为玲.马鞍山市2011-2012年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分析.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4,18(11):1091-1092.

[6]李媛,吕秋莹,马汉武,等.深圳市2008-2011年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分析.中国公共卫生,2013,29(6):858-861.

[7]陈秀云,岑永庄,汪涛,等.2008-2011年广东省中山市传染病自动预警系统效果评价.疾病监测,2013,28(2):153-156.

[8]徐旭卿,鲁琴宝,王臻,等.浙江省传染病自动预警系统暴发预警效果评价.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1,32(5):442-445.

[9]杨维中,李中杰,赖圣杰,等.国家传染病自动预警系统运行状况分析.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1,32(5):431-435.

[10]杨世宏,肖丹,姚伟,等.大连市传染病自动预警系统构建及效果评价.中国公共卫生,2015,31(11):1505-1508.

[11]陈莉,金玉明,王毓琛,等.海南省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系统效果分析.中国公共卫生,2011,27(1):99-101.

[12]刘润友,杨长虹,罗湘蜀,等.2008-2013年四川省传染病自动预警系统应用效果分析.现代预防医学,2014,41(21):3918-3921.

(责任编辑:邓 妍)

△通信作者:孙秋云,E-mail:675736173@qq.com

猜你喜欢

河东区病种预警系统
民用飞机机载跑道入侵预警系统仿真验证
一种基于CNN迁移学习的井下烟、火智能感知预警系统
基于ZigBee与GPRS的输电杆塔倾斜监测预警系统
“新病种”等十五则
区总工会给困难职工免费体检 当事企业为何没担起相关责任
按病种付费渐成主流?
按病种付费推进大事记
桥、隧安全防范声光预警系统
我国全面推进按病种收费改革
河东区地方志第二轮编修工作培训会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