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航天产学研协同技术中心的实践及思考

2017-07-18北京航天长征飞行器研究所逯军等

航天工业管理 2017年6期
关键词:产学研研究所航天

◎北京航天长征飞行器研究所 逯军等

构建航天产学研协同技术中心的实践及思考

◎北京航天长征飞行器研究所 逯军等*

当前,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国家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为代表的各级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对国家战略形成有力的支撑。2016年,国务院颁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明确提出鼓励行业领军企业构建高水平的研发机构,形成完善的研发组织体系,这对产业领军企业布局创新链、提供产业技术创新整体解决方案提出了新的要求。构建创新平台是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创新组织有效性的有力途径之一。

近年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不断强化创新体系建设,出台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加强科技创新的若干意见》,提出了“优化技术创新体系,筑牢发展平台”和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等发展举措。为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航天科技集团创新工作精神,北京航天长征飞行器研究所结合在某技术领域的专业优势,在系统分析国家武器装备发展形势和自身优势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某技术中心的构想。该中心于2015年12月通过航天科技集团的立项审查并批复试运行,从此揭开了研究所开展深度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新篇章。

一、中心定位与目标

1.定位形成

在专业优势互补和长期项目合作的基础上,研究所与湖北航天化学技术研究所等单位在2012年就提出了就某技术领域构建联合研发中心的设想,并针对中心定位问题与协同单位进行了多轮磋商。鉴于研究所是航天科技集团某技术及产品领域的总体设计单位,湖北航天化学技术研究所为该技术及产品领域的重要配套单位,长期的合作促使双方形成了稳固的供需联盟关系。

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逐步明确了中心的战略定位为: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技术创新高地,以航天科技集团长远发展为出发点,瞄准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重点型号和产业化发展,通过建立技术研究开发、试验验证的科研设施和有利于技术创新、成果应用的机制,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共性技术开发及综合集成演示,支撑航天装备的工程化研制,加快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促进技术进步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2.建设目标

中心的发展目标是:依托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优势,瞄准某技术及产品前沿领域,自主研究开发新一代高性能产品,满足国家武器装备建设的急需;构建相关评估及仿真验证系统,主导制定行业标准,培养高水平领军人才,产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水平技术成果和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引领该领域技术与产业发展,最终建成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技术中心。

进入试运行阶段,研究所根据中心发展目标制定了以完成某技术与产品领域规划、建立健全中心组织机构、补充完善研究实验条件等为代表的试运行工作目标。同时,充分发挥产学研协同创新优势,积极开展技术研发和成果的转化应用,实现中心合作成果在型号工程中的应用。

二、组建方案及试运行

1.中心组成

中心是集航天分系统总体研究所、专业配套研究所、产品生产装配厂、高等院校等为一体的创新组织,形成了一条相对稳固的价值链和创新链。同时,中心实行开放合作,积极与航天企业各有关总体院、军方单位等建立沟通合作机制,逐步扩大中心专业视野,提升了中心体系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建设思路

中心为若干个由归属不同上级主管部门或单位的独立法人单位联合组成,是一种典型的柔性创新组织,缺乏统一的文化和行政指令带来的优势。鉴于此,中心确立了“市场导向、优势互补、创新驱动、共建共享”的基本建设思路。

市场导向。面向市场共同开展研发和成果转化活动。同时,中心组成单位均为市场主体,内部合作亦可实行市场发挥决定作用的机制或管理模式,引导中心健康发展。

优势互补。中心组成单位涵盖产学研用各方的优势单位,且分别在相同技术领域的不同方面具备独特优势。通过中心平台,实现优势互补和产学研用协同融合,打造合力。

创新驱动。着眼长远发展,不断创新合作模式和运行机制,激发中心各依托单位保持战略定力和创新活力,驱动中心向前发展。

共建共享。中心内部实行试验资源、信息资源等共享制度,构建科研成果优先、快速转化机制。同时,中心确立了基于“让利”的利益分享思路,在课题申报、技术攻关和供方选择等方面优先选取中心成员单位。

3.试运行主要工作

一是建立健全组织体系。中心批复试运行以来,确立了由各依托单位“一把手”组成的领导层,并实行中心主任负责制的基本组织模式。按照航天科技集团研发中心管理办法,由依托单位主管上级单位聘任研究所所长为中心主任。为强化技术合作把关,中心聘任了总工程师,组建了学术委员会,设置了中心专职管理办公室,依托各单位专业优势成立了若干技术分中心。中心组织体系如图1所示。

同时,还通过项目行为和技术行为等多种方式打造科技创新团队,与中心组织体系相互补充。建立起与型号项目“两总”体系的沟通机制,对中心发展中的技术难题进行咨询服务和技术攻关。

二是制定章程,确立运行机制。组织制定了中心章程,并于中心首次主任例会暨学术委员会会议上正式通过。章程确立了中心的基本运行机制,并从中心组织体系、研发与专家队伍、成果转化与知识产权、项目合作与经费、学术交流等方面进行了约定。同时,中心各依托单位结合自身处于创新链的位置,实行相应的管理模式,与中心章程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三是规划带动项目落地与技术突破。中心组织制定本技术领域3年发展规划,并邀请学术委员会开展审查工作,进一步明确了中心的技术发展目标和实施路径;积极参与上级研究项目指南等的编制,为项目落地提供了支撑;落实国家供给侧改革需求,中心成员单位在规划的指引下加强技术合作,瞄准市场竞标立项契机,成功实现技术成功转化应用。同时,主动开展前沿、新概念技术领域基础理论研究,申报各军兵种预研课题20余项,并获得航天科技集团CASC基金支持。

三、几点经验

经过一年多的试运行,中心建设已取得阶段性进展,初步形成了产学研用一体化稳固创新联调,构建了完备的组织体系,选聘了学术委员会,内部技术合作成果助力某新武器型号成功竞标,提升了中心影响力。取得的主要工作经验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中心定位要契合国家国防发展趋势及上级要求,且从实际需求出发。中心之所以能够得到航天科技集团的立项支持,关键在于在立项之前各依托单位就做了大量的前期沟通、调研工作,深入了解武器装备及军方最迫切的技术和产品需求,并召集有关专家交流座谈与论证,在中心的总体定位、建设内容等方面能够从实际需求出发。

二是中心组成基于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思路,形成了稳固的产、学、研、用创新链条。在立项之初就充分考虑了如何集合国内某技术领域的优势力量,一方面选择了在该技术领域搞基础前沿理论研究的高校,并选择了在该技术领域兼具研发与工程实践优势的航天研究所,另一方面还选择了在该技术领域具有总装、总测优势的生产厂等,多方面弥补中心主依托单位的能力欠缺。

三是中心运作实行了以市场为导向的基本指导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共建共享机制。在试运行阶段就取得了成功竞标某型号、合作成果在多个型号中应用的良好的成效,最重要的是建立了一套市场化的平台共建共享运作机制。结合中心试运行项目的实施,研究所实行强化信息共享、人员共享等举措,制定中心章程,激励奖励制度与各单位制度紧密结合,为中心的良性管理运作和可持续发展建立制度化保障。

四是中心坚持开放合作的运营思路,坚持“两条腿走路”的原则。积极吸纳系统内有关单位专家加入学术委员会,吸纳有意愿的单位加入中心活动。一方面积极背靠军方、国防科工局、航天科技集团,多渠道、多层次争取有关项目资助计划的立项资助和政策支持;另一方面积极开拓市场,走军民融合发展之路,建立以提升中心影响力为目的的体系和企业化的管理运作机制,增强中心自身的“造血”功能。

四、后续思考

首先,持续发挥市场机制的主导作用,加强中心共建共享机制的研究工作,促进中心各依托单位之间深度合作与融合。如何协调中心各依托单位在“单位利益”和“中心活动”间找准平衡点,提升开展中心工作的积极性,是各类创新平台体制机制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应加强系统化的研究,积极开展实践与经验交流。

其次,发挥中心学术委员会的作用,营造广泛学术交流的氛围。实施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引入院士等高级专家并成立院士工作站,逐步将中心打造成为高端人才积聚的高地。

最后,加大项目孵化及成果转化,开展中心知识产权应用及研究,推进行业标准制定,加大中心宣传力度,在提升中心影响力方面做文章。

2017年3月,中心试运行工作顺利通过航天科技集团组织的评估验收,标志着中心按照航天科技集团批复的建设方案、建设内容以及试运行目标完成了全部工作。中心将坚持市场导向、共建共享的基本价值导向,紧密跟踪武器装备产业需要,始终站在现代武器装备科技发展前沿,立足产业,砥砺前行,为筑牢产学研联合创新平台、构建航天科技集团技术创新体系、推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发挥先导与示范作用。▲

*其他作者:宋娟、宋扬东、张晓玲、冯杰、郑芃秋

猜你喜欢

产学研研究所航天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睡眠研究所·Arch
推行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建设
我的航天梦
航天梦,我的梦
基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针织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睡眠研究所民宿
未来研究所
逐梦航天日
昆虫也会便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