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科技强国的中国航天企业全球研发模式探讨
2017-07-18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白志富等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白志富等
面向科技强国的中国航天企业全球研发模式探讨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白志富等*
随着中国建设科技强国、航天强国重大战略的实施,中国航天企业“走出去”步伐的加快,急需研究面向科技强国建设总目标要求的中国航天企业全球研发模式。在经济技术全球化的今天,中国航天企业需要进一步开放融合,组织和应用好全球科研生产方面的优势资源,这对于改变传统流程下中国航天企业的研发模式,构建面向全球资源的跨国性航天企业具有重要意义。
笔者结合中国航天企业技术研发的现状及特点,针对以运载火箭为主要产品的航天企业未来全球化研发需求,提出适合于中国航天企业的全球研发模式及途径,为打造中国的国际一流宇航企业,构建航天科技强国提供参考。
一、航天技术研发特点分析
一是航天技术相对敏感,自主创新是航天企业技术研发的首要特征。航天运输系统是一切空间活动的基础,航天运输系统的能力、技术水平及以其为基础开展的重大航天活动,是一个国家航天实力和水平的重要体现。世界各主要航天强国都将航天技术,特别是运载火箭相关技术作为本国航天工业的重中之重。因此,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创新史,自主创新是中国航天企业技术研发的首要特征。
二是遵循“四个一代”的研制流程,坚持循序渐进原则,逐步从技术突破到工程应用。航天企业的技术研发严格遵循流程,从概念提出直至工程应用要经过大量的技术攻关及各类试验考核,要遵循严格技术研发流程,逐步从技术研究实现工程应用。
三是航天技术研发资源投入量大,技术突破彻底,经济效益显著。航天是高风险事业,为了确保成功,航天企业建立了完备的质量管理体系,航天技术的实际应用要经过大量、充分的地面试验考核验证,因此需要大量的资源投入。相对于其它行业而言,航天技术需要对技术的本源认识更透彻,对技术的突破也更为彻底。同时,高风险也意味着高回报。
四是航天技术涉及面广,融合各专业技术新成果集成应用,注重颠覆性技术研究和超前技术探索。纵观世界航天技术发展,体系化、智能化、信息化的未来装备需求已经成为牵引航天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航天装备的高新技术应用已经成为航天企业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由于航天技术涉及总体、动力、材料、信息、制造等众多专业,这些专业技术的前沿成果将从根本上影响航天飞行器的系统方案。因此,航天领域特别注重对各专业技术的前沿探索,注重各专业技术新成果的集成应用,注重颠覆性技术的研发及应用。
二、 航天企业的全球研发模型
1.建设思路与原则
一是坚持技术领先性原则。航天企业通过构建海外研发机构实现航天技术海外研发,该项技术需在国内行业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或在国际上处于先进水平,通过“走出去”方式实现与国际研发水平接轨。
二是坚持源于企业自身技术发展需求原则。海外研发机构的建设一定是源于企业在技术创新实践工作中的总结和提炼,符合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性技术方向,外部的研发成果能够与企业后续的生产经营性活动有序衔接。
三是坚持核心技术前沿性探索原则。对于核心技术坚持自主研发,从技术成熟度较低的技术入手,与国外先进技术研发保持同步,甚至引领国际航天相关专业技术发展。
四是坚持基于当地优势资源原则。充分利用研发机构所在地区的技术、人才、信息等方面的优势资源,通过与当地优势企业建立技术联盟,集各地区行业及技术优势,共同发展。
五是坚持平等、互补、互惠性原则。航天企业构建海外研发机构应符合当地政策环境,特别是各合作方能够实现互补,均从合作中收益,保持稳定合作关系。
六是坚持研发成果多向应用原则。通过建立研发成果转化机制,将海外研发机构的研发成果一方面应用于航天装备科研生产,另外一方面通过向其它行业转化产生商业价值,实现海外研发机构的良性发展。
2.建设模式与步骤
以运载火箭为主要产品的中国航天企业,多年来走出了一条自主创新的道路。为了应对经济、技术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中国航天企业在海外构建研发网络时,也应该充分继承航天传统,坚持以我为主,寻求战略合作伙伴联盟,充分利用当地的智力资源,以构建研发联盟为抓手,拓展产业方向,实现技术成果和商业成果的双成功。
中国航天企业构建全球研发网络建议从易到难遵循以下阶段及步骤:
第一阶段:试点构建海外研发实验室,实现航天技术海外研发“点”的突破。通过试点“走出去”战略,与国际一流的高校、企业等科研单位合作,在符合两国政府政策的前提下,通过以申报、承担国际合作项目的方式建立互信关系。基于双方的共同意愿,探索联合建立依托于国外科研单位的海外研发实验室,进一步保持双方的战略合作关系。在这个阶段的实验室还处于国际化起步阶段,侧重于先进技术的引进,中国航天企业可通过派驻研发人员驻外主持研发工作等方式,适应国外工作习惯与节奏,通过与国外研发团队融合,共同开展本领域关键技术研发。
第二阶段:以构建创新研究院为依托,实现研发成果的商业化、产业化发展。通过第一阶段的试点,在海外研发机构“点”突破的基础上,向“面”延伸。以海外研发机构为技术核心,与当地政府、资本方、上下游企业等合作,将各个独立的“点”式实验室组建一个区域性的创新研究院。研究院的业务在承担国际合作项目,产生技术成果的同时,通过与当地上下游企业、资本方的合作,也产生商业成果,创造经济价值,实现各方共赢。在这一阶段,中国航天企业既要向国外派驻研发人员,也要派驻一定层面的经营、管理人员,负责市场开拓及产业化运作,理顺市场开发、原材料及产品配套等流程关系,积累产业化发展经验。
第三阶段:构建全球研发网络,实现基于各地优势资源的全球化研发。以欧洲创新研究院的模式为基础,通过培养、锻炼一批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技术、管理人才,结合中国航天企业自身发展需求,特别是基于各地区特色,构建全球研发网络,实现航天技术的国际化研发。在此之前,航天企业顶层规划和设计应源于航天企业长远发展需求,对于各地的研发局域网络有着清晰的定位和要求,各地研发机构通过网络密切、协同配合,支撑中国航天企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同时,各地研发网络在当地产生技术成果、商业成果,并且能够结合当地资源,通过技术联盟、产业联盟等方式与当地合作方深入合作,向产业链延伸,创造商业价值,实现成果的多方向应用和转化。基于研发网络的技术成果,通过研发流程的再造,显著提升企业应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反应能力和系统集成优势。
第四阶段:全球化产业发展,实现全球产业网络的动态调整与更新,增强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通过全球研发网络的构建,中国航天企业能够实现高新技术的全球化研发,为航天企业持续产生科研成果、创新成果和商业成果创造了必要条件。中国航天企业将具备全球化研发、生产、采购、销售及发射能力,具备高度的系统集成和应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通过与各地政府、各类优势企业密切合作,实现全球范围内以运载火箭、卫星为代表的航天系统产品或单机产品的定制开发和销售,并在世界范围内自建、租用发射场实现全球发射,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同时,结合各地研发网络的完善,在整个研发体系中通过技术投资、产业联盟等多种方式,不断调整、更新相关的研发单元,实现组织的持续创新能力,达到航天企业国际化发展的最高阶段,实现中国航天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当前,中国航天国际化发展趋势已不可逆转。对于中国航天企业而言,在坚持自主创新的基础上,未来中国航天企业的国际化发展一定是源于企业自身的战略和使命要求,与企业创新体系建设的顶层规划密切相关。中国航天企业构建全球研发网络必须有整体规划,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将中国航天技术与世界航天技术接轨。通过构建全球化研发网络,真正实现集全球优势资源为中国航天企业发展服务,这是中国航天企业全球化发展的最终奋斗目标。▲
*其他作者:刘东方、张巍、吕淮北、曾东、王国庆